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哲学基础。按照主体间性哲学思维,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教育理念,树立和贯彻主体间性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途径和手段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从主体间性视域透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在教学设计上应凸显主体间性;教学目标上应以提升理论运用能力为核心;教学内容上要精,要反映时代性,富有创新性;教学方向上要实现从灌输走向对话;教学艺术上应实现审美化教学,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之美。  相似文献   

3.
从主体间性视角审视远程教育,可以发现隐藏在现代远程教育观背后的哲学观是主客二元对立论。主体间性提供了一个回归教育本真的哲学路径,教育中师生“主一主”关系的确立,为远程教育的教师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建构主体间性远程教育的着力点有两个:从静态而言,课程建设是“主体间性”思想的静态呈现;从动态而言,教学活动是“主体间性”思想的动态实施。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理论倡导一种全新的主客之间的关系,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主体间性理论下反思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客关系,以此来探索主体间性理论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实现路径,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本文追溯了生态哲学观的历史渊源.梳理了教育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教育生态化的特征,认为应该转变教学主体的角色并着力提出教学主体间关系生态化的思想。即:教学主体的民主性、平等性、理解性、交往性和动态平衡性。在中学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努力营造自然和谐的师生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是对主客对立的消解,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统一性。主体间性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教育活动中的本体关系。主体间性所表现出来的交互性、理解性、共生性、平等性,为师生关系分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维度,主体间性教育思想价值实现的实质、前提、途径、机制是对这一新的教育哲学观价值的深刻揭示以及从思想到行为的落实。  相似文献   

7.
西方主体间性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何借鉴主体间性理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主体间性理论,对实现思想政治课由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具有极积意义。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揭示了师生间的交互关系,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以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为导向,加强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笔者在《基础》课教学中尝试了"主题探究"式教学,以师生交往互动、协同探研为特征,构建交互式新型师生关系,在共同探研学习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思想、知识的相互渗透,促进双方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的主体间性思想,强调摒弃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关注主体间的理解,为我们理解师幼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反思现存的师幼关系,由于其哲学指导思想的局限性,在强调师幼交往的情感性、对称性以及交往主题等方面显现诸多不足。因此,从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入手探讨一种师幼双向关注与尊重的理解型师幼关系范式成为时代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政治课教学必须实现主体间性转向,使之从成才教育转向成人教育,从教材教学转向文本教学,从理想化教育转向生活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教育价值决定了社会对思想政治课的学科认同。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建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价值主要步骤包括品读课程标准、筛选教学价值,依据教学价值、确定核心目标,筛选教学内容、支撑核心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实现核心目标,回归教学实施、反思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创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13.
二外日语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的教育观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新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野。文章从主体间性的外语教学理论内涵、二外日语教学中的主客对立现状入手,探讨了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二外日语教学新模式。认为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新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的教育观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新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野.文章从主体间性的外语教学理论内涵、二外日语教学中的主客对立现状入手,探讨了主体问性理论指导下的二外日语教学新模式.认为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新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哲学反思现代性的危机、思想界出现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时候,教师要重新审视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否定现代性的二元论,强调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主体构造、客体被征服,而是主体间的和谐共在因而教师主体间性对教师和学生双边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视为不断生成与建构的“文本”,而不是封闭的、稳定的、从外部即可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师生关系不是主客二分的关系,是“我—你”的生活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既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在师生主体间性范式下,师生在交互的基础上双向理解,教育的意义是通过师生主体间性交往而得以建立,教育关注的是师生教学生活本身,是师生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经历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这一范式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克服由于自身主客二分带来的弊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和时代发展的推动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超越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向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提出了要求,即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从生活出发,并服务于生活,甚至高于生活。新课程改革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被充分挖掘。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以学生这一主要教学资源为例,探索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挖掘学生的基础性、生成性资源并进行持续性开发。  相似文献   

19.
陆建 《华章》2009,(20)
实行新课改以来,如何加强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应当处理好十大关系:教材和社会政治现实的关系;一碗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的关系;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知识灌输和能力培养的关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和大学思想政治课的关系;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关系;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经历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这一范式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克服由于自身主客二分带来的弊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和时代发展的推动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超越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向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