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性别教育出现一些问题: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不同性别个体的社会性别定义,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造成青少年社会性别角色意识缺失,父亲角色边缘化导致青少年社会性别气质缺乏。运用性别表演理论审视我国青少年的社会性别教育,有助于揭示社会性别培养方式背后的认识误区,培养青少年“完整的”个性品质。性别表演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会性别教育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传统性别观念,消除性别刻板印象;端正性别角色期待,树立多元性别意识;培养性别“敏觉”,建构社会性别身份;传播科学“社会性别气质”内涵,营造多元性别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高校中开展社会性别教育已成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反思和批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性别缺失已成为教育公平的民主诉求和两性和谐发展的客观必要;如何清算传统社会性别教育下的性别刻板印象,充分挖掘女生潜能,给男生以松绑,还女性以本来,成为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的重要渠道;创新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路径实现思政教育与性别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于推动两性的平等与和谐,促使男女学生自由、健康、全面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和可行。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社会性别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性别意识缺失的现象,通过强化师生社会性别意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措施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现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经历了两次高潮。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第二次高潮中,教育成为女性主义者特别关注的领域。她们认为,传统教育无处不表现出性别化的明显特征,因此,在理论研究上必须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理论、社会分工理论,以及“以男性为标准”的机会均等理论等分析框架,在实践上提倡建设性别公平化学校,进行社会公平化教育。这是现代社会文化多元的表现,也是社会民主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随着妇女运动的深入和女性主义研究的兴起逐渐成为研究妇女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社会性别,是指从性别角度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便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在国外,社会性别理论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和管理中。因为大量的事实说明,从小学到大学,教科书中宣扬男优女劣的性别角色观念,性别歧视在各方面都非常明显,而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学校学习阶段是其人生当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的形成,对他们的成长、成才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探讨教师在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促进女性自身的发展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性别"在主流理论中的认同,法学教育必然受到重新审视,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应成为实现性别平等的强劲动力,而且社会性别观念的引入和贯彻也是法学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的努力方向。法学教育中受教者与教育者的两性性别有着不同的意义。开设"性别与法律"这类的专门选修课程可以为合理的法律知识结构提供外在框架,将社会性别主流化意识渗入法学必修课可以为合理的法律知识结构提供实质内容,同时应以社会性别意识增订新的教材、审视和修订旧有教材。通过引进判例法教学方式,改革讲授法教学方式,培养教师性别平等意识,由因材施教而至"因性别施教"等方式,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培养新生法律人树立性别平等意识,从而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相似文献   

7.
田彩红 《班主任》2013,(12):49-50
当代性别研究认为:人的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人出生后在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不断习得有关性别的一系列言行、思维等模式,从而逐渐建构起性别角色以及心理认同。通常看来,“性别角色偏差”主要指一个人建构起的社会性别与其生理性别不符的现象,如:男生喜欢穿女生衣服,喜欢化妆,只喜欢和女生玩;  相似文献   

8.
在师范院校中,女生所占比例历来较高。她们大多未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正常的生理卫生及性别知识教育。带着源于家庭、传媒及社会各方面对女性性别角色定位的陈旧观念,在现实中遭遇着种种冲突和困惑。有针对性地开设女性教育课程,不仅有益于女大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更好地参与社会。更由于师范院校学生的性别意识、社会角色定位和人生选择,还会以教育的名义,通过教育的渠道而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成年人的发展。因此,开设女性教育课程,在师范院校学生中实施性别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的社会性别主流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红 《教育探索》2005,(5):26-28
教育以人为终极目标,应考虑教育对象的性别因素,将社会性别纳入教育决策与管理中。现行教育忽视人的性别.但又存在性别歧视。教育的性别歧视与社会宏观环境、教育自身环境有关。只有消除性别歧视,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教育中不公平现象对男女生影响不同,学校负有消除不良影响的职责。领导、管理人员以及教师是推动教育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性别敏感教育的基本主张是:重视性别差异而不为其束缚;赋予女性以发声的权利;采取灵活的教育组织形式;引导男女两性成长为"完整的人".由于性别地位和性别角色差异广泛渗透于成人的生活世界,是影响成人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成人教育必须坚持性别敏感原则:引导成人树立科学的性别差异观;关照女性教育;尊重并融合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高职类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校园出现众多性别问题,施教者时常忽视教育对象的性别差异,泛化地采取"无性别"德育模式,简单地将男女同学思想教育工作同质化,开展思政工作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等,如何从性别视角开展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并将高职男女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律、身心健康、就业婚恋与性别教育有效衔接,满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主义价值诉求等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人际交往、人格特征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很多优势,双性化教育必然成为性别角色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为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双性化发展,幼儿家长应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父亲应积极参与教养,教师应有双性化的教育期待并鼓励幼儿体验异性的活动,在幼儿异性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渗入双性化教育内容。此外,以幼儿读物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应多传播双性化人物榜样。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学段的104名小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情况的调查,探讨小学生性别意识现状并以结果为依托,科学设计学校性别教育以及性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采用《国小中高年级学童性别意识与图像性别表征之调查研究》中的"国小学童性别意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群体整体性别意识较弱。其中,各个学段的学生性别平等意识较强,高于临界值;但性别特性、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理想意识较弱。以四年级学生为代表的中段学生性别意识最强,女生的性别意识显著强于男生。这些结果为小学生性别意识的培养与教育提供了一些依据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家庭内成年人对晚辈都有教育的义务,孩子通过社会道德教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性别意识;基于性别的劳动分工教育使他们获得了生存的必要知识技术,同时也接受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而宗教教育则通过一系列宗教祭祀、人生礼仪等巩固和强化着已形成的社会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下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学生为本,注重性别关怀,因性别施教。将性别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本质体现,更是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指的家庭性别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指父母)对其子女形成性别角色所实施的教育和影响。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部分,对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是个体最初接触的社会团体,对个体早期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进行合乎科学、合乎时代要求的家庭性别教育是必要的。目前我国家庭性别教育几乎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家长对此很少有自觉的意识,更缺乏科学的指导。鉴于此,本文尝试引起家长对性别教育的重视,并探讨如何进行合乎科学、合乎时代要求的家庭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17.
关于女童教育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社会对女童教育问题的关注是社会民主化、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从社会发展(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性的)模式对女童教育的影响这一视角出发,借鉴社会性别理论尤其是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成果,对我国目前女童教育中有关人的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人的社会性别形成与教育、社会性别公平化教育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做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的性别观一直是海明威研究中的关注热点之一。以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为依据,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为研究文本,从男女换装、性别角色转换和同性恋欲望三个理论层面,探讨海明威的性别观,得出结论:海明威并非提倡传统性别角色,拥护男性至上;他在短篇小说中描写社会性别的不定性和可变性,是其对现代社会中性别角色变化和重构的深切关注,是其"双性和谐"理想的表达,这一理想贯穿着海明威的整个写作生涯。  相似文献   

19.
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共性,也存在个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正视性别差异,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性别教育有机结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先进性别文化为引导,创新教育理念。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内容的前提下,培养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和主体意识,运用性别视角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婚恋观、心理素质和法制教育等五个方面创新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上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很大部分源自认知,而造成这种认知的是文化环境对其的影响。教育塑造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性别认知也会受到教育影响并在过程中塑造性别角色。本文试从性别与性别认知、性别不平等和教育改造认知三个部分进行相关理论分析,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主题分析教育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性别认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