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建立的以“道”为本位的学说,强调“自然无为”,然其旨归在于通达“无不为”之境界。老子这一思想在不自觉中暗合了审美的内在规律和精神品质。老子提倡之“无为”精神符合审美心胸的特点,而其终极目标“无不为”之境界则又暗合于审美体验的最高理想。因此从美学角度讲,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是与审美精神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老子的“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思想,阐述“老子思想”中“淡薄名利”、“功成身退”、“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观.最,突出老子名利观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对国家公务员的启发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以“道”为美。老子认为真正的至高无上的美是道,大道至美。“道”派生天地万物,又超越声色名声,似有实无。整个老子美学就是由“以道为美”为核心辐射开来的网络系统。老子美学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以“无”为美,以“妙”为美都是以“道”为美的变相形态。道法自然,从道家的人性论出发,老子提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及以“味”为美的独特美学观。以“道”为美体现在治国之道上就是“不争”的“圣人之治”;并提出了“致虚守静”的方法论,以达到复归本性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4.
一些学者认为“无为”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否定,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一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基本精神是保障事物的自然发展,“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有机统 一。“无为”思想从政治、功利、美善和生态不同层面充分展示了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老子本人就慨叹“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慨叹自己“独泊”、“独若遗”,因此,对老子思想理解千人千面也是正常的。本人长期对老子思想进行研究,觉得老子思想的精神是“同一”之道。  相似文献   

6.
与先秦其他政治思想家不同,面对当时社会、国家混乱无序的局面,老子意识到,恢复社会秩序关键不在于提出具体的治国之道,而在于发现并按照社会、国家的本性(规律)管理社会、国家。老子以“道”的高度概括了宇宙包括社会、国家产生及运行的根本规律,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社会政治观。“以道治国”是老子的治国方案,即治理社会、国家必须按照规律办事。这被认为是超越“治国之道”的“为君之本”,具体包括行善政、顺民心、为无为等。老子所构想的能完美体现“道”的理想社会、国家就是小国寡民。老子的政治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庄子、黄老派、玄学、太平道等上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其人及诗文是“自然”的,从“无为”及“中庸的自然”“人文的自然”的角度考察这种“自然”,可以揭示陶渊明融汇并超越道儒等诸家思想这种自觉而非凡努力的意义与价值.中庸作为一种最自然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总是被人们所忽视的,更被忽视的是中庸在陶渊明追求“自然”的生命境界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陶渊明中庸而诗意地践行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中庸的精神助成、保障了陶渊明其人其诗更加“自然”.  相似文献   

8.
老子思想的旨归是“有道之世”,“有道之世”的具体内涵是“全性”。在老子的视域中,身性不二,故“全身”才能“全性”。在这一层面上,“全身”是老子思想的基点。由“全己身”而“全他人之身”,“全己性”而“全他人之性”,最终“有道之世”不期而至。  相似文献   

9.
遵义精神的灵魂是超越.围绕勇于超越的精神,指导超越的思想基础,实现超越的道路,引导超越的理想信念等方面,遵义精神的内涵可总结为:实事求是的思想、独立自主的态度、为民奉献的信念、勇于超越的精神.即“求是、自主、为民、超越”八个字;而遵义精神的外延则包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民主集中、和衷共济的集体主义精神,求是遵道、机智权变的思想智慧.遵义精神与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坚毅隐忍、厚德载物,心怀天下、追求和谐”等传统精神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性格之精髓的生动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真实表达.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化思想言约文丰,博大精深。老子教化思想遵循"遵道而行"的教化原则,坚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教化方式,并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教化要求。老子认为,不但治国要"无为",教化也要"无为"。"不言之教"是身体力行的教导,是一种大道之教。在老子看来"为学"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获得"为道",即实现"绝圣弃智"。把握了常道,自然就可超越直接经验而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的教化观对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典本体论是一种把世界严格地格式化为1的理论,是人把自己人性中的受动性一面发挥到了极致的思想认识。因为将生命的意识抽入到“本体”,也必然是意识与存在同一论。因为消灭了人之生命的内在独特性,而把人生的绝对价值外化了,从而必然导致外在于生命的绝对价值体系。老子是秩序论者,并不是古典本体论者。老子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已经越过了受动性思想占主流的时代,主动性文化的特征已经相当发达,以至于老子要创造一个思想体系来批判和扭转,这正是老子思想在其时的价值扣寻找老子思想现代启示的根据。在古典本体论之前存在着多种哲学认识形态,把古典本体论作为哲学的开端是狭隘的。从生命的能力、行为层面来说,人的超越有限指向无限的思维——“玄思”,才是“哲”的本义,理解了“什么是哲”,“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才能破解。人性除了受动性一面,还有主动性一面及自动性一面,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只有讲求人性的三个层面,才能完整地认识人自身,完整地对待人和实现人,学术探索才可能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创造出完整的福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老子哲学评价中存在的方法论和理论问题,指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方法论上必须明确:其阶级归属具有极大的边际性质;其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意象化特征;其思想内容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传统。对此,绝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和绝对化。本文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老子哲学的研究,从而揭示出:老子自然哲学的主张并非消极无为,而是“为无为”的生态智慧;老子政治哲学的实质并非阴谋诈术,而是“知不知”的政治艺术;老子伦理哲学的主旨并非怯弱的无欲,而是“欲不欲”的道德精神。说明老子哲学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石梦娇 《文教资料》2013,(7):68-69,101
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中,所追求和提倡的精神,一直是自由、洒脱、超脱世外,遗世而独立。老子作为道家的始祖,在其思想中表现出了强烈地对"独"的追求,但在解说中仅仅把"独"作为对"道"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特性的宇宙论描述。庄子则在继承老子基本思想实质和精神的同时,更进一步发展深化了老子关于"独"的概念的阐述,在修养境界论中,提出了"见独"的超越思想。使"独"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抽象,其内涵也不断得到扩展。在对这二位哲人有关思想的具体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独"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这无疑为我们深刻理解道家思想中的精髓,把握道家发展脉络又开辟了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14.
老子在休闲与养生方面的思想是中国休闲思想史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积极有为的生活方式就是追求个体生命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协调与共存,而老子的养生理论与休闲智慧正是以“体道”为理论宗旨,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休闲核心的具有自然主义思想的哲学。老子主张人要长生久视、活得自然,那么身体就要健康,心性就要悠远闲淡。老子的休闲与养生思想主要包括:“随化自然、少私寡欲、致虚守静”的养生原则;“自然无为、知足常乐、回归自然”的休闲境界。所以,老子的养生与休闲智慧对现代人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什么?南昌还是一例‘非典’都没有!?”看着报纸头条的同学们更加垂头丧气了,几天前还因为有一例疑似大闹“火车站”、“信天游”网吧、“超越”网吧而让同学们大呼过瘾,可这两天又退烧了。“嗨!天不助吾等也!”“天哪!您老人家凭啥只让北京、广州的学生停课?”“不公平!”平时课后“杀声震天”的教室里如今是“呼声如潮”。面对“非典”同学们的这种反应,我认为这不是大家对“非典”的恐惧,而恰恰表达了一种迎着困难上的精神。这时,人送美称“口水鸡”的王骏程也发言了:“非典,非典,有什么可怕的?老子当年得艾滋病……不不不,老子当年得流…  相似文献   

16.
老子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本文试从反面词、否定词、反义词的使用这三个方面分别探析老子思想.(1)“哀”、“弱”、“下”、“后”、“愚”、“无知”等反面词,老子用看似反面、消极的词语,表达了正面、肯定的意思;(2)“不积”、“不争”、“不恃”、“不处”、“不言”、“不有”、“不宰”、“不为”、“无为”、“无事”、“无欲”等,体现了老子眼中有道之人应有的风范和态度,不追逐功利,不任意妄为,清静而恬;(3)“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祸福”等反义词的使用,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老子》认为“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当人们一再诟病老子的“小国寡民”时,恰恰忘记了老子之“道”那种难以被“下士”们所体认的特性,因而就往往忽略了其所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甚至“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等话语中所蕴含的极其伟大超越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觉悟之间     
王平 《教书育人》2014,(8):80-80
庄子贫而乐道,不慕富贵,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于丹教授的《于丹庄子心得》,古为今用,用众多的故事,深入浅出阐述了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把握人生,懂得用心生活。我认为人生有许多“觉”的过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过程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现,寻找内心的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相似文献   

19.
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老子针对孔子的“克己复礼”的主张而提出的反对意见。随着对老子研究的深入以及出土文献的开掘,人们发现传世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也有可商榷之处。合理地界定老子之“礼”、周公之“礼”和孔子之“礼”三者各自的所指范畴,不难得出结论:老子的思想是针对周公之“礼”提出的。老子和孔子对“礼”范畴的界定并非指向同一层面,但内在的精神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改造。  相似文献   

20.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