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围绕“杀不杀刘邦”这一主线,把刘项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第一场斗争演绎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鸿门宴上项羽该不该杀刘邦?项羽为什么把刘邦放跑了?项羽是因此而丢了天下吗?要讲好这篇课文,诸如此类的问题便很难...  相似文献   

2.
功人还是功狗?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要论功行赏,群臣争功,岁余未决。为何?刘邦与功勋武将集团之间意见相左。刘邦以文臣萧何功劳最盛,诸武将则认为自己披坚执锐,攻城略地,置生死于不顾,始有刘氏江山,而萧何躲在后方,仅凭只言片语,文墨议论,便居于武将之上,这不是让众人寒心吗?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由“无疑”到“有疑”,又由“有疑”到“无疑”,逐渐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鸿门宴》一文中,刘邦先后三次说了“为之奈何”的话。如果学生不加思索,就会对刘邦这一形象产生误解,以为他是一个只会听别人出谋划策、自已毫无主见的无能之人。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刘邦先后三次说了‘为之奈何”这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当时的神态如何?说完之后分别有什么举动?表现了刘邦怎样的性格?学生自读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教师提出后,他们探幽解难的兴趣被激…  相似文献   

4.
波波提问 1.刘邦的军队和项羽的军队在长安附近对峙,项羽听了别人的建议,打算请刘邦来吃饭,然后在席间杀掉刘邦,从而夺取天下。刘邦应邀而来,于是项羽在自己的军营里摆开了鸿门宴。宴席上当然是要有坐次之分的,参加宴会的有项羽、项羽的干爹范增、刘邦以及张良。那么,出于尊敬长辈的礼节,范增的座位应朝什么方向呢?( )  相似文献   

5.
《后汉书》中《淮阴侯列传》记载了刘邦与韩信的一段对话。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能领兵多少?”韩信回答:“陛下能领兵十万。”“那你呢?”“我是多多益善啊!”“多多益善,那你为何被我所擒?”“那是因为陛下虽不能领兵,却善将将的缘故。”这段话揭示了领导者在组织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刘邦的“将将”艺术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以礼仪尊下 刘邦曾采纳萧何的建议,以“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的庄严礼节拜有“胯下之辱”的韩信为大将,韩信为此感激涕零,为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一校之长,为何不能…  相似文献   

6.
做人与架子     
林来生 《老年教育》2011,(10):22-22
架子这东西,自古有之。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后,因是平民出身,当了皇帝仍与手下的人乱说乱道、你争我吵。后来,有个叫叔孙通的人告诉他:“如今您当了皇上,不讲尊卑贵贱怎么成?我来帮您定个规矩,保准您取得绝对权威!”定的什么规矩呢?就是朝仪。每当刘邦一出现,面前所有的人呼啦啦跪了满地。刘邦感叹说:“今天我才知道,当皇帝原来是这样尊贵,这样痛快!”  相似文献   

7.
清明节到来时,最隆重的活动无疑就是全家人一起去祭祖了,祈求祖先保佑、无病无灾。可是清明祭祖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这还得从汉高祖刘邦说起。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历尽艰辛,终于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取得了天下。当了皇帝的刘邦衣锦还乡,因为常年在外征战,他已经好久没有去母亲的墓前祭拜了,  相似文献   

8.
从“高祖将将”说起孙崇标汉高祖刘邦宴请众将。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时,韩信站起身来,自我夸耀道:"我韩信能将兵百万,诸位谁能相比?"刘邦听后,心中十分不悦,于是反驳道:"我虽不能将兵,却能将将,以将将兵,何止百万?"韩信羞愧不己。刘邦以"将将"为手段...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之后,为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鸿门宴》不愧为经典,其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尽管篇幅不长,涉及人物众多,但个性都十分鲜明,而其中又以刘邦为最,项羽其次。细节的魅力毋庸置疑,留白的艺术独具匠心。《鸿门宴》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也有多处留白,颇耐人寻味,仔细揣摩,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一.刘邦为什么反复说"为之奈何"?在《鸿门宴》中,刘邦一共三次说到过"为之奈何":一是当张良告知刘邦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大惊,"为之奈何"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10.
刘邦布衣集团与西汉政权的建立曹家齐刘邦为什么能建立起统一的西汉政权?学术界论述颇多。概而言之,主要从刘邦能与天下同利、得民心、善于用人、策略正确等几方面来论证刘胜项败的必然性。有人侧重一面,有人全面立论,可谓阐论精辟,说服力强。但若细加思索,似乎感到...  相似文献   

11.
师:楚汉战争时,刘邦和项羽都实行了分封制,这两种分封是否相同呢?请大家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生:我认为两者性质相异。主要依据是二者代表不同的利益;项羽的分封代表了封建割据势力的利益,逆历史潮流而动;而刘邦的分封则反映了封建统一势力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生:对,两者在分封方面有很大差异,项羽盲目自大,缺乏统一天下的思想,而刘邦坚持统一思想。项羽是自觉地推行分封,而刘邦则是出于形势的被迫和策略的考虑。生:我不同意,项羽的分封是为了在称霸的形式上建立统一政权而采取的一种妥协退让的措施,与刘邦在目的、策…  相似文献   

12.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理想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国,定是少男少女崇拜的对象。刘邦却是“好酒及色”连结发之妻都厌恶他的为人。但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屡败屡战,垓下之围一战而足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败一战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古有定论:项羽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却能驾驭韩信、萧何、张良等能臣武将,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项羽经过钜鹿激战,歼灭秦军主力,威名大振,率四十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开往关中。而此时刘邦已捷足先登进入关内,并派兵把守函谷关,俨然以关中王自居。面对着轻松窃取胜利果实的刘邦,项羽焉能甘心?而曹无伤的告密、范增的“望气”进一步激怒了项羽,一场大战如箭在弦。但是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刘邦接受了项伯的建议至鸿门“道歉”,项羽一反常态,对范增的“杀刘”暗示不予理会,对项伯的公然“护刘”熟视无睹,对樊哙的闯帐虽怒斥却又礼遇有加,对提供情报的曹无伤轻易出卖,对刘邦的借故逃脱毫不在意。  相似文献   

14.
二月河 《中文自修》2008,(7):112-114
据司马迁《史记》载:汉高祖垓下之役,摧毁了项羽的主力部队,逼得这位百战百胜的“西楚霸王”饮剑乌江,战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似乎是“狼烟已熄”,静等着享受胜利的果实了。有一天晚上,刘邦出来散步.看见他的将士们三三两两坐在沙滩上“隅语”——说俏悄话。刘邦有些诧异,便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那里干什么呀?”  相似文献   

15.
刘邦兄弟四人,按伯、仲、叔、季排列,刘邦应为叔。但他却排作季,说明他在太公诸子当中排行最小。然而他却有个弟弟,这弟弟是他母亲改嫁后又生的,叫做“同母弟”。刘母是改嫁过的,所以刘邦称帝后只追认她为昭阳夫人,没有追认她为皇太后,追认太上皇后的是他的继母。刘邦也是刘母与他人私通所生的,所以刘太公不喜欢刘邦,刘邦也不喜欢这个太公。  相似文献   

16.
汉中热面皮     
提起汉中你能想到什么?春天的油菜花海、刘邦的拜将台,还是那令人垂涎欲滴的汉中热面皮。作为一个资深“馋猫”,介绍汉中当然还是应从热面皮说起。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是项羽兵临咸阳时与刘邦的初次较量,暴露了他缺乏远见的弱点,失去了消灭刘邦的一次大好机会,是他的事业走向衰落的预兆,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大英雄不屑于暗算人的磊落胸怀。有人说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而我却认为这是他的君子风度。刘邦向项羽道歉,项羽不记先前之怨恨,邀请刘邦与之同饮,是君子风度;项王认为曹无伤是小人奸细,就应当告诉刘邦,他想要光明正大地战胜刘邦,赢也要赢得光明磊落,同样也是君子风度;范增想借项庄舞剑刺杀刘邦,项羽本无杀刘邦之意,他对于这种营中暗杀的做法不欣赏,所以对项伯“翼蔽沛公”也不反对,…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善遇"刘邦,根本原因在于鸿门宴前、鸿门宴中、鸿门宴后十四五个月内,项羽就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威胁性,没有认识到刘邦会是他日后独霸天下的敌手.那种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之所以"善遇"刘邦,是因为项羽恭敬慈爱,是因为刘邦是武安侯、待定关中王的认识,项羽杀不了刘邦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刘邦经过几年征战,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他的身边有一个丞相,名叫王陵。说起王陵,还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呢。王陵是刘邦的同乡,原先王陵在沛县是个富户,论乡亲辈,刘邦还称正陵为兄呢!刘邦在家乡揭竿而起的时候,王陵也聚集乡党,带领数千人起事,并占领了河南重镇南阳。因为刘邦势力强大,再加上老乡之谊,王陵便率军归属刘邦。  相似文献   

20.
刘邦的哭     
当项羽兵败垓下,刘邦把前线上士兵争分到的项羽的尸体并全,确认无误后,上报楚怀王追封项羽为鲁公,把尸体葬回项羽的老地方谷城,并且亲自主持了项羽的葬礼。而就征这个时候,刘邦忍不住哭了。我想刘邦这次的哭是真实的,在我看到的关于刘邦的记述里,刘邦很少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