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莉丹 《天津教育》2021,(7):133-134
低年级剪纸艺术校本课程是以剪纸艺术为载体,通过编撰剪纸艺术校本教材及配套的剪纸微课,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机制,师生倾心互动,校内校外精彩呈现,有效落实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传承剪纸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2.
宁玉叶 《四川教育》2012,(11):36-36
2007年,根据有关文件要求,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并确立了《剪纸艺术》作为我校三四年级的校本课程。2008年,在《剪纸艺术》校本课程经过近两年发展的基础之上,我校秉承"传承千年蜀汉文明,培育未来民族栋梁"的办学理念,着手研发使用剪纸艺术来表现蜀汉文化,并对开设《蜀汉文化》校本课程进行了探索。一、《剪纸艺术》课程的意义与目的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瑰宝,是民族个性文化的形象代表。为了延续这项传统的民族艺术,我们希望开创艺术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把民族艺术审美深入到教育中去,逐渐形成民族艺术生存的土壤;努力提高剪纸艺术创作队伍的建设,创作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剪纸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剪纸艺术和信息技术如何进行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框架和实施策略,阐述了剪纸校本课程和网络课程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提倡开设各类校本课程,用以补充现行教材的不足,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笔者以通信技术相关知识为载体,编写课程讲义,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在学校开设,就开设课程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的教学方法、开课后的体会等方面做一小结,旨在为中学开设校本课程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机制。校本课程的出现是课程开发权利的下放,这意味着学校和教师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不同地区的学校也确实先后开发出很多适合本地区、体现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如,剪纸、粘贴图等;但是却很少能研发出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数学校本教材。为此,笔者进行了调查走访,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实行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翻开了中国教育史上全新的一页.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整合,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确定剪纸艺术为校本课程也是我们怀揣着素质教育理念一路摸索着走过来的.  相似文献   

7.
王荣森 《辽宁教育》2012,(19):22-24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机制。校本课程的出现是课程开发权利的下放,这意味着学校和教师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不同地区的学校也确实先后开发出很多适合本地区、体现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如,剪纸、粘贴图等;但是却很少能研发出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数学校本教材。为此,笔者进行了调查走访,提出一  相似文献   

8.
<正>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致化"为目标,构建艺术特色学校课程体系。艺术点亮人生,我们不仅向学校1/3的艺术班学生开设表演、戏文、美术等艺术专业课程,而且通过拓展课、研究课向2/3的非艺术班学生进行普适性的  相似文献   

9.
校本(school—based)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有人把它更简练清晰地表达为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关于校本课程的概念,不管哪种说法基本上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即它应该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一种补充,是在中学开设的,以一线教师为主体开发的课。也正因为如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会带有开设这一课程的教师的个人特色。在此,笔者谈谈对在历史教学中开设校本课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了“校本教材”的说法和做法,甚至有些教育行政和业务管理部门不仅大力提倡“校本教材”,而且把它们作为对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考核和评估的要求和指标,导致校本课程的开设背离了课程政策的基本方向,在实践中造成了误解和混乱。  相似文献   

11.
课程多样化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途径之一,实现课程多样化的重要因素是课程的校本开发和实施。普通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培育学校课程开发能力的最佳平台。文章研究了海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发现开设有校本课程的学校只占到1/3左右,课程门数少,且活动化;综合实践课程开设形式化,时间上不能得到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实施情况与学校课程领导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卓尼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整合运用研究"是指以卓尼县辖区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为资源,搜集整理这些艺术资源,以校本课程形式引进课堂,使民间艺术与学校教育构建成完整的艺术教育格局,使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使学生受到家乡美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3.
倪文 《现代教学》2014,(10):F0004-F0004
“多元智慧教育”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明珠小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思想。我校注重开展艺术教育,每周四下午开设¨陕乐活动日”,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充实拓展型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先后开设了“形体”“舞蹈”“合唱”“朗诵”“器乐”“摄影”“书法”“剪纸”“泥塑“”工艺美术”等拓展型课程,开发了“形体课”“律动舞蹈”“艺术畅想”“绿色家园”“文明伴我行”等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4.
《海南教育》2013,(5):26-27
<正>校本课程关注高考之外的东西,其核心价值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目前,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在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较大。不少学校和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一些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已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5.
寄宿制学校开设校本课程,要考虑寄宿制学校生活学习的特点,也要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本文以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探寻中国古代科技的奥秘》为案例,谈谈寄宿制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在选题与课程实施过程的感受,为改进学校校本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建华 《教师》2013,(36):13-16
“重”校本课程,“轻”国家课程,主要是从办学特色的角度来强调校本课程的重要性。“重”和“轻”只是反映对课程的认识层面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在学校并存,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把握好办学的分寸与尺度,充分认识校本课程的价值并作好校本课程这篇文章,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长期开设的特色课程,成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怎样开设学校课程?怎样实施学校课程?笔者认为,将国家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课程文化,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一、开放与包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性思考其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体现为尊重学校差异和学生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孙希山 《教育》2011,(18):9
笔者参加了几次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成果观摩活动。所到学校不乏是"走班选课"校本课程成果展示,"艺术教育"歌舞表演,全体学生集体习字等形式。笔者在想:学校校本课程作为国家三级课程之一,像"走班选课"、"习字"等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应该有科学实用的《学校课程开发指导纲要》等文件作为支撑,而后才能有效实施。否则,  相似文献   

19.
孔庆东 《青海教育》2006,(12):18-19
农村小学在开发与运用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教育条件的相对落后,另一方面是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与利用。目前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来看,将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一种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活动,是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此,笔者认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应明确和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校本课程的内涵及意义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进行的以校为本的课程整体规划设计。开设校本课程的意义是为了改变原先固有的学校课程结构,使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20.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校本课程走过了探索阶段,越来越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成为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辅助学习方式。校本课程正逐步进入发展的深水区,文中从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校本课程开设的前期准备、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五个环节对目前的校本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对校本课程开发做了针对性的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