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人与自然通过人的劳动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即三大交换活动协同运动。生物个体即个人的“三大交换”是基础,社会“三大交换”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个人的“三大交换”与社会“三大交换”的活动就是“私”与“公”的矛盾。“私”与“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私”、“公”矛盾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正确处理“公”、“私”矛盾,主要是树立“公”、“私”分明的观念,实践劳动是人生存发展之本,正确把握个人角色的变换。  相似文献   

2.
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见素抱朴”、“知足不辱”的价值观与人生宗旨,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立现代生态文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确立社会平等原则,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和”思想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是个极其复杂而需作出合理取舍的问题。“和”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在化解当前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激烈矛盾冲突中 ,具有重大的作用和生命力。但“和”思想与现代化之间亦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因此 ,充分认识“和”思想的两重性 ,对它批判地继承 ,是实现“和”思想现代化转生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4.
俗语故事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叙事作品,凝结着我国历代民众的人生经验,隐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路遥知马力”故事以一种寓言意味,融注了我国民众对人际交往的诸多思考,表达了我国民众复杂的交友观念。故事指代的并非是一种交友范型,而是涵盖了不同层面,不同文化观念所认同的多种理想的人际交往模式,以多向性话语阐释了民间社会对“朋友”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5.
小说《原地》全景式地描写了至今尚存的原始部落“埃塔”牧民的生活状态和“走婚”制民族风俗。现代文明进入“埃塔”后,所发生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了人们对大自然怎样合理开发利用的思考,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与融合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在描写犯人流放情节时,常说到“刺配沙门岛”,而神话爱情剧《张生煮海》,也反映其故事发生地点是“沙门岛”。沙门岛一是悲凉凄惨、令人畏惧的囚犯流放处所“远恶军州”,一是发生美妙浪漫的人神恋爱故事的人间仙境。但这是同一个地方,是五代与宋朝时流放重罪犯人之所,也与《张生煮海》故事大有渊源。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它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面和谐。大学生是掌握现代化建设扎实本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他们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在民众中具有较强的影响辐射力。青年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折射,直接关系着社会和谐和国家未来的发展。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关于生态伦理道德进高校德育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180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社会。然而由于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矛盾的相对尖锐,致使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上,而忽视了人与自然之矛盾的解决。江泽民七.一讲话中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是在20世纪中后期、21世纪初中国出现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思想,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思想包含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生态观,理应成为高校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性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它是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也是造成人与自然相异化的哲学本体论根源。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复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需要在“生态人”的理论图景中给予前提性关照。“还自然之魅”需要在观念形态上重建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在思维方式上创建人与自然“主客一体化”的研究范式,在实践向度上用法制和生态道德来巩固人们的“生态人”理论信仰。  相似文献   

10.
“和谐”思想在儒家的整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儒家主张“和谐”是不同事物的共生共存状态;指出任何矛盾经过冲突与斗争,最终必定以和谐的方式解决;坚持“和谐”能够增强组织的整体力量。面对现代社会严重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协调发展,儒家“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他的故事分两个阶段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天性冲突”的特征;二是护卫唐僧西天取经,集中体现他“人格放逐”和“人性回归”的精神特质。前后两个阶段的斗争对象不同,也体现了孙悟空的人生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2.
人情作为一个本土概念,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为每个人所熟知.它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农业社会的结构特征与儒家文化的熏陶教化共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情交往反映了一种欠与报的交换关系,而其中关系、面子等因素又与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一节剧情的描述可以清晰地体现出这些特点,同时也能够反映出人情社会中的一些日常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3.
"人化的大自然"的描写在20世纪80年代知青题材小说中比比皆是,大自然是隐喻的人间社会或者说是"自然化的人间社会",人物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显现英雄本色,自然的恶劣烘托出人物的崇高品质。进入90年代,随着书写环境的日渐宽松和个人意识的觉醒,知青题材小说中自然景物描写日趋接近本色,不再承载更多"宏大"意义,只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着重描写遭受人为破坏的自然景貌,警示世人,呼吁环保。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在走向托洛茨基主义后,就开始以“不断革命论”即托洛茨基主义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由于陈独秀站在“取消革命”的立场,所以他就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建立红军。在陈独有看来,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时候,只有进行“合法”的议会斗争,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所以他提出了“国民会议”的口号,作为革命斗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报本反始"观念至少在殷商时期已经生发于人们心中,至《礼记》则正式拈出了"报本反始"这个词,分别见于《礼记·乐记》《礼记·祭义》《礼记·礼器》和《礼记·郊特牲》中。其中,《祭义》《礼器》《郊特牲》重点阐释了"礼"的"报本反始"内涵,《乐记》在礼之外,则突出阐释了"乐"的"报本反始"精神。它从人体、他人和集体、天地自然三个维度,深入阐释礼乐的"报本反始"意义,给后世以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铁凝小说《大浴女》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不仅挖掘暴露了人性中的自私、狭隘、仇恨报复、情欲的放纵等丑恶,而且刻画了人类在自我忏悔、道德超越中体现的人性的善良美好。《大浴女》在人性善恶的纠缠与搏斗中表现了人类真实的生存境遇,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反思。  相似文献   

17.
关于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多。本文认为小说的总体框架呼应了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可以理解为重述的“失乐园”故事。玛丽·雪莱借用有关“堕落”的神话结构,表达了她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她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我们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弃老型故事"是指"弃老"习俗转变成"敬老"习俗的故事类型,这类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壮、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流传这样一类故事,故事讲述了这些地区"吃老"习俗的转变过程,其中以壮族《布洛陀经诗译注》中《唱童灵》以及其附录部分《冬林的故事》最为典型。相比较而言,壮族的"弃老型故事"蕴含独特的文化价值,可以说是这类故事的最初形态,该故事侧重于体现人性的复苏和道德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壮族"弃老型故事"强调用斗争的方式去争取自身的权利,捍卫自身的尊严。这些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对21世纪中国老龄社会的和谐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