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齐物论》为《庄子》内篇中之重要一篇,体现了道家哲学的中心思想,历来认为是庄子自著。任继愈同志在1961年第二期《哲学研究》发表的《庄子探原》中指出:“《庄子》内篇七篇不是代表庄周的思想的著作,而是西汉初期黄老文学某个支派的著作。”然而这一新观点未能为学术界所接受。张德钧先生在1961年第五期《哲学研究》发表的《<庄子>内篇是西汉初人的著作吗》一文中指出:“任先生文章的全部论证,实际没  相似文献   

2.
谈庄子学派,只能依据《庄子》一书.它是庄周及其后学的集体创作.司马迁在庄周木传中说:“其著书十余万言.”我们基本同意传统的看法.内篇应为庄周观点的代表作.因此,庄周的思想是全书的主体思想,内篇及与之观点一致的外杂篇、章,都应属庄子学派的正统思想.至于整个庄子学派的思想,我以为当以《天下》篇的观点为界限.《天下》篇的作者,以往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是庄周给《庄子》所写的后序.但近人从《天下》篇中找出许多与内篇不合的地方,或者根据篇中提及公孙龙之事,断定非庄周所作,更有提出是荀况或刘安作的.我们把《天下》篇与《庄子》全书比较,清楚地看到,它确实与内篇有出入,但并没有违背内篇的基本思想,作者是站在庄子学派的立场,以庄子学派的观点对全书所进行的总结,并力图调和、统一内篇与外、杂篇的一些矛盾,概括了庄子学派的继承与特点,阐明庄子学术在整个学术思想发展中的崇高地位.这应该作为庄子学派与非庄子学派划分的标准.只要不违背《天下》篇的,都应该看作是庄子学派的.过多地把《庄子》书中的外杂篇摒除在庄子学派之外是不恰当的.既然《庄子》是一个学派的总集,那么写作的时间就有失后.写作的水平就有高低,作  相似文献   

3.
《庄子》内篇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了》内篇素被认为是庄子本人的作品,本探讨内篇七篇思想的内在统一与完整,阐明内篇七篇的思想内容是一个整体。各篇重点不同。递相延伸,最终合成完整的思想。完整把握内篇的思想,可以比较其与外篇、杂篇的不同以及老与庄的不同,这是分析《庄子》内篇思想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庄子·天下》的作者究竟是谁,据我所知,现有两种说法。清代王夫之在《庄子解》中说:“若其首引先圣六经之教,以为大备之统宗,……或疑此篇非庄子自作,然其浩博贯综,而微言深至,固非庄子莫能为也。”他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用儒家思想来套道家思想,又不顾《天下》的具体思想内容,其观点显然是不能成立的。但其中“或疑此篇非庄子自作”一句值得注意,它表明在清代或清代以前已经有人怀疑庄子作《天下》了。它对我们们今天的研究有一点启示作用。所以任继愈、阎韬说:“《天下》篇虽然是《庄子》书中最末一篇,但它既不是庄周或庄子学派的著作,也不是道家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庄子内篇的一个本体性的哲学诠释。彰显七篇包含的辩证发展的前提:宏观超融的道的观点引发了齐差异万物于一同的论述。过去对齐物论的说明争论可以由《逍遥游》作为起点来加以解决:齐物论者,非齐天下的物论也,而为齐天下之物之论;此处应显示出本体诠释的整全性而不必陷入个别经典诠释的质碍之中。齐物之论有其前提,也有其后果,如此方能说明齐物论后五篇的辩证发展,形成了对庄子内篇的整体的本体辩证的深入理解,为庄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汉学家或汉学派A.C.Graham等对庄子文本的某些看法进行了批判的回应。为了论证此观点,本文先从庄子其人处入手,进而分析了《庄子》与《老子》、易学、禅学的思想异同。《老子》以简易的方式发挥了有无变易之"道",而《庄子》则运用"寓言""重言""卮言"以更细致地、更扩大地强调了"道"的曲折变化;仍能统一宇宙变化的真实感与无常感,导向禅学中变中见常、常中见变的智悟。从以上的比较之中,可以凸显《庄子》既出且入的本体辩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贯通对《庄子》内篇七篇的整体理解:《逍遥游》与《齐物论》作为七篇中的本体思想原理,从整体与个体的层面上发挥了本体之知,之用,之行。本文因而彰明了内篇七篇中道与人的本体之知见与用行之合一,形成了《庄子》的本体辩证哲学。  相似文献   

6.
庄周(约公元前369年——286年)是在战国中期特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怪才。郭沫若同志曾经指出:“庄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确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他不仅是一位出类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拔萃的文学家。”(《蒲剑集·鲁迅和庄子》)在中国历史上,庄周以其宏深玄妙的思想,汪洋恣肆的文辞著称于世。今传本《庄子》共三十三篇,其中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经考证,大多认为内篇出自庄周之手,其余多为庄周后学所依托。《庄子》写作上的最显著特点是大量运用情致奇特的寓言来表达思想,所以司马迁在《史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著作汇编,现存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同《论语》并非孔子一人所著一样,《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约前369——前286)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因此它的思想内容是不会纯一的,但其主体思想是庄周的思想,其理论主要是庄周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庄子》文本中,庄子作为历史人物共出现30次。其中,内篇4次、外篇13次、杂篇12次,是《庄子》一书中仅以正面形象示人的人物。分析《庄子》文本中的庄子形象,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庄子的思想内涵,加深对原典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今本《庄子》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但对外篇、杂篇的归属则争论不一。文章从版本问题,历史记载,结合郭店楚简予以分析,浅探外杂篇归属。  相似文献   

10.
《庄子》外杂篇历来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伪作,本文对支持其为伪书论点的论据逐一进行驳斥。主要基于,(1)庄子思想完全不同于儒家,故出现抑毁孔子的内容不能作为外杂篇伪出的证据;(2)《庄子》一书内外杂三分系后人所为,不能以内篇为标准判外杂篇为伪;(3)书中有庄子身后的名、物等的说法,缺乏事实考证和支持。《庄子》诸篇从外杂篇发展至内篇,符合成书的逻辑过程,也符合庄子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只有还《庄子》外杂篇为庄子出的真实面目,才能实现它所应具有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庄子·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著,代表了《庄子》的思想与艺术成就。目前。它不仅是高校中文专业古代文学课堂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相似文献   

12.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朱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先秦道家的著名人物。、他虽然“主无辩”,但自己却辩论不体,是一个著名的大辩者。《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今本《庄子》共三十三篇,计《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全由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则搀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主要反映了庄子在哲学、艺术、养生学、文学等方面的思想.《庄子》包括内篇、外篇和杂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大量研究表明,《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如任增辉[1]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庄子·内篇》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认为《庄子·内篇》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自性化的实现.奚彦辉与高申春[2]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庄子》中的自我观,并指出《庄子》中顺应的自我观对心理保健具有重要的意义.朱童萍[3]从心身观、认知观、思维与语言、理想人格等角度探讨了庄子的心理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一书是庄子学派文章的汇集。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原有52篇。今传《庄子》有33篇,为晋代郭象的选本,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学者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作。但全书的思想观点基本一致.所以也可以说《庄子》是先秦时代道家学派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5.
黄济 《中国教师》2007,(2):33-34
庄子(约前369 ̄前286),名周,战国时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管理蒙漆园的小官,所以史称漆园吏。他是道家老子的主要继承与发展者,因而统称为“老庄”。《庄子》一书,成为道家的主要经典,因为庄子在唐天宝元年被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又被称为《南华经》,或《南华真经》。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和辩证方法,进而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发展为绝对的无为,将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庄子》一书,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我们选取内篇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外篇中的《马蹄》《秋水》,杂篇中的《天下》篇,对这…  相似文献   

16.
"之"在《庄子·内篇》中频繁出现,所表达的作用与意义变化多端,是我们理解语句的难点之一,对"之"的正确把握有助于正确理解《庄子·内篇》的语言及思想。本文对《庄子·内篇》中所出现的"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通过举例和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庄子·内篇》中"之"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7.
对庄子后学诸流派,治庄学者历来各执一端,聚讼纷纭。明清以来,对庄子后学进行分类的学者数不胜数。刘笑敢同志新近出版的著作《庄子哲学及其演变》集庄学研究之大成,也在对庄子后学的分类上作了很有意义的突破性尝试,认为庄子后学可以分为“述庄派”、“无君派”和“黄老派”。本文则试图根据作者自己的粗浅研究,对庄子后学流派作出新的划分。 一、关于划分流派的逻辑线索 根据刘笑敢同志的有力考证(本文作者硕士论文前半部分亦对此有补充说明),《庄子》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则出自庄子后学之手。在内篇中,庄子对真理和终极价值提出了  相似文献   

18.
研究《庄子》者多从其思想理论意义进行阐发,本文认为《庄子》在结构上也是浑然一体自成体系的.文章列举《庄子·内篇》中的三篇进行结构分析,展示出庄文层层递进、前后呼应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晋代郭象的《庄子注》把它列为“内篇”的首篇。北京大学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和华东师大编写的《大学语文》这两部影响较大的高校教材,都收有此篇,可见它在先秦散文中的地位.清人林云铭说:“《逍遥游》之旨,则散于诸篇之中。”(《庄子因》)林说指的是《逍遥游》的思想倾向,其实,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庄子散文那种汪洋恣肆、神奇浪漫的艺术风格,在《逍遥游》中也得到集中的体现。因此,如果说《逍遥游》的风格也“散见于诸篇之中”,亦不为过。本文试从《逍遥游》入手,来分析庄子散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文学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独特的文体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郭象注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门弟子记录的。姜亮夫先生说:“《庄子》内篇大体也可算经嘛,而曰内,外,则经、传二词,直是汉儒的说书体例。”又说:“《庄子》的内七篇是主干,外篇就相当于《卜居》、《渔父》。”姜先生说出了《庄子》一书的体例。 《论语》是语录体,《孟子》虽然展开了辩论,直起直落,还残存语录体的痕迹,还没有形成专题论文。《庄子》是专题论文,主题明确,思想集中。篇章完整,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语言组织精而工。专题论文的形成,这是文学语言在表现形式上的进步。文章标题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文章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论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