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步骤怎样?师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步骤如下:(1)将光亮的细铁丝呈螺旋状绕在一根火柴上;(2)点燃火柴;(3)待火柴临近燃完时缓缓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装有少量水或细沙);(4)观察现象(变化中、变化后)。生细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师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前提条件是反应物相互接触。实践证明,铁丝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容易。绕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进行。生火柴的作用是什么?师铁丝燃烧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跟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着的火柴起引…  相似文献   

2.
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人教版2006版)教材,在介绍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采用了如下方法:把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快燃尽时,立即把铝箔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的底部要放一些细沙)。该实验的成功率低,笔者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两个:  相似文献   

3.
第四册《燃烧是怎么回事》的实验,本来是做“木条、木炭、煤炭、铁丝、铝箔”氧气中燃烧,我增加了香烟在氧气中燃烧。香烟在空气中燃烧很慢,可说是星星之火,但在氧气中燃烧既快又大,同学们拍手称好。下课后,同学们竞相传播该实验的精彩,饶有兴趣。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我把铁丝的两头各缠上一根木制火柴,这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而在空气中不燃烧的情形比较,就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的一次化学分组实验教学中,有一起“事故”至今使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实验的课题: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兼做实验:碳、硫、磷、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实验,但对刚学化学的初中生来说感到极为新奇———铁丝也能燃烧?实验开始前,我也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交待得一清二楚,并加重语气强调:将铁丝捆一根火柴点燃在氧气中燃烧时,烧杯中一定要加少量水或细沙,以防止生成的四氧化三铁使杯底破裂。氧气的制取及碳、硫、磷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非常顺利,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就出“事故”了。实验共分12组…  相似文献   

5.
[实验方法]1.取一根火柴、一根铁丝及一张铝箔(即包装卷烟用的所谓“锡纸”),把铝箔卷成一圆柱形,并将其一端紧卷在铁丝上,另一端裹住火柴梗,火柴梗的2/3留在铝箔卷外。2.取250毫升的集气瓶一只,瓶底紧紧垫放一硬纸片,然后用排水法集满氧气  相似文献   

6.
按照人教社初三化学课本上的要求去做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时,点燃铁丝端上的火柴后,应适时将其伸人氧气瓶中,若过早或过迟均影响实验的成功;铁丝燃烧时,生成物熔化后溅落下来有时还会炸裂瓶底。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简化实验的操作,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实验2~4在介绍铝在氧气中燃烧时,采取了如下方法:把2cm×5cm的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立即把铝箔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些细沙),观察现象。一、该实验存在的缺点1.铝箔不够薄由于市售的铝箔都不够薄,所以当把铝箔伸入集气瓶中时,燃着的火柴很难把铝箔引燃。因此,往往很难看到铝箔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的现象,更难看到此反应的生成物白色粉末氧化铝。2.氧气不够纯由于氧气是提前在实验室制备好的,而该实验又是本节课…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自然》第10册“空气”教学单元中有三个实验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以注意和改进。实验一:烧红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教材中的方法是把铁丝烧红后放入氧气中,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情况,照这样的方法进行,铁丝常常不能燃烧,实验不能取得成功。建议老师们按如下方法进行:将细铁丝绕在一根火柴上,用镊子夹住铁丝的一端,放在火上去烧一会儿后迅速放入氧气中,效果则比较理想。如图1:实验二:朝燃有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使蜡烛依次熄灭做这个实验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倒的速度快,LessonScience(3-6年级)2004年2月上半月两…  相似文献   

9.
1 铝箔的准备将香烟盒中的铝箔纸取出 ,取出撕去铝箔上的衬纸 ,晾干后剪成 2× 5cm条状备用。2 氧气的制备将实验室用H2 O2 溶液 ( 30 % )按 1∶1 (体积比 )稀释后装入棕色滴瓶中 ,在一集气瓶( 1 2 5ml)中滴入 3滴管稀释后的H2 O2 溶液(约 5ml) ,取一支玻棒 ,将其一端润湿后 ,在MnO2 的粉末中蘸一下 ,取出伸进集气瓶中 ,在H2 O2 溶液里搅一下 ,立即有大量气泡冒出 ,迅速盖好毛玻片 ,待放气泡的速度减缓趋于停止时 ,一瓶氧气就制备好了。3 实验过程取一片铝箔一端裹在粗铁丝上 ,另一端裹一根火柴 ,点燃火柴 ,待火柴快燃尽时 ,迅速把铝…  相似文献   

10.
黏合剂是一种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学习中也经常用到.笔者经过实践,开发了两个运用粘合剂的化学实验. 一、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由于铝容易被氧化而在其表面形成氧化膜,而氧化铝的熔点又比铝高,故铝箔在空气中加热只能形成熔而不落的小滴,即使在纯氧中也不易燃烧.教材中关于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是这样描述的:把2 cm×5 cm大小的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立即把铝箔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此实验的成功率极低,达不到课堂演示效果.为了克服以上不足,笔者重新进行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1.
通常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用细木条作引火物。这样操作往往由于木条燃烧时的耗氧量等因素不易把握 ,会使铁丝在氧气中难以引燃。如果用酒精引燃铁丝 ,不仅易燃 ,而且操作简便。具体操作是 ,先将一根纱窗细铁丝的一端绕成螺旋状 (见右图 ) ,将“螺旋”的前端用酒精浸润后 ,再将细铁丝上的酒精点燃 ,然后再将此细铁丝伸入到一端绕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氧气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观察到铁丝在氧气中的剧烈燃烧。用酒精作引火物 ,铁丝升温快 ,又因为铁丝上只沾有少量酒精 ,酒精燃烧时耗氧量少。这是本实验容易成功的主要原因。用酒精引燃铁丝…  相似文献   

12.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第39页"热是怎么传递的"一文中有如下实验: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对于该实验教材里使用的装置是:一根铁丝,两个铁架台,火柴,酒精灯。实验方法是: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黏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火柴掉下来的先后顺序。这个实验看似合理,但实际操作起来有困难,主要弊端是:在铁丝上黏火柴非常困难。笔者曾经做过  相似文献   

13.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在1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黏上1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在实验操作中笔者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因为铁丝是圆的、较光滑,所以蜡油易滑落,火柴不易黏稳。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九册第十六课《热传导》中的实验1,教材的原设计是:“把火柴的一端用蜡或凡士林照图依次粘在铁丝下。在铁丝的一端用酒精灯加热。”在指导学生做这些实验时,我发现学生用蜡往铁丝上粘火柴总是粘不好。往往是费了好大的劲粘上一根,在粘第二根时,铁丝一动,第一根火柴又掉了下  相似文献   

15.
1 变“演示实验”的表演式为探究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传统的“演示实验”是以教师演示和讲解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即表演式。它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开拓向上的创新精神。因此,笔者抓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将表演式实验变为探究式实验。根据实验内容提出能激发创新兴趣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分组进行探究性实验,再把各组不同实验归类比较,筛选出科学结论,让学生在探究中激发创新兴趣。   在做铁丝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把全班分成8个实验组,并提出两个问题:“①纸在空气、氧气中均能燃烧,铁丝能吗?②燃烧一定能产生火焰吗?”这一问,如同“一石激起千重浪”,各组纷纷探究:有的实验前在集气瓶中铺了砂和水,有的始终没有放砂和水;有的把铁丝绕成螺旋状,有的把铁丝弄成直线;有的在空气中加热铁丝,(只见铁丝发红,不见铁丝燃烧)有的在氧气中用火柴引燃铁丝……。场面十分火爆,操作不尽相同,答案也多种多样:有的认为铁丝在空气、氧气中不能燃烧;有的认为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有的认为铁丝燃烧能产生红色的火焰;有的认为铁丝燃烧不能产生火焰。然后,笔者把各组的实验情况与答案分类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分析各组实验操作方法的优劣,答案的正误,终于得出最佳操作过程和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16.
1 问题提出 苏教版<实验化学>第21页中关于"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的实验描述:将铝片剪成长5~8cm、宽0.2~0.3 cm的铝条,绕成螺旋状,一端绕紧一根火柴.实验时,用坩埚钳夹紧铝条的另一端,点燃铝条上的火柴,待火柴快要燃烧完时,将铝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瓶底盛有少量水)中,观察现象[1].该实验中的铝基本上不能燃烧.我所任教的三个班级的学生都进行了分组实验,都严格按照实验手册的步骤和要求去做,但没有一组学生有观察到像铁在氧气中燃烧的那种火星四射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实验操作的问题?药品的问题?是实验方案的问题?还是学生没有规范操作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几位老师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和实验改进,学生也积极参与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在1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黏上1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在实验操作中笔者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因为铁丝是圆的、较光滑,所以蜡油易滑落,火柴不易黏稳.第二,铁丝与酒精灯外焰接触面小,受热面窄,热传递慢,如果遇到风,火焰摇摆,铁丝受热时有时无,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8.
铁丝在氧气里的燃烧:(初中课本演示实验1—3,P_(12))这里的关键是选择含碳量较低的铁丝.钢丝含碳较高,且含合金元素,不适用.可把窗纱上拆下的铁丝打光使用.铁丝绕成螺旋形也很重要,螺距不可太宽,以免热量不集中,不易引燃.火柴梗只要一根火柴的三分之一,把它充分燃过再伸入瓶中,以兔火柴梗消耗过多的氧气.碘离子的检验:(初中课本实验八,P_(224))把AgNO_3溶液滴入KI溶液,产生黄色AgI沉淀,滴几滴稀硝酸,沉淀不溶解.但有时会出现溶液变为橙黄色的现象.这是因为所用的硝酸不够稀,把剩余的I~-氧化成I_2,少量的I_2溶解在水中呈橙黄色.这个实验关键在于硝酸的浓度,一般用1:5的稀硝酸或者更稀一点,即可避兔干扰.也可采用两种改变程序的方法来消除这种干扰.一是在产生沉淀后分离沉淀,然后对沉淀滴入稀硝酸;二是先给试管注入AgNO_3溶液,然后往试管内滴加KI,产生沉淀后加稀硝酸.  相似文献   

19.
案例:在教学《热传导》(人教版第九册)一课中,教师在与学生研究热量传递过程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并把方法写在小黑板上(每组一块小黑板),有困难可以看书。于是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在小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个实验装置简图:学生是这样解释的:(1)用凡士林把火柴粘在铁丝上,再用酒精灯在一端加热,看火柴落下来的情况。(2)用凡士林把火柴粘在铁丝上,再用酒精灯在中间加热,看火柴落下来的情况。(3)不用火柴,用蜡放在铁丝下,再用酒精灯在一端加热,看蜡熔化的情况。教师对使用第三种方法的学生说:“老师今天没有准备蜡,课后自己做。”全班…  相似文献   

20.
一次初三化学实验竞赛中有如下三道题。1.用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装置,可以用来做(?)(?)和胆矾受热分解的实验。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用粗铁丝很不容易点燃,铁丝太细效果不好,如果改用(?)效果很好。3.胆矾受热分解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这三道题的答案为:“1.实验室制氧气,用氢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