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般讲,凡是同普通教师日常工作相关的问题.都是教育研究中最为值得关注的课题。如今教师听课,尤其是走进名师课堂听课,似已成风。随之又发生名师课堂“能不能学”“该怎样学”问题这种问题也就值得一议。  相似文献   

2.
那天,在上海市实验学校听了一堂生动的语文公开课,所教内容是七年级第二单元的《小米》。在课后执教教师和听课教师的互动中,很多听课教师都就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片段进行了交流,其中不乏细致而到位的分析与概括。然而综观这些评价,我感到其中存在着两个不为多数教师所意识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3.
赖勤 《广东教育》2003,(1):69-69
笔者从当前不少学校开展的听课活动中,发现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亟待正确认识,加以改进。误区一:重外轻内。在听课中,不少教师对于校内听课不当一回事,总是想外出听课,尤其是到重点学校听课。在此,暂且不论“西天”取回的“经”是否适合本校“和尚”念,以及取回的是不是“真经”,但是忽略了挖掘本校教学资源而劳师远行,造成了教学资源浪费,值得我们深思。误区二:重城轻乡。城市学校条件优越,其教学水平往往胜于乡村学校。于是,人们常往“城”看,忽视了广大乡村学校通过努力所取得的可喜的教育教学成果。误区三:重优轻劣。不…  相似文献   

4.
每一位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领导总忘不了叮嘱:“多听一听课,多向别的老师学习一些经验。”在日常听课中,每当听课老师走进教室,也总忘不了说上一句:“我们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但是,那些示范课、公开课上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吗?事实并非如此!有些课其实上得并不成功。纵使那些相对成功的课也远没有达到十全十美,总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而这些缺点中,有些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犯的毛病。为什么在听了那些课之后,我们还是继续重复着这些共有的毛病?我想,是因为我们在听课时缺乏了一种批判精神,对听课时的问题视而不见。难道…  相似文献   

5.
因工作的需要,我经常要下校听课,经常要组织各种公开课观摩活动,也经常要开展或参与一些诸如优质课、教坛新秀、优秀教师评比的听课活动,不少青年教师总这样问我: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简称“品德课”)教师要从哪几个方面去把握和驾驭课堂教学才算是一堂好课?针对这些问题,我有时感到很茫然,无从回答,因为“精彩源于细节”,涉及一堂好课的细节实在太多了。但有时我又感到不难回答,因为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不能老是被好课的各种细节所束缚,如能做到一些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不能不算是好课。一堂好课对于…  相似文献   

6.
从人这一角度来看,公开课中的人可分三类:上课教师、学生、听课教师。如果说,在日常课中,我们强调“教学相长”,那么,在公开课中就应强调“教、学、研(研究者,即听课教师)相长”。换言之,在公开课上,上课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又要关注听课教师,正确处理好与这两者的关系,使自己、学生、听课教师能在公开课上相伴而行,  相似文献   

7.
闲话听课     
某校规定,本备课组的课要听,本学科的课要听,校内公开课要听,校级示范课要听,“传帮带”师徒要互相听课,且“听课的次数直接和绩效工资挂钩”。于是乎,一到上课时间,到处可见听课的老师在急急忙忙赶赴开课教室的身影。  相似文献   

8.
近日,拜读了李宗波的文章《“推门听课”之我见》(《山东教育》2003年9月第26期),获益匪浅。但对该文的一些观点与看法,本人不敢苟同。下面提出笔者对“推门听课”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以就教于李宗波先生及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多元解读的确呈现泛滥之势,陷入了“学生有发现都是可贵的,当然都应该肯定”的误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们的新课程实在是轰轰烈烈,多元解读成了一项大提特提的标志性东西,所以,要贴上新课程的标签,不能没有多元解读。二是新课标下众多公开课推波助澜的结果。在面对几十上百的听课,除非你已经有很高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10.
公开课活动一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听课(看课)观摩,二是评课交流。我们发现公开课活动的这两个环节容易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个别听课教师听课前没有做任何准备,很盲目。他们认为,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是执教者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听课时漫不经心,对所听的教学内容,是熟悉还是生疏,都不去关注。  相似文献   

11.
吴非 《陕西教育》2014,(1):78-78
问一位老师近期忙什么,他说:“忙听课,也忙‘被听课’。”问他累不累?他说:“‘被听课’多少有些累,听别人的课,更累。”原来学校规定每人每周要听4到6节课,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说:“校领导看到老师们在忙,就放心了。”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较大规模的观摩教学活动中,发生了下面这样一件事。一位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在学生的热烈争辩中,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起,可是仍有几项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更让人苦恼的是,听课的教师们手里都有一份公开课的“简案”。原本想借公开教学活动来展示教师风采和学校形象,可是竟连起码的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下面听课的教师议论四起,有的说: “学生讨论的时间太长了,教师上课怎能没有计划呢!”;有的说: “要善于控制局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之,众多教师议论的弦外之音恐怕是:教师要把学生的讨论、争辩引向问题的实质,启发、引导学生顺利而高效地解决问  相似文献   

13.
荆立霞 《学周刊C版》2010,(8):165-166
新课程改革刚刚启动时,我上过一节公开课讲《商鞅变法》。当时山东作为新课改的实验地区,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依然吸引着不少外地教师前来听课。讲台下,听课教师的频频点头和微笑使我倍受鼓舞,我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呼应热烈,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后半部分的一个环节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商鞅变法中得到哪些启发”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段时间,笔者结合一些语文课改观摩会、研讨会深入学校课堂听课,就关于课堂“生成”现象的教学现状进行了一次比较细致的调查,发现了不少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伴是最好的镜子”……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借鉴他人是教师有效的学习之道。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听课学习是一条公认的捷径。但怎样听课?听课听什么?听课过程前后教师该做些什么?如何提高听课的效率等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何明菊 《今日教育》2007,(10S):43-44
上公开课的日的? 某日,我执教校际公开课.许多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的公开课你都准备好了吧?要好好地展示展示啊”。当时也无暇多想.只随口附和要好好表现.不给学校丢脸云云.过后想来总觉有些地方不对.公开课开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某一个教学主题而共同研讨.发现问题.找出办法.解决问题呢.还是授课者为了展示自己.博取听课领导和评委老师的好评.为自己的知名度或职评捞一笔资本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市教科所的沈老师在我校做报告时引用了这样一个例子:某地的一堂高水平的公开课,邀请了几位外国专家听课。那堂课,教师的表现非常精彩,学生的反应异常热烈,听课完毕在大家的掌声中,有人询问几位外国专家的观感。没想到,几位专家非常吃惊的问:“为什么看不到学生提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提出来的,学生们没有疑问,他们到课堂学什么来了?”  相似文献   

18.
<正> 当公开课成为时代的引领、潮流的象征时,许多教师将公开课的重心不自觉地放在了追求完美上。如何使一节课无懈可击,成了教者的最终目标。于是乎,一个个经过精心装饰的公开课,使许多听课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自虑:"他为什么上得这么好!"这些学生为什么这么聪明!"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2009年6月,学校开展“以教导学”教学模式的大型公开课活动,活动要求各个科组推出一节高质量的公开课并要求全校教师听课、评课。我们数学组高度重视本次活动,迅速召开科组会议,经过讨论,会议推荐由我来上八年级第四章《相似三角形》的最后一节课《测量旗杆的高度》。公开课后,  相似文献   

20.
卓永 《教育文汇》2011,(6):21-21
如果说公开课是“浓妆”课,“推门听课”则是“淡抹”课,甚至一点不需要“化妆”,该怎么上就怎么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