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从思想渊源与社会条件两方面分析了早期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兴起,并通过对早期教父有关言论的考察,剖析了这一禁欲思潮与行为的反女性倾向,指出它是造成基督教女性在近代以前地位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灵魂救赎是北村皈依基督教后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小说《我和上帝有个约》描述了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对于负载着罪恶的灵魂来说,固然要接受法律的惩治,但只有获得上帝的救赎,灵魂才能寻求到最终的皈依。上帝的救赎显示了对人类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暴力与死亡似乎是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一成不变的结尾方式.几乎每个主人公都逃脱不了被毁灭的命运.然而,当我们以其宗教信仰为参照物来解读其作品时则不难发现奥康纳通过其作品反复强调的是一条通往救赎的路.带有原罪的肉体在遭受毁灭的同时总能获得灵魂的救赎.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作家,奥康纳以其特有的视角观察、分析人的原罪及其带来的危害,强调人们在暴力打击下获得永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西欧中世纪修女院的产生与发展探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修女院的宗教生活可以说是西欧中世纪女性的宗教生活中最具特色的体现。为进一步了解西欧中世纪女性的精神生活,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思想渊源、修女院的产生与发展、修女院的日常生活、修女院的功能与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宗教基本上都具有禁欲倾向。中晚明异端思想涌起,大胆肯定人欲价值和世俗生活的合理性。于是,在戏曲小说中对不危害他人的僧尼道姑的情爱行为予以宽容和同情。作品以僧尼道姑的人性,去揭露宗教禁欲主义的荒谬和愚昧。而淫僧恶尼的肆意淫乐,正是禁欲主义下的变态行为,是宗教禁欲下的情欲迷误。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基督教文化中夏娃被视为"原罪"的根源,她的图像是基督教推行禁欲修行过程中用以惩戒与救赎最有力的工具,本文通过分析米开朗基罗《原罪与失乐园》中的夏娃形象,试图解读图像背后隐藏着的性别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主人公们都有着各种创伤体验,为了把自我从灵魂的暗夜中解救出来,实现心灵的丰盈和人格的完善,她们渴求着灵魂的救赎,其救赎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日常生活救赎、审美救赎和宗教式救赎。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代表作"三言"中大量男女情欲纠葛的艳遇故事,一面展示着肉体与灵魂的出轨,一面又试图用合乎伦理规范的方式对越位的个体行为进行救赎偷尝禁果的婚礼式救赎,隐藏着维护封建礼教的动机;青楼卖笑的货币化救赎,潜伏着女方与男方间金钱和爱情的交易;风月陷阱的补偿性救赎,蕴涵着对已婚男性婚外恋的强烈反感和对女性救赎的双重标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世俗哲学和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9.
唐妮妮 《现代语文》2009,(9):113-117
哈代是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典故、意象和思想等。本文从基督教的罪与救赎的观念去解读苔丝的悲剧性,通过对苔丝获罪和救赎历程的分析,指出罪与救赎观念是文本的内在结构和苔丝悲剧命运的思想根源,反映出哈代对伪善的基督教教会和僵化的基督教教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西欧骑士文学中的典雅爱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骑士学中的典雅爱情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奇特的人景观。一方面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一统天下,封建等级制度壁垒森严,另一方面表现社会地位相对低下的骑士与出身高贵的贵妇人的爱情学又大放异彩;一方面典雅爱情是封建领主附庸的骑士与贵族有夫之妇之间进行的一种婚恋情,另一方面这种爱情又是一种不以肉体占有和缔结婚姻为目的的纯粹的精神之爱。骑士学中的典雅爱情反映出占据道德中心地位的特权阶层的不道德性,透露出包含历史进步信息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萌芽。恋爱双方巨大的反差以及对女性的膜拜,不仅赋予典雅爱情以宗教的意味,浸透着西方人的冒险精神,也是人们的道德与情感走向完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女权主义戏剧家梅根·特里在其开放剧场的实验创新中,独特地表现了对理想女性的追寻。她的名剧《走向西蒙娜》塑造的主人公西蒙娜,便是她心中女性的榜样,是个"女性基督",她生前历尽磨难,最终回归上帝之爱,完成自我救赎。该剧的这一主题既有女性自省自强的积极意义,又有基督教神秘主义和不分是非曲直忍辱负重的消极遁世思想。这样的矛盾融合的两重性作为女性回归上帝的自我救赎之道,恰是美国当代现实主义戏剧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代表作“三言”中大量男女情欲纠葛的艳遇故事,一面展示着肉体与灵魂的出轨,一面又试图用合乎伦理规范的方式对越位的个体行为进行救赎:偷尝禁果的婚礼式救赎,隐藏着维护封建礼教的动机;青楼卖笑的货币化救赎,潜伏着女方与男方间金钱和爱情的交易;风月陷阱的补偿性救赎,蕴涵着对已婚男性婚外恋的强烈反感和对女性救赎的双重标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世俗哲学和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中西宗教思想比较研究的一部分。文章分析了儒家、道家、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对肉体与灵魂问题的认识,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奥古斯丁的灵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魂是奥古斯丁思想中仅次于上帝的概念。灵魂的存在,其根据不在于它对肉体的依赖性,而在于思想本身,正是凭靠思想,灵魂才可以超越肉体的束缚,实现其生命的指令。思想是灵魂通往上帝,进入上帝的最近入口  相似文献   

15.
一、教育惩罚的运作对象:肉体与灵魂? 对于教育惩罚的运作对象,我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无须探讨的问题.因为惩罚指涉的对象无疑是学生,是给学生施加某种痛苦或不快,也即"惩罚首先包含有意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施加痛苦的意思"[1]很明显,对学生施加痛苦无非就是给其肉体或者灵魂(精神)制造痛苦.这样看来,惩罚实质是把学生的"肉体与灵魂"作为其运作的对象.而在"肉体与灵魂"两者之中,把肉体作为惩罚的运作对象既具有历史的悠久性,也在现实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正在谈及西欧文艺复兴与基督教神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常会出现误解、误读的现象:认为文艺复兴在彻底否定基督教神学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构建起了一种全新的"人本观"。持这一观点者大多认为,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所倡导的个性解放和自由是天然的,它的价值源头仅仅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思想资源和人文因素,它猛烈抨击着基督教神学的蒙昧和禁欲学说,文艺复兴与基督教神学的思想是不相容的。有教师甚至认为,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理  相似文献   

17.
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1)是美国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白鲸》是一部内涵极其丰富而复杂的作品。多年来,人们对于该小说的解读众口不一,但对它的宗教研究还比较少,尤其对于小说中生态神学发掘几乎处于缺失状态。文章试图从生态神学的视角对该小说进行解读,发现这些内容关注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相关主题,这正是作者生态神学思想的体现。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基督教生态神学思想并非是只关心灵魂的救赎,也关注现实中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记忆这个文化学的核心概念,为日本女性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路径。在日本的明治、大正时代,日本虽然学习西欧的先进文明,却将女性置于此外,仍然以"贤妻良母"为妇德标准来束缚女性。"生儿育女"是日本近代女性作家的肉体记忆,"贤妻良母"则是精神记忆。女性作家在作品里否定社会对其"生儿育女""贤妻良母"的定位,肯定满足自我欲望的"主体的性",以争取女性的肉体解放和精神解放实际上只是一种表象,而深层次的文学内涵则是要重塑女性作为主体的肉体记忆和精神记忆。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文化中的人性观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个不同的精神维度.古希腊文化张扬个性,放纵原欲,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展示了人的自然欲求;基督教文化用爱的感召来消除人性罪恶,对于人性完美的追求建筑在忏悔和禁欲基础上,专注于彼岸的价值,在"原罪"与"救赎"中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展示了人的形上欲求;人文主义崇尚理智和怀疑批判的精神,反抗一切权威,既强调人的本能欲望与意志自由,又呼唤精神彼岸对于人的意义的提升,体现了人的理性欲求;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则看到人性的异化,以虚无和荒诞来界定人的存在并重新踏上人类灵魂救赎之途,同样蕴涵着人性关怀和反思的精神.不同精神维度的延伸与错综,展示了由生命意识的统一和谐与分裂冲突所体现的人类自我灵魂的挣扎,支撑起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性空间.  相似文献   

20.
学界公认《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关于救赎与成长的小说,但这些论文鲜有分析探讨移民作家在救赎背后的深层次因由。主人公从神谕性社会流亡在美国,在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他获取基督教的救赎意识、移民文化的包容精神及个人主义的自我意识,这些新的意识正是他能够勇敢跨出自我救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