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是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评价,赞誉之高,极见诗文分量。“弄”字即见于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无限热爱。全词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分上下两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为两阕之转折,其中…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句,教材为"弄清影"作的注释是"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赏析文章也明确说"‘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不论是教材注释,还是相关的赏析文章,都把"弄清影"理解为作  相似文献   

3.
“弄”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口语中常常用到它,古人诗词里也不乏其例,可谓雅俗共赏,故在此一谈。“弄”字的结合能力较强,从整体看,与名词结合在一起,作动词用的占大多数。有与名词结合在一起仍作名词用的,也有与名词、形容词结合成成语的。现按这两大类分别谈之。(一)“弄”作动词,与名词或形容词结合,按感情色彩可分三类:(1)褒义:弄月,赏玩月色。李白《别山僧》:“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又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句中的“弄”字,有“舞动”之意。  相似文献   

4.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一词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注释者甚多。其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的解释,历来众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月下起舞清影随人,哪象是还在人间?即诗人此时月下起舞,有飘举天外之感。句中“何似”解为“哪象”。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周振甫《大学语文》持此说;  相似文献   

5.
得不到的总是好的,不能实现的总是妙的,但真正给予我们当下的生活以滋味的,还就是只手在握的那些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以为有很深的思想力与悲情渗透在里面。"起舞弄清影"的出尘,美就美在只有一瞬;但到底是"高处不胜寒",愈纯粹的美,愈存在一种过于轻  相似文献   

6.
自南宋傅干《注坡词》至今人龙渝生先生《东坡乐府笺》,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二句,皆注作自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化出。众家亦皆遵此旧注,理解为:既然“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于是词人徘徊于月下,戏弄随身作伴的清朗影子,觉得天上不如人间温暖、快乐。并强调说,这是词人入世思想的胜利。①诸如此类大同小异的注释,已经被视为定论。  相似文献   

7.
中秋怀人,自古而然。文人骚客往往执笔记怀,由此佳作百千,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曾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笔者以为此言中肯,实无过囊之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恐怕得益于一个“醉”字。词中小序有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世人多以此序介绍作者作词原因,突出“怀子由”,而将“大醉”一事看作闲来之笔。实则不然,笔者以为“大醉”一词乃全篇之抒情主线。纵观全词,无一句不得“醉”之精妙,无一句不摹“醉”之神韵。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英语世界译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七个版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异质文化语境中的七个译本进行了分析比较:对词牌名的翻译处理、对标题的翻译处理、对苏轼标题后的说明的处理以及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本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五处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宋词鉴赏辞典》,选取了宋代734篇词作进行赏析,全书可谓宏大博观,是研究宋词的一个新成果。从撰稿者来看,大多是名家。但翻开此书细细一读,发现有些解释并不精确。本文检选其中几首常见的词进行评析,以就教于宋词研究者和教学第一线的同行们。(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30页)这首词前面的解释都是对的,唯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解释不确。解者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  相似文献   

10.
韩愈修辞技术好,故其诗未容忽视。中国文字特别在韵文中乃表现两种风致:夷犹、锤炼。夷犹表现最好的是《楚辞》,特别是《九歌》;散文则《左传》、《庄子》。锤炼要做到“坚而难易”,应如匠人之锤铁;锤字易死于句下,故应注意“结响凝而不死”。若夷犹是云,则锤炼是山,云变化无常,山则不可动摇。老杜最能得此。字之锤炼可有两种长处:一有力坚实,二圆润。韩愈诗用字坚实不及杜,圆润不及孟,但稳。韩云:“六字常语一字难”,每字不轻轻放过。退之诗能锤炼,故其诗字法、句法及客观描写好。如《山石》,“荦确”二字,好。二字对韩愈最合适,韩是阳刚、是壮美;若用“嶙峋”,是阴柔,是幽美。“星垂”可代表老杜,“山石荦确”可代表退之。音节好,散文可以成诗,老杜能之。学老壮者多不知此,仅韩文公能知之,“黄昏”、“芭蕉”二句皆散文而成诗者。中国文学史上有演变无革命,有之者,则韩退之在唐之倡古文为有意识者。  相似文献   

11.
隐括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文章体裁。据苏轼《水调歌头》词序: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辞海》对“隐括”的解释是: “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词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现代汉语词典》对“隐括”的解释是: “(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剪裁改写。”  相似文献   

12.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朝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是中序的第一章。现在见到的唐朝《水调歌》都是五、七言诗。宋朝流传下来的《水调歌头》词,则为三、五、六、十一字的长短句。这说明《水调歌头》已经不是唐时的旧曲,而是宋时谱写的新声。《水调  相似文献   

13.
莫,《说文》云“日且冥也。”为“暮”之本字,与“杳”“夕”义同。后因语音通假借为表“无”“勿”等义。尔后,为了表意的清楚,在“莫”字基础上加形符“日”而另造一个“暮”字表示其本义。由此,“莫”便孳生出“暮”“莫”两个字各表其义。自从“莫”字从其本义中分化出来后,人们对它的词性认识颇不一致,归纳之有三种意见:(一)莫为禁止之辞,与”勿”同。清·谢鼎卿《虚字阐义》卷二和王鸣昌《辩字诀》均持此说。清·刘淇《助字辨略》厘析  相似文献   

14.
隐括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文章体裁。据苏轼《水调歌头》词序:“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辞海》对“隐括”的解释是:“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词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现代汉语词典》对“隐括”的解释是:“(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剪裁改写。”“隐括”有扩写、缩写两种方法,下面选取几则,供同好  相似文献   

15.
古诗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语意含蕴较深的词句,学生理解难,教师讲授也不容易。如《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一句,其中“弄”字的意境似乎只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觉,学生很难体会其中的韵味。为了教懂这个“弄”字,我不是以词解词,而是创设一个语言环境,给学生造成一种“意象”,让学生由此而展开想象。教学时,我问学生:“大家看看,这个‘弄’字是不是可换成另外一个字?”这一问,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换成“戏”好,有的说换成“浴”字更好,还有的说用“嬉”字最佳。对于学生们的议论,我没置可否,而进一步启发道:“来,我们大家都闭上眼睛,回忆春天山中的景色。你们说,春天一到,山中的鸟儿怎么啦?”“叽叽  相似文献   

16.
“以一字论工拙”是中国古典诗话的传统。带领学生欣赏张先的《天仙子》,讲到千古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时,我着力讲了“弄”字。我引用王国维的赞誉:“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常可以看到“乐府”一词。如初中所学课文《陌上桑》、《观沧海》、《木兰诗》、《敕勒歌》等都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卖炭翁》选自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中的《新乐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苏轼的《东坡乐府》,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也曾因谱入乐府,取首句二字题作《渭城曲》。那么,乐府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说来,它具有以下一些含义:  相似文献   

18.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名篇中的名篇,一句“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已经尽显其文学价值。我要说的是,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之际,我们吃惊地发现这首词原来是一个惊世大预言!苏东坡早在927年前就精确地预言了我国航天飞船的首次载人飞行。这说明苏东…  相似文献   

19.
<正>“一字立骨法”,是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中构思文本的一种重要方法,最早见于晋代陆机的《文赋》。后来,明末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将其归结为“一字之复,功莫大焉”。到了清代,李扶九将这种创作手法在《古文笔法百篇》中正式命名为“一字立骨法”:“一字立骨,是指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把全篇主脑展现出来。这个字(词)便是全篇之骨。  相似文献   

20.
前人有《方言》多“奇字”说。《方言》中的所谓“奇字”一为不见之奇、二为不用之奇。经考:《方言》不见于传世先秦两汉献的“奇字”共有297个;见于出土献的古字和传世献的异体古字或俗字人41个;依《方言》通例推定属西汉通行字的9个;根据《方言》词语记载要求,从字意义方面考明114个字的构成时代早于扬雄时代;真正的不见之奇的“奇字”,包括扬雄听所制字,共有132个。《方言》“奇字”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实词,而以名词居多;《方言》“奇字”一部分是表记的同义词,一部分是表记的同一词在不同方言地域的音变词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