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对"五四"闲话风散文体式的出现和特征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白话文学语言为写作主体提供了自由的言说机制,使个体的"任心闲话"成为可能;白话文学语言颠覆了古典散文只用文言书写的格局,作者和读者在平等的交流中构筑了全新的话语关系,甚至出现了写给儿童的书信体散文,为散文增添了新的现代文体类型;文体层面上,白话文学语言实现了将闲话"移在纸上",形成闲话风散文亲切自然的风格。闲话风散文的特征及其在"五四"时期的发展轨迹与其时的文学语言变革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散文”概念不同于古典散文概念.中国现代“散文”概念是狭义的,它是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以真情实感、自由形式、“诗性智慧”及“美妙多端”等作为文体属性.狭义的“散文”概念把“文学性”与“文体性”统一起来,实现了中国“散文”概念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散文作为一种常见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不但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而且能将作者的情怀完美地诠释出来.散文文体的特殊性,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初中生的学习与理解.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以应对其文体的特殊性,提升初中生对散文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4.
平常我们所指的"文章"和"文学"蕴含着体裁差别之意,文章一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各种应用文之类的文体,文学则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之类的文体。文章训练属于基础性训练,文学训练属于提高性训练。笔者发现,不少一线教师几乎未将文学知识的渗透揽入自己的教学视野,文学知识、文学训练的缺位致使学生只知语言内容,不知语  相似文献   

5.
<正>"文体"分为文学体裁和文章体裁。其中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章体裁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本"这里指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如通常说的一篇文章。"文本"除了应具有"文体"的一般共性之外,还有着无法复制的个性,是一种鲜活的存在方式。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看重文体共性,对文本个性视而不见,以致"千文一法",让初中语文教学走进模式化、程序化的死胡同。那么,语文教学的"出口"在  相似文献   

6.
文体和文学体裁应该是两个不同概念。文体应包含文学体裁。表达方式有分类,大中学教材中,只讲述了结果,对分类的标准、原因需要继续思索。因为文体写作的需要,产生了把表达方式分成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分类方法。而在文学(文学体裁)写作中,甚至包括抒情类文学的诗歌写作中,常常使用的,也是叙述中有描写的表达方式。叙述表达事实,描写表达形象。叙述中怎样做到"实",应该继续思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悄然出现,被称为"新散文"。新散文颠覆了散文"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还原了其虚构性的文学本质,创造了多元化的心灵书写。新散文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为当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体和语体是两个不同的术语(不少人认为是一个意思)。前者是指文学的体裁,后者是指为适应文体而采用的语言样式。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它要求用不同于小说、戏曲、诗歌等语言表达方式的各种手段,来和“散文”的思想内容相适应。这便是文体和语体的关系,即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抒情散文(随笔)、序跋、杂文、游记、书信、乃至日记、速写  相似文献   

9.
随着白话文学主体地位的确立,小说为"文学之正宗"观念也深入人心,作为讲授白话文学创作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其基本框架也是以此为基点建立的。而散文作为现代文学的边缘文体,不但要让学生体会其被边缘的历史,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散文在现代文学整体中的实际贡献,形成新文学整体观。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体裁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是与实用类文体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其有四种样式,分别为:散文、小说、戏剧、诗歌。一、散文现在使用散文这一概念,有时指广义散文,有时指狭义散文。广义散文是指与韵文相对立的一个概念,范围较宽;狭义散文是指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即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中文学体裁,范围较窄。这里所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散文队伍空前壮大,散文创作数量激增,但在散文繁荣的表相下,却暴露出人文精神的没落,超越情怀的丧失,导致消费化、快餐化、格式化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月”意象,是他追求、探索的美学象征,也是他主体精神的象征。“月”意象给我们展示出了一种空灵静寂的禅宗式的意境,使其散文呈现出浓郁的禅宗韵味。  相似文献   

13.
近三十年的散文是对五四文学的一次回归。老一代作家与学者在此起到了主导作用。鲁迅传统与周作人传统在一些人的创作里得到强化。一些思想者的作品注入了精神的活力.他们从自我出发颠覆了“文革”艺术虚假的理念。将个体感受和社会承担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散文出现了多种可能,一些新的文体填补了白话文书写的空白。那些直面人生的作品赢得了读者的喜欢,一些智者的随笔也在冲击着八股写作的旧垒,显示了思想的锋芒。年轻一代的散文越来越有活力,不再匍匐在前人脚下,个性鲜明耀眼,把不羁的热情留在文坛之中。多样性与丰富性预示着未来文学的另一种格局。当代散文在现代散文传统的暗示下。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赋的产生伊始便具有浓重的政治品格。唐代以诗赋取士,更是刺激了“赋的颂赞”与“颂的铺陈”的同趋同归。这种趋向,到了清代的康、乾时期发展到极致。这一方面是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文化政策所致,同时也与文人在政治体制夹缝中的两面性和矛盾性的心态息息相关。这种态势使赋的创作出现了片面的繁荣,同时也对赋作的多元化发展造成束缚。本文即从赋、颂的历史溯源中对清代康、乾时期的赋、颂共作现象及其成因与走向作解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气”是一个传统命题,由于“气”的概念比较抽象和复杂,所以历来理解不一。本文在分析中国古代文论盛行文气说的原因时,把它与西方文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摹仿说”相比较,说明其理论阐述的重点是在创作的主体方面,即是向作家道德修养及精神状态方面提出要求与准则。其中,韩愈的“气盛言宜”与苏辙的“养气为文”二说因立意不同,“气”的内涵也有很大差异,需要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6.
节奏是物质运动的形式之一,也是一切艺术生命活力的体现。散文节奏的构成因素和具体形成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走进台湾》艺术地处理了详与略、缓与急、起与伏、藏与露、抑与扬的关系,对语言节奏也十分重视。"移步换景"的节奏徐缓,而"飞车掠影"的节奏急促,并具有结构意义。写作实践证明散文要散而不"散",其实不是笔法,而是节奏。  相似文献   

17.
散界说的模糊性根源在含混于,不及分化;边缘体,杂交泛化;母体肢解,内涵递减。兼容并蓄说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提法,而体净化说只是一种独崇艺术散的提法。散界说的模糊性在21世纪仍然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以《与朱元思书》为代表,吴均的山水小品,其清峻脱俗而又不失富丽精工的格调,绝立于"绮纷披,宫徵糜曼"的齐梁文坛,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清新恬淡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9.
晚明小品文是中国历史上创作个人化的一个高潮,它在许多方面与“小女人散文”的个性化写作有相通之处。后人对晚明小品文的评价多从艺术角度加以肯定,而对其蕴含的知识男性生活意识和生存方式给以忽略,而对“小女人散文”则带有负面的性别审美倾向。该文在论述这一文学现象后,认为女作家“女”性意识的客体化在“小女人散文”遭受不公平评价中应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20.
当代彝族散文创作虽然在许多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在文学观念、审美精神和文体样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到传统写实观念的禁锢,导致其文体样式的陈旧,缺乏现代性.彝族散文应超越"博物馆"意识,追求文体自觉,提升艺术境界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