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学习和借鉴"五四"新小说以及西方小说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张恨水在其小说文本的叙事中表现出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显著特征.他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间三个方面均对传统章回小说做出了富有现代性的改造.相对传统小说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全知全能叙事,张恨水小说的主要叙事特征表现在以"人物"为结构中心的限知叙事,及其文本的缓慢叙事和多变的叙事顺序上.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的短篇小说是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过渡形态,但在体式上已经体现出现代小说的特点.清末民初短篇小说在体式上的变革主要有:叙事结构、叙事方法、叙述体制、叙述视角等方面.它在体式变革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抒情小说的出现.抒情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构造和艺术功能.清末民初短篇小说还造就了其他一些新型小说体式.在以上诸点上,它完成了古代小说体式向现代小说体式的艺术转换.  相似文献   

3.
香迅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川开创了中国小说新的模式.在叙事上他的小说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手法,不可靠叙事随处可见,<阿Q正传>从事实/事件抽和价值/伦理轴两个维度充分体现了叙事的不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打破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叙事原则,不仅颠覆了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而且也解构和颠覆了小说的叙事策略,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语言上都导致了传统小说及其叙事策略的解体。虽然传统的叙事策略衰竭了,取而代之却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策略。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策略主要表现为:错乱零散化、非线性化、荒诞化、重复性和悖论性。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西方不仅在文化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在叙事手法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原文的叙事形式和目的语形式类似而不等同;原文的叙事形式在目的语叙事形式尚不存在,形成空白.这些均直接影响到翻译中译者的选择,对小说的翻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往往造成原文的扭曲,等等.这些都是近代中西方小说叙事差异过大的现象在小说中译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小说<当代英雄>是19世纪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代表作,它不仅在内容、题材上有所创新突破--塑造了"多余人"毕巧林的人物形象,而且在叙事手法上也有别于其他传统小说.从小说的叙述逻辑层面看,小说的叙事时序呈现多元化跳跃性,叙事视角也出现了多重转化.这使<当代英雄>具有现代性的叙述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7.
李伟昉 《红领巾》2005,(5):106-108
“丛残小语“、“尺寸短书“以及小说雏形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认识,迄今事实上仍然束缚、限制着人们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对中国六朝志怪小说作进一步的探讨.从西方叙事理论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发现,六朝志怪小说在客观性叙事、重复叙事、叙事时距等层面同样具有耐人寻味、值得一书的叙述意味,同样具有骄人的不可忽视的叙事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任何小说(文学)叙事都是民族文化心理和文人心态的反映,李渔小说鲜明的叙事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因果叙事"的结构框架,"大团圆"的结构方式,以及强烈的叙事干预和对故事的操纵等叙事策略.李渔的这种叙事模式的成因,大抵有四:首先,是史传文学对李渔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李渔对历史文化的接受表现在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历史文学重大事件真实性的消解,另一方面,是对史传叙事中议论和叙事人称的认同,其小说中大量的议论笔墨显示出史学意识对作家的渗透和影响.其次,李渔的短篇小说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也和源远流长的史学叙事在总体上所采取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有着同样的心理认同与主体态势.这种全知的视角,正与以说教为旨归的拟话本小说创作心态相契合,同时也是李渔身上优越的文人地位的潜意识的体现.复次,李渔的小说叙事也深受说话、戏曲、园林等艺术及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表现为李渔叙事模式中那种空间化的叙事结构趋向,使小说的形象构成呈现于共时态的不同空间环境之中,从而使小说的空间布局突破了线性的简单发展脉络,而出现了更为多重的网式结构,这在传统小说的发展史上,是极为重要的理论转向.尤其是在叙述体式上,它的多层次叙事拉开了作家与叙事人的距离,造成叙事角色的变化,对于近现代叙事文学体制生成有着重要的引发与启示意义.仅就这一点而言,李渔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9.
孔繁冬 《海外英语》2011,(10):268-269
在对于自我的研究中,叙事心理学认为,人们通过思考和反省在叙事过程中获得事件的连续性,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的自我,即在叙事的过程中自我被呈现出来。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在人物心理的表现手法上体现了叙事心理学中自我的建构过程。该文主要以小说《宠儿》的主人公塞丝为例,分析了通过人物角色体现出来的黑人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人称意识的产生是现代小说迥异于古代传统的一个重要标志.伴随现代小说在形式上的花样翻新,作为叙事学范畴的人称机制愈来愈受到小说家们的普遍关注.因为小说创作中的人称选择干系着叙事主体对叙事文本的总体效果和全盘结构的考虑,它不单是视点的选择问题,更不是小说家出于讲故事的简单需要而信手拈出的几个为人们用得滥熟的人称代词,而是意味着某种叙事格局的确立,关涉着作者与读者的信息交流程度,影响着叙事的节奏乃至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小说文体的创新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叙事艺术上。“反复”是鲁迅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鲜明特点。鲁迅小说的叙事视角、情节场面、人物描写、语词运用上诸种“反复”形态展现了鲁迅在小说文体特别是叙事方式上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小说原著与同名电影在叙事上有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小说和电影都综合运用了全知叙事视角和限知叙事视角,结构上具有鲜明的直线式结构和顺序式结构特点。小说与电影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两者在叙事手段上不同:小说是文学语言叙事,而电影是采用影视造型叙事;在叙事主题上,小说和电影是相似的,都赞扬了主人公的硬汉子精神,但是1958年美国拍摄的故事片《老人与海》对爱的主题的开拓更为深入,与原著相比主题更丰富了。  相似文献   

13.
张萍 《华章》2011,(13)
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以85年为界限分为前后期,他自己将作品分为两类,在创作过程中小说的叙事比例及读者的反应状况在不断下降.两类小说在人物叙述上逐渐减少了"自我"意识,在情节设置上逐渐趋于平淡,在环境叙述上削弱了对历史的控诉.读者对小说的评价随之下降,从中能得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张贤亮的小说叙事出现了落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杜拉斯将电影艺术引入小说领域,使其小说具有电影化特色.在叙事内容上,她在小说中镜头般地呈现异国风情和文化风俗;通过人物动作表现自身的深刻心理,用特写镜头渲染体现戏剧性主题的激情画面,从而表现戏剧性和易于搬上银幕的小说主题;蒙太奇般地呈现记忆中的往事.在叙事方式上,她借用一些电影手法,以加强文学自身的表现力,从叙事语言、叙事结构和叙事主体三个方面体现出电影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乌热尔图的小说不仅在内容上是非常独特的,在小说的叙事视角的选择上也有众多尝试,其叙事视点的选择与其精神价值现念关系密切,研究其小说的叙事视点可以看出这种观念的沿革情况.  相似文献   

16.
论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小鹂 《文教资料》2008,(19):23-25
<寒冬夜行人>是卡尔维诺用来演示后现代叙事理论的一部杰作.卡尔维诺在该书创作中进行形式上的实验与创新,采用了后现代叙事中的框架策略,在文中嵌入十部不同类型的未完成的小说片断,形成多维叙事视觉的元小说框架.卡尔维诺通过设置作家、读者等一系列人物来展示并讨论作家、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表述了小说阅读与写作理论,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小说中的小说",即元小说.  相似文献   

17.
<瀑布>是当代英国女作家德拉布尔的第五部小说,一部女性主义元小说.作者采用元小说的叙事模式不仅指出了语言的模糊性、欺骗性以及多元释义性,同时也暴露了小说的虚构性.<瀑布>不仅解构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对浪漫爱情故事的叙事传统,展示其受男权话语控制的本质,也一定程度上‘建构了女性主义尊重生命个体和生命状态的开放式叙事模式.<瀑布>已经偏离了德拉布尔早期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手法,有了创作上的"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小说观念和小说审美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促进了小说创作和小说艺术的日趋成熟和多元化。在结构上 ,由注重情节转向情节淡化 ;在叙述视角上 ,由单一视角到多维散视 ;在叙事方法上 ,由传统叙事到现代叙事  相似文献   

19.
梅东伟 《天中学刊》2014,29(6):76-82
“以俗为戏”是李渔小说婚俗叙事的基本价值取向.李渔继承了晚明士人中流行的享乐之风和晚明思想中的怀疑精神,这种风气、精神和李渔个性的结合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自娱娱人”与追求“新奇”小说观念的形成.“以俗为戏”是这种小说观念的鲜明体现.“以俗为戏”的价值取向在小说叙事中主要表现在形象设置、情节构织和叙述语言的戏谑化等方面.“以俗为戏”这一叙事价值取向表达了士子对僵化婚姻礼俗的某种置疑,瓦解了话本小说婚俗叙事的教化倾向,赋予婚俗一种崭新的叙事形象和价值;但也不免陷入媚俗的境地,稀释了这一题材应有的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历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这不仅与小说独特的思想内蕴有关,更与文本形式本身所产生的多层意蕴分不开.本文基于小说文本叙事,从文本形式、叙事语言两个方面探析其叙事的"悖论"特征,进一步揭示小说超越爱情意义之上形而上的时代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