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概念是在同黑格尔的比较中阐述马克思的辩证法时提出的。多元决定强调的是矛盾的不平衡发展以及主要矛盾的支配作用;同时这些又离不开复杂整体的多环节主导结构。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强调经济的归根到底的作用,但这又不同于单纯的经济决定论。  相似文献   

2.
矛盾的多元决定是阿尔都塞诠释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的一个主要命题.本文对这个命题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扼要考察,并从这一命题的理论背景,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评价其得失.本文认为,正确考察和评价这一论题,有助于深化历史辩证法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阿尔都塞"矛盾的多元决定"不是传统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多元论,而是一种基于多重社会因素的结构化而创造的社会动因理论.尽管没有摆脱结构主义的影响,但作为对马克思的辩证法和经济决定论的一种深化,确实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结构改造中的理论的生成,是一种理论场所的转变。把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历史观看作是对黑格尔的简单颠倒,这种认识论上的懒惰很容易滑向经济主义,产生经济人的幻象。阿尔都塞具体分析了恩格斯的合力说,指出其必然的结果是认识论的真空或者循环论证。破除了经济人的幻象和一元决定的辩证法的意识形态本性,阿尔都塞指出马克思辨证法的合理内核:经济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多元决定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法国路易.阿尔都塞以研究笔记的形式完成了《矛盾与多元决定》这篇名著,主要内容是阿尔都塞本人"对黑格尔的颠倒"的思辨和关于矛盾概念的新理解这两大问题。阿尔都塞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得出了"矛盾多元决定论"这一创造性的理论,从而达到了保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路易·阿尔都塞是当代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他在《保卫马克思》一书的序言中提出,要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特殊性。并且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多元决定”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7.
全国统编教材(吉林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第16页有这么一段字:“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有两个基本条件。……二是价格由市场决定,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能自由地流通”。对“价格由市场决定”,有些学生产生疑惑:这不是与“价值决定价格”有矛盾吗?有的甚至认为:既然价格由市场决定,价值规律就不起作用了。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后工业社会产生以来,西方多元主义日益将文化作为了关注的重点。在此前提下,多元主义政治思想有两种倾向表现突出:激进的多元主义和温和的多元主义。前者侧重于破除一元而建立多元;后者注重多元基础上的社会整合。作者认为将“一”与“多”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样在探讨“一”、“多”关系上更多地偏向于杜会也是有局限的。“一”、“多”关系应该在社会和国家的辩证关系中实现均衡。  相似文献   

9.
庞冲 《中学文科》2006,(11):20-20
高一《经济常识》上册讲“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下册讲市场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时,又说“价格由市场决定,商品和生产要素……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这个问题提出过疑问。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下面就这个问题简单谈谈对“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试析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阿尔都塞主张用“征兆阅读法”研究马克思的著作,从中发现“文本”深处的理论框架。阿尔都塞认为:在马克思的早晚期著作之间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断裂”;马克思用多元决定论的辩证法和历史观取代了黑格尔的一元决定论的辩证法和历史观。阿尔都塞的理论虽然并非没有合理之处,但在总体上他对马克思的理论作了许多误读、曲解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与王夫之一个是理学之集大成者,一个是气学之集大成者。两人对理与气的不同推崇通过理气观、道器观、有无观和动静观全面展示出来,恰成对立之势。这种对立并非偶然,而是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王夫之自觉批判理学的结果,他的哲学建构便是对朱熹哲学形上根基的颠覆。有鉴于此,朱熹与王夫之的哲学不仅表明了两人哲学的差异,而且直观地展示了宋明理学与早期启蒙思潮的分歧。  相似文献   

12.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education became an important instrument of socio‐cultural change; not only was it to consolidate the new Republic in its fight against the ancien régime, it was also to create the intellectual preconditions for the constitution of a civil society. The author analyzes this issue under the aspect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and mobilization. His main thesis is the fact that central contradictions of “modernization” which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and which point to unsolved problems of modern society were already apparent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ese contradictions were based on a parallel development of enlightenment and bureaucratic rationalization, “demystification” and the search for new moral and religious ties, social rationa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orm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not only became a way to speed up modernization but also to resolve or even hide the contradictions of modernization.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讲"战"的经典,它更是一部讲如何"争"的经典,具体来说,"先谋"是争之前提,"全胜"是争之理想,"易胜"是争之手段,慎战之争体现了孙子的战争观,即以最小的损失来获取最大的利益,而这一观念源于孙子"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的原则。"唯人是保"的思想显示了对于生命的关注,对于人民的重视,为今天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今天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两汉荒政不但缓和了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稳定了封建统治;而且对整个汉代的社会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则是丰富和完备了汉代的礼乐文化,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道德化、规范化;促进了汉代思想文化的发达,使天人感应和阴阳灾异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而在科技文化方面,荒政既有利于汉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由此,对汉代荒政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欺骗。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 ,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三个面向”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指导方针 ,培养“四有”新人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邓小平教育优先发展思想 ,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农村小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症结。由于前合作化时代并无"集体",两者的关系除了在利益层面的起源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知识层面上的缘起。这预示着后来社会主义农村小说对于集体和个人话题的某种叙述范式。新中国教育部1953-1954年的教育整顿,造成了在个人认知的层面"集体"和"个人"的相遇,并引发了两者之间关系的难题。由此,"个人"的故事如何被讲述,将不仅仅与历史有关,同时也关乎文学自身。1954年马烽先生的小说《韩梅梅》,正是讲述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故事,但是在历史化的视野上,它却呈现了多重隐晦与纠结的意味。  相似文献   

17.
师德是教师素养的核心,同时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的自我统整理论能够对师德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对分析高校教师师德的养成原理及实践路径具有良好的价值潜能。基于自我统整的理论,高校教师师德的形成实际上是教师对自我层面、职业层面和环境层面的道德矛盾和分裂统整的结果。而要促进教师师德的养成,在具体的实践路径方面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强化统筹”,即“强化德性伦理和制度伦理的统筹,促进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的融合;强化教师‘重要他人’关系的统筹,以‘共同体’确保教师地位的平等性;强化理想角色与现实生活的统筹,允许教师接纳表达真实自我;强化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统筹,鼓励构建‘知行合一’的师德信念”,由此,教师才能够形成清晰稳定的道德自我。  相似文献   

18.
“超验主义”是“应和”理论的理论背景,也是后来整个象征主义运动和思潮的安身立命之处。作为理论的“应和”与作为主义的“象征”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前者由波德莱尔提出,而后者是波德莱尔去世后由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等所表征出来的;前者是一种哲学美学理论,而后者是一种下降到可操作(实践)层面的“主义”。其联系在于,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宇宙观,而后者则为前者“趟”开了向欧洲乃至全球扩展的具体路径。如果说魏尔伦、兰波对作为主义的“象征”的贡献在于对诗歌“音乐至上”和音色相通的呼唤,马拉美的贡献就在于类推、暗示方法的树立。事实上,作为主义的“象征”是将“应和”理论推向全球的一个中介。  相似文献   

19.
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结构助词“的”被视为定中短语的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一个辅助性连接成分,“的”字结构是向心结构,但却无法协调“NP的VP”之类的结构与向心结构理论之间的矛盾;有人则依据生成语法理论将“的”分析为“的”字结构的中心语,由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本文试图寻找争论的根源,并做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伊曼努尔·康德与马克思·舍勒都提到了“偏好”问题,但二者对于偏好问题的理论差异很大。康德的“偏好”指自然欲望,舍勒的“偏好”指“善的趋向”。舍勒设定的“偏好”概念具有向善和自明的特点。“自明”特点使得偏好无须论证,构成了舍勒理论的基础。从“偏好”概念的差异出发,康德强调意志的自由,而舍勒则提出了情感的先天和绝对性。这两种理论体系都致力于寻求道德的绝对化,但是各有不足。康德实践理性理论的不足是忽视了个体的特点,舍勒的情感秩序体系的缺陷在于缺乏一种形式化的先天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