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革"史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研究热点,新时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与其所造成的极大震动和深刻影响相比,"文革"蕴涵的理论生长点没有被充分开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文革"史的深入研究还需要学术界及研究者注重解决多方面的问题,以期在研究的深度、广度、方法及视野等方面获得全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江苏文坛涌现大量优秀的文革叙述作品,把他们放置到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中,通过对江苏不同代际作家"文革"题材小说的差异性叙述对比性研究,从面目迥异的表面现象之中归置出作家精神及心理变化的路径和现实根源,探究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所张显的时代特质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巴金家庭题材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从离家到归家"的过程。这种观点认为,在巴金前期的这类作品中,"家庭"是封建专制的象征,它是青年叛逆者要挣脱的牢笼;而在其后期创作中,则呈现了"家"中蕴含的脉脉温情,表达了作家对"家"的认同。这种对家庭中美好情感的怀念在巴金的前期代表作《家》中就已现端倪,即使在青年巴金的心底,依然有着对"家"的眷顾,这构成了与其后期家庭题材小说的情感联系。  相似文献   

5.
申景梅 《天中学刊》2011,26(4):64-67
"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具有题材多是真人真事或以真人真事为蓝本、重视对阅读者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结构设计模式化、宣扬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崇尚高昂悲壮的审美趣味等特征。1960年前后,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创作相对兴盛,出现了短暂的高潮,但由于作家队伍的整体萎缩、"阶级斗争"创作原则的空前强化、文学对政治语境的迎合与趋同、审美向度的缺席等原因,到文革前仍无可挽回地呈现出了整体萎缩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文革"是中国二十世纪后半叶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格局中,以"文革"作为题材和叙事对象的小说是创作数量最多和涉及作家最众的一种小说类型。从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一文学现象并不能简单视为一般类型的题材小说,而是具有历史反思、社会群体记忆的建构、民族创伤情感的弥合等多重意味的文学命题。本文梳理了近三十年来理论界和批评界对文革题材小说及其叙事的研究,分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不足,同时指出了学术研究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对于历史叙事的关注是其小说的显著特色。作为海外作家的文化身份,严歌苓充分利用了与本土语境的距离感,达到对历史叙事的"远观"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使其小说看待历史更多悲悯,而且使其小说的视角新颖。严歌苓的一组"文革题材"的小说,正是通过采用"身体叙事"策略,达到了对历史深处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战争小说是伴随着新政权的诞生,为确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而创作的一种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十七年"战争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它是在一个需要规范叙事的年代,合理运用既定的创作原则,从敌我对立双方四维叙事角度,立体建构了一个典型的正义战争叙事模式,并在集权政治的运作下逐渐经典化为一种战争文化写作范式,不仅影响和规范着十七年其他类型文学,甚至在某些方面开"文革"文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9.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在十七年文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凭借其特有的意识形态功能和艺术承载方式为众多作家所青睐。刘真的此类短篇小说就是以一个"小大人"的眼光看革命战争,以"童趣"保留着她的个人记忆。从具体表现、意义等方面对此类小说中"童趣"的分析,不仅有利于把握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教育功能,同时也能为当代社会并不景气的儿童文学的发展带来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李锦云 《文教资料》2012,(14):27-28
汪曾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文体意识非常强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的特点,《大淖记事》是其经典代表作之一。本文从题材、结构、叙事方式、人物、语言等方面来分析这部被视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1940年代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文学写作一直遭受着处于主流地位的“工具文体”的严重制约.“新时期”文学突破“工具文体”的历史起点,并不是有学者所认为的“八五小说新潮”,而是“伤痕”、“反思”小说.这一突破,主要是通过“精英主体”的语言表达、“精英语言”的本体追求和“异语”的现代性录用等策略,从而建立“精英文体”的方式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文革”时期产生了大量政治性新词语,经济、社会类的新词语数量及少。随着文革的结束,大量的“文革”词语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政治宣传语不具备生动性和俚谷性;新词语所指称的事物隐退了新词语也随之隐退;社会发展引起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导致一部分词语的潜藏和隐退。文革词语的隐退启示我们:尽量淡化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同时增补汉语词汇要慎重。  相似文献   

13.
2000年前后,文坛涌现了一批叙写“反右”、“文革”题材的小说,这批小说相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伤痕”、“反思”小说而言,有着重大的突破。它们不再以再现历史为终极目标,而开始从历史反思走向人性探究,具有明确的现代性追求。文章试图从历史、人性和小说观念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最初的阅读中,韩东的《扎根》给人一种游离于动乱岁月之外的田园牧歌的情趣,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印象,与《扎根》收放自如的结构,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却又不乏温情的真诚叙述,以及冷静而略带嘲讽、轻松调侃中又透着现实冷酷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这样的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使这本"复写之书"不仅有着自身的"主题、节奏和结构方式",还揭示了人的个体存在与历史之间、历史真实与文本真实之间所"潜藏的丰富的可能性",并形成了与通常的文革题材、知青题材以及新写实、先锋小说之间似与不似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的小说创作中,平民小说形成一条主线,其中一批叙述平民走上革命道路成为革命者、英雄的"革命平民小说"形成了一种叙事传统。"红色"叙事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当下多元化的小说创作中,"热情"、"歌颂"等叙事基调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见证文学是指为历史作见证的文学,当代作家在"文革"后的30多年里,通过小说对"文革"进行了自觉而持续的书写,这类丰富多姿的"文革"叙事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文革"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体造成的创伤和破坏,见证了"极端年代"的社会景观和人性景观,这类小说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确实起到了见证历史的作用,开创了见证叙事的历史传统。论文分析了"文革"叙事的见证功能、如何见证历史以及这类文学叙事见证历史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后悔录》、《启蒙时代》、《河岸》、《古炉》等十五部作品为考察对象,将近五年来长篇小说中的"文革"书写置于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年的"文革"书写这一"宏观"语境中,从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日常生活"角度切入,来把握当代作家进行"文革"书写时的主体精神,进而反思其中传达出的某些不良的价值立场与文化意识,希望借此对当代文学如何更好地处理"文革"这一历史对象做出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