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常识的警告     
这个事实人们一定记忆犹新:四川女孩刘亦婷“一不小心”考上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学,于是有人刻意写了一本记载她成长轨迹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2000年9月登入非文学排行榜,发行量持续牛气冲天。许多望子成龙抑或望女成凤者,将此书看成是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其实被哈佛的喜悦冲昏头脑的人忘记了一个基本常识:哈佛大学录取名额这一分子不变,书的发行量即梦想藉此书登堂入室哈佛的人数这一分母越大,可能性的结果之数必然越小。  相似文献   

2.
"I have a dream!"有梦想不难,但实现梦想却并不容易。励志书籍常常占据着畅销书排行榜,而在豆瓣电影搜索标签"青春"、"励志",美国电影超过英国、韩国、中国的总和。梦想,是美国电影工业给青春的一份大礼。《风雨哈佛路》是一部很主旋律的励志电影,是真实的事情。女孩利兹·摩瑞出生在贫民窟,父母吸毒,8岁的她开始乞讨,但她依然深爱自己的母亲。15岁那年母亲去世,这个"80后"女孩慢慢知道,只有读书成才能走出困境。她努力争取到读书的机会,千方百计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面试的时候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如今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利兹,威立了Manifest Living公司,以自身经历帮助弱势群体改变自己的命运。饰演利兹的索拉·伯奇也因为《美国丽人》《风雨哈佛路》等电影,走上了自己演艺事业的高峰。作为电影大国,美国好莱坞精细化、商业化的制作,也为梦想披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有着可爱面孔的弗莱迪·海  相似文献   

3.
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日本女孩,自小嗓音就沙哑,同龄人都因她"丑陋的声音"而不愿与她交朋友。但女孩从未因此郁郁寡欢,她一直积极而快乐地寻找着每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一个女孩因脸上长了几个雀斑而懊恼不已。有一次,她看到报上登载某医院可以根治,便去医院求治。到了医院后,她发现求治雀斑的女孩已等候了一大片。医生当众告知此类的手术的苦痛,吓得这个女孩迟迟不肯进手术室。终于,有两人进去了。但当她发现进手术室的两个女孩子脸色苍白、手脚发抖的时候,她终于醒悟:"代价如此之大,何不坦然接受这些雀斑呢?"  相似文献   

5.
继《哈佛女孩刘亦婷》一炮打响后,近日又有《我家笨笨上剑桥》、《轻轻松松上哈佛》、《耶鲁男孩》、《牛津圆梦》等图书陆续问世。望子成龙的家长,无不将此奉为圭臬,如法炮制,恨不得立马也造就出个“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来。 然而,“千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一个5岁的青岛小女孩,却勇敢地站出来大声说“不”。据报载,她的妈妈是《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热心读者兼身体力行者。按照刘亦婷的培养模式,这位妈妈每天捧着名著追着女儿,读给她听。小女孩终于忍无可忍,捂起耳朵哭喊道:“我讨  相似文献   

6.
一场车祸使女孩眼前不再绚丽多彩,陷入了无穷的黑暗当中。冬天过去了,雪融化了,可女孩心中仍被寒冰紧紧包着,是冷的。一天,女孩问妈妈:“今年流行什么颜色?”妈妈望着女儿那无神的眼睛,哭了。女孩每年都会问这个问题,然后叫妈妈买这种颜色的衣服,女孩认为颜色代表这个季节的灵魂。只见母亲回答说:“今年流行‘透明色’。”女孩不再说了,回到自己的房间,打开衣柜,凭着记忆,将红色、蓝色、紫色、白色、绿色……一件件地拿出来,这些曾是她的骄傲。最后女孩发现:世上并没有“透明色”。她沉默了!女孩在父母上班以后独自来到马路边,耳边车声阵阵…  相似文献   

7.
个案: 刚刚担任六年级某班班主任,我便遇到一个令我头疼的女孩.这个女孩子的一些举动,可能会令许多人目瞪口呆.因为她特别崇拜性格豪放不羁、行事无拘无束的"还珠格格",也因为她的一些我行我素的行为,所以同学们都戏称她为"格格",这个天不怕地不怕、自由自在的"格格"可真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相似文献   

8.
一个女孩因脸上生了几颗雀斑而懊恼不已。有一次,她看到报上登载某医院可以根治雀斑,便去求治。到了医院后,发现求治雀斑的女孩已等候了一大片。医生当众告知此类手术的痛苦,吓得这个女孩迟迟不敢进手术室。终于,有两个女孩进去了,她们脸色苍白、手脚发抖。女孩突然醒悟:“代价如此之大,何不接受这些雀斑呢?”当女孩悟出这个道理的时候,她拥有了一份自信和洒脱。这个女孩就是后来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影星山口百惠。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甚至是无法逆转的。对这些明知摆脱不掉的“雀斑”耿耿于怀,只会使自己痛苦不堪。…  相似文献   

9.
我在焦急地等待,等待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个时代,我把它叫做"中国的美国"。 听多了"中国的哈佛"中国的MIT"中国的比尔·盖茨"'中国的《纽约时报》"中国的马伯理诉麦迪  相似文献   

10.
在《哈佛女弦刘亦婷》一书被所有媒体热炒之后,家长们便捧着这本家教圣经一样的畅销书开始照搬表面经验,也想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刘亦婷第二于是可以想像,什么剑桥女孩、牛津女孩也很快地就会冒出来就哈佛女孩或是剑桥女孩、牛津女孩本身来说,其家教的确有着非同一般的方法,值得我们深思。但媒体带给人们的信息却仿佛是,照她们的父母的样子做,你的孩子也能进哈佛某些报纸上竟报道,一位女士读了此书已表示她也可以离婚为孩子找一个像刘亦婷继父一样有家教绝招的爸爸。另一个爸爸则表示自己已经为女儿确立了向哈佛进军的目标。难道这就是媒体的宣传的真正目的吗?许多家长盲从地走进了媒体炒作的“雾”区之中,只看到美  相似文献   

11.
容易"受伤"的女孩 第一次对妍妍留下印象,是一个下雨的傍晚,我和一个同事一人撑着一把伞,在路上边走边聊,一个女孩什么雨具都没带,拎着个书包哭着从我们身边跑过.出于职业的敏感,我叫住了她,关切地询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她没带雨具,回不了家,打电话让家里人送,结果家里人都说没有空给她送,让她自己想办法解决.她觉得又伤心又委屈,赌气冒雨回家.我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她,叮嘱她小心点儿,注意安全.她顺从地接过伞,低着头道了声谢谢.等她走远了,我的同事撇撇嘴:"十六、七岁的大姑娘了,为这么点儿小事就哭鼻子,太脆弱了吧?何况学校里这么多住校生,要借把雨伞不是件很困难的事啊!"  相似文献   

12.
唐子惠 《教育》2011,(22):44-45
2011年,女孩丁丽晴已先后获得哈佛、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斯坦福、哥伦比亚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本科录取通知书。立志攻读商科的丁丽晴决定入读哈佛大学商学院。丁丽晴摘得这颗"宝珠"后说,可能是她从小被"放养"的吉普赛女郎经历打动了哈佛。近日,《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丁丽晴。《教育》旬刊:在你印象中,你的父母平时是怎么管理你的学习生活的?  相似文献   

13.
正西安女孩姬少亭,自带女汉子气质,这也许缘于她曾经的职业——新华社记者。当然,更是因为她从小与其他女孩不太相同的爱好——科幻!这个美丽的80后女孩在当了十年记者后,风风火火地跑去掌管"未来事务"。小时候,姬少亭家里订阅了《科幻世界》,这让她一头掉进科幻的"大坑",变身超级"骨灰粉"。在科幻的世界里,她自由驰骋,不过科幻与现实,姬少亭拎得很清。生活中,她是个好学生,考上了  相似文献   

14.
女儿的偶像     
女儿在幼儿园上小班,她最高的理想是上中班和大班,常常说的句话是:“我饭吃得多了,长高了,就可以上中班大班了。”那天,我买来本《哈佛女孩刘亦婷》,粗略地向她介绍了封面人物后,女儿的理想一下子发生了大飞跃:“我也要做哈佛女孩。” 以往,我在看书写字的时候,女儿总要抢过我手中  相似文献   

15.
先过文化差异关从国内高中毕业直接考进哈佛,压力大不大?和许多读过《哈佛女孩刘亦婷》的读者一样,记者最关心的也是这个问题。“1999年9月,我刚考入哈佛时,最大的压力就是要过文化差异关。”刘亦婷说。美国学生平常说话有不少俗语,喜欢评论橄榄球、新书或新片。初来乍到的刘亦婷虽然语言表达没问题,但一碰到同学们谈论这些话题,她就只有旁听的份儿了。“那个时候,  相似文献   

16.
自从妈妈看了《哈佛女孩刘亦婷》以后,就没命地让我学习,我都快变成“书呆子”了。可是妈妈不听劝告,一吃完饭就让我读书,也想让我上美国名牌大学。我想休息一下,可妈妈是我们家的“一把手”,我哪敢怠慢。就因为这个,她连袜子也不让我洗。今天下午,我一吃完  相似文献   

17.
上海女孩汤玫捷被哈佛大学录取了。当她自己一脚踏进哈佛校园时,则经受了人生中最大的冲击。"我们有12个学院,1600人,可以分三组。"她回忆说",作为新生,你必须选择。是去刷马桶、荒郊野外生存,还是到街边卖艺?"这就是哈佛大学里鼎鼎有名的"新生周"。  相似文献   

18.
Humour     
因为我是守门员桑迪找到一份工作,担任一所小学的辅导员,她很想帮助学生们。一天课间休息时,她注意到有个女孩儿独自站在操场一头,而其他孩子则在另一边踢足球。桑迪走近小女孩问她是否一切都好。女孩说一切都好。但是过了一会,桑迪发现女孩还在那儿,仍然是孤单一个人。她走近女孩说:"我能做你的朋友吗?"女孩不解地看着眼前这个女人,迟疑地说:"好的。"桑迪觉得自己取得了一些进展,接着问:"你为什么一个人站在这儿?""因为,我是守门员!"小女孩非常气愤地说。  相似文献   

19.
咚咚咚,耳边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推门进来的是一位泪眼汪汪、极度不安的短发女孩.她一脸焦急地问道:"请问是朱老师么?"我点点头,疑惑地看着她.她继续说道:"朱老师,我现在心情很糟糕,需要找人聊聊.之前,我一直找张老师做心理咨询."我这才反应过来,今天张老师外出培训,无法给她做咨询.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见孙可钦是在1980心灵校园直通车开进北京市丰台区芳星园小学校园时,学校心理咨询室里一个一脸笑容的女孩领来了一个同学,对我说:"老师,她需要心理咨询。"我疑问地看着她,她向我解释这个同学的父母正闹离婚,女孩每天无心学习,她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帮助那个以泪洗面的孩子宣泄了她的痛苦后,这个热情的女孩端了一杯水递过来说:"老师谢谢你!"让我吃惊的是这样90后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处事能力,通过进一步了解后才知道,她不仅是心理咨询室的小帮手,还是关心弱势群体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