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如果不是切身感受,很难相信年近七旬的支玉恒老师,竞如他的课堂一样精神勃发。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数月前他才挺过一次“要命”的手术。  相似文献   

2.
幼儿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一、教育和生活的关系一个人一出生,就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从他的诞生、发展、成熟、延续直至死亡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是一个人生活历程的全部内容。当然生活并不仅仅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并不仅仅是指人的生命的内在潜能自然展开的过程,而且还包括人的知识、能力、个性,直至整个精神世界经验的过程。因此生活对于个体来说就可简化为被经验到的一切,个体的生活获得各种经验。而这种经验的增长、组织、更新就是广义的教育。因此教育离不开生活。杜威曾说“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在杜威看来,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  相似文献   

3.
随着《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行和语读写教改活动开展的渐趋深入,作教学在语大讨论后,更是备受注目。特别是近年来,中考作命题多元化、思辨化的发展趋势也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人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热切呼唤。笔在所承担的全国中语会“十五”重点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研究中,在“创新写作体系”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力图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构建一种“初中创新写作教学新体系”(以下简称“新体系”),将创新写作教学的重心置于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形成完整人格的角度,重筑“人”“”合璧的作机制,构筑起学生美好的精神家园,提高学生的人生品位和创新能力,契合时代发展的脚步。  相似文献   

4.
在习作教学中走生活化之路,是指写作动机应来自生活,写作不是作为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是作为一个人源于生活中的对话需要。因而,写作教学要启发引导学生勤于观察,乐于对话,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与生活的对话,丰富他们的精神“内存”,点燃他们的精神潜能,在他们有话可说、不吐不快时为情造文。  相似文献   

5.
早在30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曾言:“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文章例话》)确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需要。但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要写出好文章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因为写作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述,而人的思想感情有缘于对生活的感悟,可以说,感悟是写作的生命。因此,只有切切实实地感悟生活,才能走出“克隆”式作文的窠臼。  相似文献   

6.
陈雷 《贵州教育》2010,(23):21-22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忙碌成了一种“常态”,“常态”之“常”指的是经常,而不是正常。由于我们的心已被这“常态”禁锢,还一直把“经常”误认作正常,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已在忙碌中渐渐沉沦和迷失,成天抱怨命运不济,老天不公。特别在我们教师队伍中,  相似文献   

7.
教师不可能人人都是思想家,但应该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人各有一性,不可疆人以同于己,不可疆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清·焦循曾)课堂教学范式所追求的境界就是“有所同必有所不同”,这是教师教学思想的最好体现,因为“范式”所探寻的正是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科学规律,是“万变”中的那些“不变”因素,而不是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操作细节。[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占有极为基础的地位。教育,通过“教”来化人、育人。教育,面对的是人,是有感情、有思维、有精神境界、有个性的人,不是材料,不是动物,不是机器人;而且教育所应达到的应是化育出好人、能人,而不是坏人、庸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物即人本身与其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思维是人所特有的。离开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能是一个假问题。但是有了人,人首先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的生存问题,即人本身与其特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离开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人本身就不能活,就根本不会有任何思维,因而也不会发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人的意义     
人是“作”出来的。没有作,便没有人;正如没有说,便没有话;没有走,便没有路。话是说出来的,路是走出来的。但说话、走路,得有主体,即,有人说,有人走。然而作人(heinghuman)却没有主语,因为当你说“谁”作人时,未有作人,便有了人,这是矛盾的。但作人的“作”不是做工的“做”,不是做馒头。做原子弹。作人不是动宾词组。“作人”是系表结构。作人的“作”是系词,即为人、是人、成为人,而不是造出一个人。只有人才需要作,作而后有人。作人的作,具有本原、初始、本体的意义。自始就是作人,而不是人。没有“作石头”、“作…  相似文献   

11.
江雪娇 《南昌教育》2005,(11):22-22
哲人说:“人是有思想的芦苇。”语文老师说:“学生也是有思想的芦苇。”科学技术日益精湛,人类物质力量也渐趋强大,但是人的生命人的精神还是有脆弱的时候,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是秋风中的芦苇,但不是枯萎的芦苇,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芦苇。俗语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语文老师说:“教师只是郭橐驼(柳宗元笔下的遵从树木本性种树养树的园艺大师)。”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灵的栖息地,它能给你一种安详、温暖的感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及赋《离骚》……他们之所以能完成如此巨著,不是因为他们虽“累”却心中有一种精神动力,在“累”中发奋,攀登高峰吗?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会遇到或此或彼的挫折,然而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寄托,让自己的心灵在精神家园中透透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张明 《现代语文》2002,(8):20-21
钱钟认为,人格与格并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观人。他精辟地批量出:“‘心声心画’,本为成事这说,实少先见之明。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是也。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钱先生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如其人中的“”与“人”不应被理解为作品的道德品格和作家的道德人格,而应理解为作品的总体格调和作的创作个性。所渭格调,指的是作创作个性在作品的语言结构中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持久审美享受的整体风貌。所谓创作个性、指的是作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等所有精神特点的总和。在钱钟书看来,一个作家写什么(内容)容易作伪,而怎么写(形式)却不易作伪,所以如其人的要旨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如语言的格调、行的笔性等)。放以此来评说作品,当“不据其所言之物,而察其宵之之词气”。此言所论,甚为精当,可谓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如其人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作,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而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的重要生活空间。因此,作课堂更应成为一个和谐的生命活力场——关爱生命、联系生活、启发创造,促使儿童走出“怕作、厌作、抄作”的怪圈,进入一个德、智、能发展融洽一致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小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源头 ,而课堂教学又是发掘创新潜能 ,弘扬主体精神 ,促进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一、尊重个体 ,发掘主体潜能有位心理学家说过 :个体生来就有探究和创新的本能 ,这种本能为其后天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但个体的创造性绝不是本能的产物 ,是后天社会生活的结果 ,尊重个体 ,发掘主体潜能是创新精神培养的落脚点。首先 ,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尊重个体 ,尊重差异为前提。作为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人”,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非常活跃又参差不齐的思维体…  相似文献   

16.
走进传统小学课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幅司空见惯的图景:背着沉重书包而做不尽习题的“他”,眉头紧锁而答不出问题的“你”和毕恭毕敬地呆若木鸡地竖着耳朵听训的“我”。学生的课堂生活成为戴着面具的痛苦表演,而不是真实生活的愉快体验。小学生为什么越学越没有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在课堂学习中不能体验到快乐?原因在于:传统课堂远离学生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脱离真实人生,课堂生活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话”是在相互之间进行的,因此,对话的因素最少有两个。根据对话教学专家的研究,“对话”既有一般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谈话或会谈的内涵,又有在精神层面相互交流的意义,“也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对话,专指“教学对话”,即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同学以及其他精神产品之间的一种精神互动交流活动,即“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相似文献   

18.
文艺复兴是一个在艺术上有惊人成就的时代。外文“Renais-sance”一字是原意是“新生”;它把潜伏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带到了欧洲。在艺术、哲学和文学中,它把人——不是上帝;它把现世的生活——不是来世的生活,作为中心题材来表现。  相似文献   

19.
“艺术是表现的。不是涂脂抹粉”。科学以理服人,艺术则是以情动人。艺术的主要表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自然和生活为源泉的。“艺术创作不能置客观事物于不顾,置理智于不顾”。艺术的自我表现不是绝对自由的,艺术家的自我、自由,也是在历史发展基础上提出的要求,是和人民利益相一致的。艺术家个人的真实情感,必须在客观生活的真实基础上而发出来的,才有感人的力量。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一样,当产品成为人的对象时,必须能够满足人们需要。才存在着社会的价值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不是什么,作为卡西尔质疑西方哲学人学观的独特方式,意味着人之存在不是“形而上学”、人之本质不是“感官图式”、人之生活不是“因循守旧”。卡西尔主张把人的问题还原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力图通过符号去领会和展开人的精神世界,认为人在劳作中不断呈现自己全新的生活。“符号宇宙”的致思理路同时启发我们,“人”所具有的历史穿透性不能停留于理性的分析,而必须立足在现实的地基之上。讨论人的问题,需要回归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本意,人终究是历史行走中的人、社会生产中的人、实践创新中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