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9 毫秒
1.
本文从地方知识的概念、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失位以及可能的对策三个方面对首部裕固族教育研究专著——《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进行了评论,认为该书就地方知识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做出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富有学术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胡森(T.Husén)主编的《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人类学》全面地阐述了教育人类学学科的内容,体现了这一学科的特点,整体论、文化分析、田野研究是其中突出的几个方面。《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人类学》对当下我国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河西学院学报》2019,(1):35-41
家乡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特色领域,一直以来,有关家乡人类学研究的争论褒贬不一。本文以巴战龙的家乡人类学著作《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为例,从主客位方法视角和情感对研究的影响两方面,对家乡人类学经常遭受质疑的"价值中立"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对这一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介绍教育人类学及其学术体系,着重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观点出发,从文化视角、研究思路等四方面剖析了文化教育人类学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陈学金博士撰写的《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节点出版的中国第一部教育人类学学科史研究著作。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教育人类学从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的近百年间,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学科意识、研究主题、代表作品、学科制度和代表人物。该书对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简明清晰地凝练了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线索,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与宏观社会演进的复杂关系,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话语体系建构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4月15日-17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学术委员会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承办,中山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共同协办的第三届全国教育人类学大会在昆  相似文献   

7.
裕固族教育研究是一个新兴学术领域,虽然历史短暂,但在近10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随着研究探索和实践改革的迅速发展,一个最为基本但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何谓裕固族教育研究"开始困扰人们。针对这一问题,此研究以教育人类学视角为隐性但却是基本的视角,从对象和功能两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美国《人类学与教育季刊》1970年至2012年所载学术论文研究主题的分类、统计和分析,总结出美国教育人类学研究主题的两大重心变化:从"学科本位"到"问题本位",从"人类学与教育"到"教育人类学"。重视教育人类学研究主题重心的变化是教育人类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对教育人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裕固族教育研究是一个新兴学术领域,虽然历史短暂,但在近10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从"领域构建"的基础工作着眼,对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学科基础进行探讨十分必要。从整体来看,以教育过程的参与者为核心研究对象的教育人类学诸学科非常适宜作为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学科基础。  相似文献   

10.
教育人类学在国外已有长足的发展,在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己走完学科萌芽阶段,正由非学术化阶段开始步入学术化阶段.中国"书斋式"教育研究存在诸多弊端,而人类学注重实证,强调"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恰恰对医治这些通病起到建设性的"文化治疗"的作用.人类学田野工作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有三:扩大教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充实教育研究的方法及视角和丰富教育研究的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育人类学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教育人类学的应用在民族研究、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丰富成果.从对成果的梳理来看,我国教育人类学还存在着学科建设薄弱和应用不强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当代社会背景,指出了教育人类学突出的应用价值,并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与研究三个方面的需要论述了对教育人类学应用研究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巴战龙撰写的教育人类学著作《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运用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明花地区百年现代性历程中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的生动而丰富的互动图景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两个重要启示:一是地方知识与学校教育的整合共生有利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基于文化认同的文化自信;二是通过现代学校教育推动乡村社区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田野研究方法逐渐被广大研究者认同,并作为一种重要研究方式在教育人类学研究中普遍使用。运用解释学的理解、视界融合、主体间性等观点对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阐释,进一步促进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论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人类学者涂元玲博士的新作--<村落中的本土教育>有两个主要的学术贡献:其一是拓展了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主题;其二是推进了汉人社会之教育的民族志研究.  相似文献   

15.
教育人种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人种学研究是运用现象学哲学方法论,借鉴教育人类学学科体系的研究方法,开创教育研究新视角。其具有以下特征:个案研究为重点;实地研究;解释的整体性;方法的描述性;结果的概括性;检验的多样性;研究意义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6.
涂元玲 《教育学报》2005,1(5):50-56
美国人类学领域中的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作为人类学研究附带产品的教育研究;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教育问题作为研究主题的教育研究;20世纪70年代之后——作为人类学独立研究领域的教育研究。每一时期均产生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教育人类学有三种研究取向:一是从思辨的、形而上的角度阐释人与教育的问题,具有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二是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具有较强的自然科学性质;三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教育,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教育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与各国"人类学"的传统有关,还与各国"民族-国家"的构建紧密相连。可以说,"教育人类学"的内涵是一个多线的、动态的历史构建过程。不同国家的教育人类学形成了不同的传统与特色。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位当代教育人类学家,玛格丽特·艾森哈特擅长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文化、女性成就等.她对于质性研究标准的讨论被美国国家基金会2002年报告所采纳,标志着教育人类学家在国家层面上产生影响.此研究通过对艾森哈特博士主要著作、思想的述评,指出其对我国教育人类学当前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人类学是由人类学与教育学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学科.我国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对近30年来我国教育人类学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基础上,梳理了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侧重对学科设置,教学与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反思.就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进程而言,其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必须要突破传统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模式的樊篱,进行规范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与教学是学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现有的研究范式中,一方面难以避免教育评价思辨研究的后果,另一方面实证取向的研究路径易忽视教育评价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因而寻求一种更加关注“人的发展”的研究取向势在必行。人类学自身“文化”的立场、追根溯源的阐释方式以及参与式行动等鲜明的研究特点,将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教育评价的传统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