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破五唯”背景下,改革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论文发表要求,探索博士生学术能力培养的科学路径对于国家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推进“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美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对我国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保障具有借鉴意义。研究发现: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经济学院并未将学术论文发表作为博士学位授予的硬性要求;样本中约1/4的美国经济学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过论文,且基本刊登在SCI/SSCI收录的高水平期刊上,论文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高年级阶段。在读期间有论文发表尤其是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可以提高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的可能性,而论文数量对其进入高校教职岗并无显著影响。鉴于此,应充分重视博士生的科研能力训练,院校培养应当重“过程”轻“结果”,博士生对科研成果应当重“质”轻“量”,科研单位对学术素养的评估应当重“能力”轻“形式”。  相似文献   

2.
以165篇存在问题的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学位论文的作者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时间以及发表论文与学位论文质量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发表和他们的学位论文质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读期间与学位论文主题相关的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较低、发表时间相对滞后是这些“问题论文”作者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某高校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调查,获得近3年1164份有效创新性评价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对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创新性和单项创新性进行分析,进而研究论文创新性与相关因素(学科门类、在读年限)间的关系,以期为改进博士生培养、提高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及博士生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学术部落”中的“都市型”和“田园型”研究模式为视角,以学生发展相关理论为基本框架,从个体—导师—高校制度三个维度对理工科和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的论文发表情况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博士生的论文发表具有较强的学科差异。“都市型”研究模式下的理工科博士生论文发表有赖于较高的科研强度、紧密的科研跟从度以及较高密度的科研指导,而过于密切的师生关系以及刚性的论文发表要求对博士生论文发表产生负面作用;“田园型”研究模式下的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论文发表受益于相对密切、自由选题和中性的导师指导方式以及一定的奖助制度,而过于紧密的导师跟从度将对论文发表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博士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地质学作为理科学科,以博士生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为评价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培养单位的重视。要求博士生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可以大大提高博士生(尤其是脱产博士生)的科学研究水平、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保证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将地质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用于生产和社会实践,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地质学博士培养的重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选取了博士生培养投入和过程环节的关键要素,考察导师学术背景、导学关系提升博士生高水平论文发表的影响机制。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材料学科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博士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导师学术背景对博士生发表论文具有显著影响,海归导师指导的博士生在SCI一区和三区发表论文的数量更高,而在二区发表论文的数量则与本土导师指导的博士生没有显著差异;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发表亦有不同影响,权威型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在SCI一区发表论文数量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其他类型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在SCI一区发表论文的系数皆为负。进一步分析导师学术背景与导学关系的交互效应后发现,海归导师对博士生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具有独立的正向效应,且海归导师并不依赖权威型导学关系,而是通过合作型导学关系促进博士生学术论文发表。高校应重视提升博士生导师学术背景的多元化以及导学关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如何避免膨胀的规模稀释博士学位的含金量,保障博士生教育质量是世界范围面临的共同挑战,在此背景下,各国相继研发调查问卷等工具开展博士生调查。国外博士生调查覆盖国家—院校两个层次,面向在校生、毕业生和校友三类群体,包括问卷、访谈等多种调查工具。博士生调查问卷的共性逻辑是遵循就读前、在读中、毕业后的阶段性,在读阶段侧重博士生对导师指导、资源提供、研究氛围、考核评估、技能发展、专业发展、机会获得、经济支持等关键环节的体验调查;毕业后侧重调查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变化和雇主的反馈评价。未来我国博士生调查改进的思路是尝试构建系统完善、抽样科学、形式多样的博士生调查体系,以及研发关注论文写作、职业发展、考核评估的博士生调查工具。  相似文献   

8.
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前要求博士生发表一定数量与刊物级别的资格论文,存在合法性、合理性与可行性问题。我国国家学位制度的选择、传统特别权力关系的突破以及基本权利冲突下对公民受教育权的偏重确立了大学自治的有限性,削弱了大学制定学位授予标准的合法性,要求发表资格论文的规定没有现行法律的明确依据;发表资格论文的难易程度与教育质量不成正比以及不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又致使其合理性缺乏;博士生论文发表数量要求与期刊承载量之间的巨大矛盾、学术论文刊发难的现实情况以及延期毕业现象的泛滥,导致发表资格论文要求的可行性较低。因而当前我国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前要求发表资格论文的规定要求过高而法理依据不足。  相似文献   

9.
基于2022年的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对我国博士生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基本面貌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整体上,跨学科选题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更高,但仅14.5%的博士生表示自己为跨学科选题,理、工、农、医博士生中学位论文选题跨学科的比例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第二,外在读博动机弱、硕博阶段就读学科不同的博士生更有可能做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相比单一导师指导,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下博士生做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概率更大,而单学科导师联合指导下的概率更小。在论文发表要求的压力下,博士生做跨学科学位论文的概率将下降。第三,理工农医博士生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质量保障需依赖多学科的导师联合指导。为促进我国博士生的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院校应积极招收具有跨学科背景及兴趣的博士生,加强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制度的建设,创设更宽松的学术评价环境。  相似文献   

10.
2015年,68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引用《学报》文献166次,发文数量和引文频数均比2014年提高70%左右.68篇引证论文发表于6个学科的28种期刊.引证论文作者来自30个单位,2/3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发文2篇以上的均为博导或博士生.发表引证论文较多的单位多为数学教育博士生培养单位.《学报》单篇论文被引频次不高.高频引用《学报》文献的单位多为《学报》成员单位.C刊论文引用《学报》文献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