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唱响网上主旋律。全面认识现阶段的各种网络负面舆论,以凝聚共识消解"网络交锋综合征"、以提升公民和网站信息素养减轻"坏消息综合征"、以公开透明化解"习惯性质疑"、以交流沟通缓解"急躁的理想主义"、以短新实的民间语言抵制"假大空"的新闻语言是当前网络舆论引导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唱响网上主旋律。全面认识现阶段的各种网络负面舆论,以凝聚共识消解"网络交锋综合征"、以提升公民和网站信息素养减轻"坏消息综合征"、以公开透明化解"习惯性质疑"、以交流沟通缓解"急躁的理想主义"、以短新实的民间语言抵制"假大空"的新闻语言是当前网络舆论引导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网络舆论环境日益数字化与智能化这一现实背景,从认知规律出发,探索“善抓热点”在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并由此提出了顺应认知规律创新舆论传播内容及媒介、走群众路线找寻“流量密码”、利用智能化技术提升信息竞争力、吸纳和培育“圈层发言人”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舆论既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可以造成社会的动荡与混乱。正如梁启超所言:不能“以其名为舆论而遂足贵矣”,只有“健全之舆论”才可贵。因此,对舆论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是顺理成章的结论。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更需要对纷繁的社会舆论进行科学、有力的引导,以避免不必要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从而保证社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历史上,有近代“舆论骄子”之称的梁启超,具有高超的舆论引导艺术,颇值得现代人深入研究,以从中得到驾御当代舆论的有益启示。一、“舆论骄子”的舆论引导风采在中国近代舆论发展史上,梁启…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论“舆论纸币”的基本内涵,提出作为其表象的“流通属性”与作为其实质的“价值属性”之间存在认知盲点。结合互联网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扩散与反馈过程,提出“舆论纸币”在当下面临着舆论商品化的挑战,从这一视角出发应当高度重视当下网络舆论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发展十分迅猛,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国的网站就达到了287万个、网民3.1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在目前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舆论传播也产生了根本改变,舆论与网络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舆论形态——网络舆论。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到2009年的“躲猫猫事件”,网络舆论工作者真切地感受到网络的强大。  相似文献   

7.
伍蔚然 《新闻世界》2013,(7):180-181
【摘要】近年来发生的“药家鑫”案、“七十码飙车”案、“郭美美”事件等均引发了舆论狂潮,并影响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进程。网络舆论无疑已经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重视和熟悉网络舆论的形成规律和发展演变。本文以“表哥”杨达才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论的演变情况,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明德 《青年记者》2022,(18):28-31
舆论所涉及的个体成分会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感性的舆论”,而舆论素养作为理性的产物,能对其非理性走向起到中和或阻遏作用。智能媒体以其“平权”属性给予舆论空前的生存宽容,舆论素养的重大意义就是以高度的理性自觉驱动行动来回馈这种宽容,确保媒介空间清朗可控。面对未来智媒形态的新变革,舆论素养养成要充分观照舆论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舆论立场与面向的考量、舆论倾向性的精准把握、负面舆论的免疫力提升、养成对象的类型化管理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局级干部班上演讲大纲的部分内容,主要谈及舆论的基本理念:衡量舆论是否存在的要素、辨明什么不是舆论,以及关于舆论形成的几种情形.作者认为,如果持某种观点的人在一定范围内接近三分之二,这已经是可以控制全局的量了,当权者不要追求九成以上的人都说相同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出现也是自我欺骗.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某种不喜欢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只达到三分之一,这种意见的存在对于当权者来说是安全的,没有必要非得剿灭它.作者还认为,现在一些舆情报告所说的“舆论”无法被证明是舆论,所说的“情”可能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言论.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不能轻易把网上的意见视为舆论.  相似文献   

10.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11.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自然“舆论”应该是公众的意见,而李普曼说:“舆论的产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公众一致性意见的自然产生,是比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12.
叶林峰 《新闻传播》2023,(18):17-19
舆论作为一个重要社会构成被纳入众多学科领域,在这些学科中的表述都体现出“舆论”的一般性,即一种群体性的意见或言论。由于“舆论”本身涵盖广泛而又复杂多变,在新闻传播学中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舆论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是群体性产物,具有特定对象和指向性等特点,我们将“舆论”定义为:舆论是人群对于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或问题形成的整体倾向性言论。参考国外心理学和社会学关于“场域理论”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提出了“舆论场”的概念,即人群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并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实质上就是用新闻舆论去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以媒体的立场和观点去改造公众的立场和观点。当前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原则是为了引导舆论,宣传部门要求媒体“以正面报道为主”是为了引导舆论,强化新闻报道中的受众意识更是为了引导舆论。恰到好处的舆论引导应该是把握适度、领导满意、群众喜爱、市场接受,但  相似文献   

14.
李志飞 《传媒》2015,(6):72-75
网众传播开启了“全民微时代”,民间舆论影响也愈来愈大:不仅打破了传统官方舆论场的垄断,还对社会结构和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鉴于民间舆论场的新变化与强大功能,主流意识形态需要渗入到民间舆论场内,实现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最大重叠.本文通过研究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博弈与发展,对打通、聚合两个舆论场的思路和措施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聚合的隐性路径和坚守原则,致力于提高舆论引导力,期冀为促进“两个舆论场”的聚合、发挥社会舆论正能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舆论引导离不开舆论监督。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曾经提出过“两个舆论场”的观点:一个是主流媒体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的“口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党报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就越好;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就越差。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相吻合,那么,党报不但无法引导舆论,甚至会丧失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换而言之,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是提高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6.
在整个社会舆论领域里,存在着媒体传播与口头传播的两个“舆论场”。正确处理“媒体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的辩证互动关系,尽力扩大它们之间的重合度,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影响力,是我们在实现“三贴近”中应该着力破解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一、网络舆论的定义及其形成 伴随着“第四媒介”网络的蓬勃兴起,网络舆论也渐成气候。在三大媒介充分发展之后,并没有单独的报纸舆论、广播舆论或者电视舆论的提法,而是将传统媒介的舆论通称为大众舆论、新闻舆论或者直接称为舆论。新闻界也被称为舆论界。直到网络兴起之后,网络舆论却作为独立的研究客体被提出来,原因在于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最大的不同,也是网络媒介最大的优势之一:交互性。  相似文献   

18.
“主流舆论”报道,历来就是党报的特色和“立身之本”,现阶段,强调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正露益彰显其作为党报宣传使命与自我发展要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每年“两会”的召开都可以看成是“民意”代表与中央决策层的一次直接“对话”,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各种方式建言献策,中央高层也给予积极回应,形成了官民互动、共商国是、积极向上的强大“舆论场”,为全年的舆论工作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框架理论分析和内容分析法对延安城管打人事件中的官方舆论空间和民间舆论空间进行框架使用对比分析。同时对以网民言论为主的民间舆论空间进一步进行主题内容剖析,旨在揭示民间舆论空间对官方舆论空间的“舆论倒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