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创建和谐学科生态环境 培育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强则学科强,这可以称为是学科建设中的“铁律”。创建和谐学科生态环境,发现、培养、引进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形成精锐的创新团队和优秀学术群体,是提升重点学科发展水平的支撑基础。  相似文献   

2.
改革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英国研究型大学秉持学术自由的坚定信念,以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为基础设计课程,以产学研一体化为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院制和导师制为主导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借鉴英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我国高校应该树立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理念、构建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术型拔尖创新本科人才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但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财经类高校如何培养学术精英,是长期困扰各财经类高校的问题。上海财经大学以依托于各个二级学院的实验班为载体,借助一流的师资、科学的管理,形成了有特色、有成效的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本文总结经验,并探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供其他财经类高校借鉴。  相似文献   

4.
作为教育家的胡适先生,对于拔尖学术人才的培养贡献很大。他满怀希望,不断发掘青年拔尖学术人才;他秉承中西结合的实验方法,通过治学方法指导提升青年拔尖学术人才的发展道路;他以自由思想为基础,用独特的思想品格影响青年人才的心灵成长。  相似文献   

5.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本研究建立了食品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即创新实验班为载体、专业知识为基础、课外竞赛为牵引、创新项目为依托、学术交流为平台,以期达到推动创新改革、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展示创新成果的目的;实践结果表明,该培养模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不仅奠定了食品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基础,而且促进了食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杰 《教师博览》2024,(8):55-5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要求。由此可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有研究指出,学生的“学术志趣”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有一大批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而提升教师的素养,需要明晰且不断强化教师的“学科志趣”,并将其作为专业素养提升工程中的“首席”。  相似文献   

7.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探索总体上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和非政府主导两种,均以选拔方式、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组织管理、制度保障等要素作为支撑。作为一项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实践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面临选拔方式有待完善、课程教学导向仍存偏差、师资力量适切性不足、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挑战。因此,要从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拓展培养方式、优化支撑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等多方面深化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8.
拔尖人才,是指在本学科掌握系统学问并有突出造诣的学术带头人。拔尖人才,代表着本单位学术水平,决定着本单位学术地位的高低。培养拔尖人才,关系到单位的盛衰存亡。拔尖人才有明显的特征。领导要给能人搭台子,协调关系,优化拔尖人才成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科阶段开展拔尖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中国大学一项组织化的工作。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可以看出:培养拔尖人才和开展教学改革是这类组织的合法性来源;跨学科的交叉培养是组织的运行过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相互支持保障组织的秩序和合作。当前,拔尖人才培养组织所表现的主要问题在于:培养目的功利化导致组织合法性的异化;注重效率忽视公平不利于组织的运转;行政权力的主导导致组织权力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拔尖人才,是指在本学科掌握系统学问并有突出造诣的学术带头人,拔尖人才,代表着本单位学术水平,决定着本单位学术地位的高低,培养拔尖人才,关系到单位的盛衰存亡。拔尖人才有明显的特征。领导要给能人搭台子,协调关系,优化拔尖人才成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朱石明 《中学科技》2023,(21):74-77
<正>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高中阶段,作为连接初中和大学的桥梁,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对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高中拔尖后备人才的遴选、培养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一、人才遴选机制人才遴选是拔尖后备人才培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高中拔尖后备人才的遴选应注重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术表现、  相似文献   

12.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 ,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人才 ,特别是对社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大学作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必须着力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充分发挥其在高层次人才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创设和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  相似文献   

13.
全面推进新工科改革,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需求。文章提出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从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全局意识三个维度重构面向未来的新工科拔尖人才能力框架,着力培养一批家国情怀深厚、学科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固、科研能力突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4.
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特色高校肩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要责任。行业特色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招录拔尖学生难以获得社会认同、课程体系交叉融合有待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缺乏等困境。建议行业特色高校通过探索多元人才选拔方式、依托特色学科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内涵等措施,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拔尖创新人才”主题研究起始于2002年,至2010年形成研究热潮.已有研究针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概念辨析,介绍不同高校、学科的培养实践,探讨不同教学方法的适切性与可行性,开展国内外经验对比.鉴于现状,建议进一步厘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钱学森之问”的应有之意,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投入,规避“拔尖创新人才”专属高等教育现象,避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乱象丛生”,寻求有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识.  相似文献   

16.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诉求,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驱动,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自主试验。本科拔尖人才培养需遵循以下规律:针对优质生源,制定精英教育目标;学科交叉融通,优化学术课程规划;依靠名师指导,实施深度教育策略;产教深度融合,开展全程科研训练。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本科拔尖人才的培养质量,包括建立动态进出的开放选拔机制、阶段性递进的动态管理机制、产学研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机制。  相似文献   

17.
"拔尖创新人才"主题研究起始于2002年,至2010年形成研究热潮.已有研究针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概念辨析,介绍不同高校、学科的培养实践,探讨不同教学方法的适切性与可行性,开展国内外经验对比.鉴于现状,建议进一步厘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钱学森之问"的应有之意,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投入,规避"拔尖创新人才"专属高等教育现象,避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乱象丛生",寻求有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识.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发展急需信息技术学科的拔尖人才,而这些人才,正是信息技术特长生。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培养特长生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八闽名师     
赵艺阳安溪第一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福建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人选、省学科带头人,泉州市名教师、市优秀人才、市首批试点学科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安溪县优秀拔尖人才。兼任中国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省中语会  相似文献   

20.
学科交叉已成为知识创新、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国民关注的重点。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于现代社会,不足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大学转变人才培养思维,多元探讨新的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方式。本文主要是从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上分析新时代拔尖人才的培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