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宏观传播现象的出发点。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的交往循着从狭隘到广泛、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道路,世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舆论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媒体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的重要桥梁,其在国际舆论引导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该论文在梳理近几年我国在国际舆论引导中新形势的基础上,分析新形势下我国媒体国际舆论引导所面临的瓶颈,尝试探讨我国媒体提升国际舆论引导能力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21,(12)
数字时代的本质之一,是人、信息、媒介与社会的脱域融合。在此基础上,万物互联与虚拟社会的演进,使"传播"转向"交往"——一种具有数字实践性的交流-行动。数字交往论是以交流-行动的同一性与实践的泛在性,对两种重要的交往哲学"精神交往"与"交往行动理论"做出回应。数字交往论的视角,是要将新传播视为一个即时实践的、虚实混合的交流系统,这将有助于重新发现理论。  相似文献   

4.
我多年来从事的工作是向国外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力争一个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国际舆论环境。这个工作做了25年,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我们的国际舆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国际上愿意了解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另一方面,国际舆论格局中“西强我弱”的态势还没有根本改变。我们仍然不能完全或者完全不能掌握国际舆论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2,(1)
在混合现实(MR)中交往的人,因面对多重的感知、身份、行动和交往律而具有复杂的分身性;这种分身性,形成了数字交往与认知哲学的思想对话。1.数字传播建构了主体-介体融合的传播人,而虚拟交往则定义了人-物-实践融合的交往人,这是虚拟交往时代的认识论基础。2.在跨体系、变维、多分身的生存模式(MDSs)中,交往人的属性不止是技术具身:他有自我想象、又虚实相间,且其身份之间是可联结、可接替的。此即数字交往的分身性。3.分身性的认识论意义在于:交往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与多、虚拟与现实、先验与后验的统一,也因此成为一种调谐与演化的生成。4.分身认知试图丰富演化主义的元认知,为数字交往提供更具解释力的后现象学结论。  相似文献   

6.
中美贸易摩擦的舆论风险的特点在于有两个舆论空间和两个舆论场、舆论参与主体多元化、舆论观点的多样性,影响着中美贸易争端的解决。通过对中美贸易摩擦的舆论博弈形势的分析,发现中国在国际舆论引导中存在多主体发声、阵地建设薄弱、手段单一、国内负面话语涌现等不足,提出将对外宣传上升为国家战略传播、确定合理的舆论引导目标、建设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创新国际舆论引导策略的政策建议,积极引导国内国外舆论,为中美贸易争端的解决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7.
“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值得“普遍模仿”的“黄金法则”。但是在国际传播领域,“交往理性”始终面临着困境。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交往理性”受到非理性主义、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阻碍。非理性主义削弱了交往行为理论的“理性”根基;民族主义以反启蒙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特征破坏了“理性”和“平等”的前提;现实主义则以权力斗争为核心、以“泛安全化”为表现,破坏了“话语规范性”和“主体真诚性”。三者交织于国际舆论场中,对国际社会的“公共领域”造成了难以逆转的伤害,导致了“交往理性”的困扰。  相似文献   

8.
陈志坚 《新闻界》2012,(13):26-30
技术具有"摆置"和"促逼"人的自主性,现代技术的自主性集中地体现在对社会交往模式的强大塑形功能。影视技术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们的生活交往向着屏面交往模式塑形。屏面交往模式的重要特点是信息的获得重于交往的意义,人们依赖于从技术屏面的"视界"来"看"世界,并表现为传统节庆交往活动日益单一化、去情境化和技术依赖等。在技术化环境中探讨克服交往异化的途径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19世纪初的英国,发生了一场交通和通讯革命,这场革命逐步扩展到各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殖民地,在传播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使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信息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世界进入密集型的社会交往时代。这场革命,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交往革命。这里的交往,即  相似文献   

10.
陈明 《军事记者》2011,(5):29-30
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的今天,舆论引导作用目益重要。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因此,加强和提升媒体舆论引导力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蔡小华 《新闻窗》2011,(6):112-113
互联网的出现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交往方式:语言的出现,让人与人面对面进行交流;文字的出现帮助人们异地传播;电子传媒则使人类异地实时传递信息;网络媒体让人类异地实时能享受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微博借助方便快捷的手机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容易,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2.
陈曦  曾一果 《编辑之友》2021,(11):22-27
文章基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探究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主体间性背后的欲望结构,以及"他者欲望"如何在交往理性中发挥多重作用,以期对理性认同的深层运作机制有新的认识,为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意义符号的缝合提供新的视角.研究表明,在跨文化交往中,作为主体欲望根源的匮乏导致与"大他者"的象征性认同存在缺失,但这一深层欲望同样推动着主体持续地追寻认同他者的欲望以及被他者认同的欲望,借助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交往理性完善自我建构.此外,由于主体在他者的位置欲望,欲望对象的重合会引发矛盾冲突,这是交往理性需要应对的难题,但同时也为缝合点的意义整合创造更多契机.  相似文献   

13.
我多年来从事的工作是向国外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力争一个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国际舆论环境.这个工作做了25年,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我们的国际舆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国际上愿意了解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另一方面,国际舆论格局中"西强我弱"的态势还没有根本改变.我们仍然不能完全或者完全不能掌握国际舆论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国际传播的目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提供有力的国际舆论支持。随着中国国家利益在全球不断拓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而深入。增强与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传播能力,已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信息传播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新的媒体形态不断涌现,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压力。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媒体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必须科学布局、统筹规划、融合发展、一体推进;需要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基础上,根据国家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如何改变国际传播格局,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环境中争取话语权,是中国国际广播传媒在新形势下的重任.刘云山同志曾经指出:"面对国际舆论环境‘西强我弱'的总体态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的影响、在国际舆论斗争中赢得主动的任务很重;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向世界介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的任务很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更好地维护我国国际形象的任务很重."  相似文献   

16.
论微博对用户交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微博成为时下最新潮的互联网新应用,其强大的用户群在推动微博客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的社会交往行为也由于传播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本文结合媒介环境学理论,探讨微博客的传播特点以及其所形成的传播环境对用户的传播和交往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将具体论述微博的简略表达方式如何促进平等交流、微博丰广播丰实时的传播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对主流媒体增强国际舆论引导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媒介环境已经发生改变,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国际舆论引导的重要传播场域,正深刻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方式,也给国际舆论引导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我国主流媒体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舆论引导实践,提出在新的传播场域下主流...  相似文献   

18.
伴随网络社会的崛起,一种新的交往模式,对传统的人际交往形态正产生着实质性的影响。我们须看到,网络世界不仅创建了人际交往的新平台,而且使人际交往质态也随之发生改变。有学者认为,以往社会的人际关系发展到今天,已陷入一种深刻的困境,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人们在交往中已无法体会到参与感、归属感及被需要感。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世界各国普遍看好我国发展前景,希望了解中国的愿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但国际舆论传播格局西强我弱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由于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差异、冷战思维作祟,国际舆论中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疑虑依然存在,有时甚至会很严重。因此,外宣工作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对外宣传被提升到全局性、战略性高度。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的国际舆论格局中,"西强我弱"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如何认识这一事实?如何改变这一既有格局? 客观认识"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举办奥运会这样的世界性盛会的特殊机缘,我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明显增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广泛青睐,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得到广泛认同.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够,西方敌对势力正凭借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通过互联网、非政府组织、宗教活动等形式和渠道,特别是与之相呼应的舆论对我国形成压力,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也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