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王世娟 《教学研究》2007,(4):312-314
现有师生关系忽视本身所具有的耗散结构特性,表现出种种弊端.建构合理的师生关系必须走出封闭,实现交流;建构师生间的非线性的多元关系;把握学生成长的临界点,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新时代呼唤师生关系突破传统,实现重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新模式——"师生共同体".当前,校园师生关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师生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不民主依然存在;便捷的网络社交方式降低了师生面对面交往意愿;师生间不和谐现象有增无减;师生共同学习成长意识淡薄.建构"师生共同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减少网络依赖,促进师生交往;教师持续改善,促进师生和谐;密切师生沟通交流,实现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道德需要从教师劳动特性和中国现代性视野两维中观察.教师劳动区别于其他劳动的重要特性在于师生关系的建构,它是教育教学的最根本特性;而师生关系如果不能实现现代性建构,则教师专业道德就必然是内容空洞而无法确立.如何建构,即师生关系需要何种情感与何种理性,或者说如何实现普遍性的理性规定与个体具体的情感经验的结合,是中国教师专业道德现代性条件下面临的重大问题.师生关系只有实现现代性转型,即实现情感与理性的新型融合,实现各自的升华,教师专业道德方能完成现代塑造.  相似文献   

4.
师生关系是教育研究的基础性命题之一,在积极心理学观点的指导下,建构心理咨询特质视角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关系积极心理场的建构。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共情、积极关注、尊重、真诚与热情在建构师生关系中的效用和操作要领,以求在促使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形成的同时,帮助教师主动形成建构的操作性技能和策略,促进教师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保持创造性的张力,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5.
师生关系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地位至关重要,通过剖析主客时立的师生关系及长期以来束缚师生关系的传统文化及哲学认识根源,寻找建构新型对话师生关系的理论根据,并提出新型对话师生关系实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师生关系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地位至关重要,通过剖析主客对立的师生关系及长期以来束缚师生关系的传统化及哲学认识根源,寻找建构新型对话师生关系的理论根据,并提出新型对话师生关系实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是教育教学中决定其系统生命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师生关系的建立应是内在生成而不是外在强加的,即应在师生的真正交往中实现。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存在着交往数量少、质量低、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低、课堂缺乏生命力等问题。在交往过程中注重公平、对话和理解,重视交往在建构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是建构新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让师生在真正交往中建构一种和谐的师爱生敬关系,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师生心理契约的建构是以"期望+责任+爱"的理论模式作用于师生双方的,它比一般的个体期望能更好的改善师生关系.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在于教师回归"教育者"本位居所,以实现师生精神的共勉与相契;通过师生对话与交往,深度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回归学生的话语系统,实现师生关系的融通.心理契约建构的根本在于爱的畅通无阻,爱可以迟到但永远不能缺席,爱应行使对现代教育的救赎.  相似文献   

9.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论点: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对于实施初中英语新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并作了简要的说明。接着立足于操作层面,从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过程;实现富有情感的意义建构三方面就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过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建构 2 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应剖析二元对立的师生的关系及长期以来束缚师生关系的哲学认识论根源、文化伦理背景 ;在哲学、文化、伦理学、教育法学乃至现代西方解释学与现象学的启示中寻找 2 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 ,在建构 2 1世纪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同时 ,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课堂沉默来自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组织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让真正的教学发生在课堂,必须重建民主平等的师生课堂交往关系,用爱和理解构筑师生对话共同体。课堂是生生、师生间关系和意义发生与建构的场所;教学是师生间共生共长,构筑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学习是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内部状态变化的过程,师生之间关系在课堂中是关联融通的,教学的目的要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背景下师生交往具有主体的多元化、关系的平等性、场景的异时空性、方式的间接性等特点。网络使师 生交往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师生人机交往存在缺乏情感交流;师生人机交往不利于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和形成良好的个 性品质;师生人机交往与人际交往存在极大的反差。  相似文献   

13.
外语互动课堂中教师的中介作用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式的教学环境中合作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作为主要的互动主体,在这种合作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外语互动课堂中,教师的中介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教师作为中介者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作为中介者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作为中介者设计互动任务;教师作为中介者创设互动环境。  相似文献   

14.
A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dat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It reveals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omotes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some reason, however, a rather low level of communication is maintained between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Further,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gain differently from such limited interaction with their university teachers. Translated from Higher Education, 2005, 3  相似文献   

15.
教育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师生命主体与学生生命主体互相沟通、互相融合的关系,是一种生命共在、相携成长的关系。它强调师生生命的关怀与保护,尊重与欣赏师生生命个体的自由表达,注重师生生命的相互交流与相互融通,追求师生生命的相互创造与共同成长。在师生角色方面,要由教师单一主体性走向师生主体间性;在教学方面,要由教学预设走向教学生成;在师生情感方面,要由淡漠走向互相关心;在师生交往方面,要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陈小容 《中国德育》2006,1(3):50-56
通过对中国师生道德价值观总体特征、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现实评价等调查结果发现:(1)师生道德价值判断总体积极,道德现实评价趋于消极;(2)师生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现实评价严重错位,出现道德价值理想集中与道德现实评价分散的现象;(3)不同阶段教师、学生等的道德价值观基本没有显著差异; (4)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道德现实评价存在差异,高校学生与中学生、以及不同阶段师生的道德价值判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交往引入课堂教学,从而使师生交往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课堂教学中师生主体间性交往有如下几个特点,如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目的,促进师生双方发展,交往双方的地位并不平衡,交往范围具有全员性。  相似文献   

18.
师生面谈反馈指的是师生之间一对一的关于学生作文和写作过程所进行的写作会议。写作师生面谈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并有效的写作反馈方式(Ferris,2003;Williams,2004)。以往对于写作教学中的师生面谈反馈更多是一语的语境下;即使是二语的语境下,研究的重点更多的是放在对于教师或学生某一方在互动中的表现。本研究基于交互假说(Long,1981,1985,1996)和注意假说(Schimdt,1990)搭建起的沟通和辅助相结合的理论框架,根据对某中国大学的两位英语写作老师和五位大学一年级学生为期两个学期的调查和数据采集,针对老师和学生双方在互动中的表现以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作者发现利用师生面谈反馈对低水平学生的英语写作进行辅导时效果明显,并整理出一套师生面谈反馈的谈话模式以供其他老师实际操作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师生面谈。  相似文献   

19.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师生互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它包括几个重要内容,即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抓住师生平等的根本点;要尊重和关爱学生;要营造自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20.
李艳菊  底卫华 《中学教育》2011,8(1):106-110
本研究分别从山西省成立的三所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随机抽取540名学生和117名教师,分别探讨学生对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期望与现状,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期望差异,以及师生期望差异的比较。结果表明:(1)学生整体对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期望与教师现状差异明显;(2)三个年级的学生对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期望表现不同,但差异不显著;(3)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对其非权力影响力的期望表现出明显差异;(4)稳定形成阶段教师的期望与学生期望最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