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有人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还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新闻界就有“跑新闻”、“脚板新闻”的行话。“跑”,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如同蜜蜂飞向花丛,钻进蜜源深处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酿1公斤蜜,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深入生活,在新闻采访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出来的青年记者,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只要笔杆子硬,就能当个好记者。其结果可想而知:弯路走了不少,步子迈得不大。有没有“捷径”可走呢?我的切身体会是:“捷径”只有一条——深入生活,深入采访。我进报社5年,平均每年写稿不下120篇,其中能  相似文献   

2.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有人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还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新闻界就有“跑新闻”、“脚板新闻”的行话。“跑”,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如同蜜蜂飞向花丛,钻进蜜源深处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酿1公斤蜜,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深入生活,在新闻采访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  相似文献   

3.
说“跑”     
有位老记者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话说得俏皮,然而并非玩笑。他的解释是:“新闻是跑出来的。如果不想跑,不敢跑,不会跑,就不能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那样,还有什么新闻可言? “想跑”,是指为了多写新闻,写好新闻,乐于东奔西跑;“敢跑”,是指采访不畏艰难险阻,知难而进;“会跑”,是指善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自己一套采访方法。过去的新闻界习惯把采访叫“跑新闻”,  相似文献   

4.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5.
对于新闻写作,确定题目后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占有材料。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占有材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去充分地占有材料呢?对于记者来说,采访是占有材料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记者是否开动脑筋,善于挖掘获取充分的材料,决定了采访的成功与否。有一句话,“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记者要腿勤、脚快,要奔波出没在一切新闻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到鲜活的材料。“腿勤、脚快”,是记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但笔者以为这还不够,记者还要“嘴勤、心快”。采访中要多动嘴,善联想,“多多益善”亦是获取材料的一条法则,这对其后的新闻写作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如何使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引人爱看,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知道,新闻的社会效果如何虽然取决于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含量大小,但是记者或通讯员如果不按新闻写作的特点和要求去写,就不能将客观事实潜在的新闻价值表现出来。近些年来,为了改进新闻写作,有人主张新闻写作要向文学靠拢,用文学手法写新闻。在这样情况下,刘雨同志著文就“划清新闻与文学的界限”进行探讨,自然是有益的。但刘雨同志认为,“形象思维是文学艺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为党报党刊提供新闻稿件,不能要求“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但最基本的文字稿件和新闻图片要“一肩挑”,不能单打一。我在基层从事新闻报道已有15个年头,主要是从事文字报道。但在实践中,有时遇到刚能多抓住一些新闻“活鱼”。后来我就采取了这个办法,备了一个傻瓜相机,采访中适宜写文字的就用文字表达、适宜拍照片的就用照片表现,有时是文字照片一起来。结果还真奏效,我的文字稿件未减少,图片新闻每年还能在市以上党报党刊发表70张以刚出现的新闻事件,没有背景材料,也没有实际效果,却很有新闻价值,用文字不好表达,很多就…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但是,不同记者对同一件客观事实的报道,往往产生不同的新闻价值,引起不同的社会反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察问题的新闻视角不同所致.角度平常,写出来的新闻就平淡无奇,角度新颖,写出来的新闻就会富有新意和感染力,新闻价值高,会收到最佳的社会效益.新闻视角的高下分野,与记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强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程度,社会阅历及新闻敏感力有直接的关系.去年我在和田地区的一次采访经历使我对这一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期间,我随中央代表团南疆分团赴喀什、克孜勒苏、和田等地州采访,短短五天发了六条消息,圆满地完成了报道任务.就在离开和田地区的前一天晚上,我看到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同志在宾馆门口长时间与各族群众亲切交谈,突然想起和田是司马义·艾买提同志的故乡,请他现在谈一谈回到故乡的感受,一定是篇很有新闻价值的录音专访.于是,我走上前去,请他的秘书转达我的采访意图,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并转身对我说:“10分钟后,我们就在这里谈,好吗?”我飞快地跑回房间,背起录音机,就赶到约定地点等候采访.采访开始后,司马义·艾买提同志微笑着同我握手,问我要谈什么.我说:“和田是您的故乡  相似文献   

9.
我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几乎没写过新闻(消息)。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哪有新闻记者不写新闻的?”我们的总编辑胡绩伟也在会上讲:“年轻的记者要多多写新闻;年老的记者,也要学着写新闻!”去年春天我到湖北采访,就学着写了一些新闻,开始尝到了一点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当我提出新闻稿件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志脱口而出:“那自然是写出来的!”我说:“这个回答顶多是说对了一部分。”新闻稿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任何新闻稿件都是先采出来,然后才能写出来。但是,不少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只看到新闻稿件是写出来的,却不理解它首先是采出来的。因此,对待一篇新闻在写作上下的功夫较大,而忽视或不重视采访。即使出去采访也像蜻蜒点水一样抓些一鳞半爪的材料,回到办公室闷头写上半天或一天。结果是,尽管在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难出“精品”。穆青同志曾说过:“手里没有好的素材,文字再考究,也弄不出好东西。”笔者刚步入新闻工作岗位时,就有过这样的教训。那是4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  相似文献   

11.
新闻稿件的形成一般分为两步:一步是采,另一步是写。没有采就没有写;采不好也就写不好。这是因为,新闻要坚持实事求是,采访是解决“事”的重要手段;新闻要有感而发,采访是解决“感”的重要环节;新闻不能搞无米之炊,采访是解决“米”的重要途径。新闻采访是一门业务,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同时又显现人的风格、品质。一次成功的采访活动,能充分表现采访者的思想水平、知识积淀、调查本领,更能显现出他的道德和文明水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采访手段、采访设备和采访对象等有了新的特点,大家谈论和注意采访技巧比较多,而对职业修养…  相似文献   

12.
提问的艺术     
洪燕 《新闻前哨》2003,(1):23-23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有时,记者盯住一位被采访者,反复问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有时,记者拐弯抹角问来问去,始终不能得到自认为满意的回答,失望之余还责怪被访者头脑不灵活、不能理解采访意图;有时,记者把采访意图说出来后,干脆告诉被访者:“你必须这样说,你就这样说”......新闻同行们往往自嘲这样的采访是“诱供”和“逼供”。这当然不会是愉快的采访,更不是成功的采访。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细想起来还是记者被自己的采访意图缚住了手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13.
防成、一     
暮春四月,大风夹带着塞外的黄尘,把首都吹得飞飞扬扬。我披着风沙,带着同行们关心的问题,采访了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成一同志。下面是问答记录。思考问题辨别事物笔者:成老师,有人说“新闻不是用手写出来的,而是用脚跑出来的。”你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了,你认为是这样吗? 成一:这些年,我们强调用脚去写稿,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而且确实也“跑”出  相似文献   

14.
记者随领导外出采访,是个辛苦活。没有上下班之分,随时随地都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捕捉新闻。近几年,我曾先后跟随李铁映、王震、朱镕基等中央领导采访,跟随省领导同志采访的时候更多。每次接到任务,从进入角色到发完稿子,几乎是只要不睡觉就采访,只要采访就不睡觉,活象气象台的“全天候”观天雷达。1990年11月18日到22日,李铁映同志来河南考察,我跟随采访。头一天,李铁映同志在郑活动,第  相似文献   

15.
采访的起点     
当我们要完成某一采访任务时,应该从哪儿起步呢?从立下并且实现“我要写出和你不一样的稿子”这么一个决心起步。我们读一些老记者采写的报道,常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它和同一时期已经见报的东西不一样,比我们年轻记者写的东西要高一筹,这是什么原因呢?从新闻单位老同志和青年人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我感到原因之一为:前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不一样”,后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一个样”。  相似文献   

16.
有经验的记者,往往一次采访就能获得成功,写出的稿子连连带响。我却不然,往往一次采访不能成功,有时还得来二次、三次,故且称其为吃“回头草”。 作为党的新闻战线一名新兵,我在一年来的新闻稿件采写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吃“回头草”。吃来吃去,自己也觉得败兴:为啥人家一次采访就能写成稿子,自己得三番五次采访才成。究其原因,一是在采访中没形成主题思想就收兵回营。尽管资料收集得不少,但写啥题也觉得缺胳臂少腿,往往钻在材料堆里捣腾半天,仍是手中有目,心里没纲。二是有主题思想但不知道哪些材料与主题有关。往往把与主题无关的材料收集了一大堆,有关的材料没收集起来。三是采访不深入,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满足于“材料不差多少了”,“差不多能写了”,等回到办公室写稿子时,磕磕绊绊写不下去。  相似文献   

17.
“新闻稿是用脚写出来的”.这一说法曾对不少青年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突发事件现场去发现、了解新闻事实。起过促进作用。可是联系买际去考察就不难发现这一比喻说法的跛足之处。它把“脚”在写新闻稿中的作用过分夸大了。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不但需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从事新闻采访也如此。在前十几讲中,谈到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认识和工作路线,以及抓新闻、选题材等等,都是采访时必须明确的主要内容。要实现它,必须要访问、观察、调查研究,而采访活动的具体方法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而采访活动方法对于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来说,也如同过河需要桥或船一样的重要。许多记者和通讯员在这方面通过长  相似文献   

19.
1999年,我和严文团同志采写的通讯《37年,那崎岖的山路》在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此稿能够脱颖而出,是我和严文团同志勤于采访,深入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而写出来的。我们感到体会颇深。 一、捕捉新闻的眼光应该投向普通人 在我们报社,总编辑卢愚常常对我们说:“要写出好稿,首先要有一个创优意识。也就是说,记者在脑子里时时都要有创优的概念、创优的标准、创优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善于捕捉新闻的眼光,才能在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典型,好新闻也就不会从你身边溜走。”通过…  相似文献   

20.
真实性、片面性及其他从1950年7月到1951年4月,《人民日报》派我三到朝鲜,先随朝鲜人民军采访,后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采访。文字写了不算少,究竟完成任务没有呢?当时自我感觉是好的,领导也说很不错。特别是第一次,我国仅派出一人,又在南朝鲜新解放区和战区走了一大圈,占有“热点”、“独家”的优势。但是,用现在眼光看看,也许只能得六七十分。第一次与英、法两国的党报记者同行。首次出国采访,自我提醒要发愤,要谨慎。后两次同中国同志一起,记者甚多,大家比着,还是信守上述自律。发愤当然很对。谨慎也好,但有时变成拘谨,加上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