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莱辛的《拉奥孔》无疑是讲座诗与画各自特点的杰作,但其中存在两个挥之不去的怪圈,其原因乃在于他所持的时间观念以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为基础,而其空间观念则是牛顿的绝对空间,这造成了莱辛迷误。苏轼论诗画一律,所持的时空观与莱辛大异其趣,其间更多的是禅机的流露。中国人的时空观念似乎与西方人有很大差异,但如果片面强调某一方,无疑会影响中西对话。莱辛的理论属于创作论,苏轼则更多地考虑艺术与宇宙的关系,两人的理论之出发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所以,其理论并不矛盾,反到是替人们准备好了一个结合点,以便我们能更深入地思考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莱辛的《拉奥孔》打破了传统的诗画同一说,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这种诗画异质论与中国的诗画合一论形成对立与互补,对于诗画艺术民族特性的研究具有重大启示。而从西方现代、后现代诗画关系的新变中,则可以窥见两种艺术之间界限的消泯趋势。将莱辛的观点放置于这种不同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审视比较,有助于探讨总结诗画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都离不开产生的时代。莱辛提出的诗画并质理论,关注媒介特性的区别,曾经推动了西方启蒙运动的发展。然而,由于“时空”观念和“真实”观念的转变,莱辛的诗画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现代文艺中种种现象:语言艺术突破了不宜于表现空间形式的清规戒律,并以意识流和非情节化取消了“动作”、“情节”的中心地位;造型艺术亦突破了不适合于表现事物在时间中运动的原则,还运用随意一瞥的摄影式方法代替了对“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诗与画作为两种紧密联系的艺术样式,被称为孪生姊妹。“书画异名而同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等名言隽语足以表现二者作为姊妹艺术的相通互借之处。然而,诗与画毕竟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其特殊性自不待言。况且中西艺术史上关于诗画的比较研究又是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为基础的,同样是诗,或同佯是画,在中西方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本文就以中西方传统的诗画对比观为基点来探讨它们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诗与画的关系上,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在《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而在《书摩诘蓝田烟雨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的“诗画一律”说都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并不仅仅是对艺术规律的总结而言。苏轼首倡的“诗画一律”说,有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同时也是为文人画张本。西方文艺理论重视诗画的不一律,其“诗画一律”说只是一句口头禅。本文辨析了“诗画一律”说的来龙去脉,并在钱钟书诗画观的基础上,对“诗画一律”的美学内涵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6.
在诗歌巅峰的唐代,绘画艺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于宋代文豪苏轼提出“诗画一律”艺术构想,唐代才子文士们具有浓厚的兴趣,也投入了旺盛的精力。然而,诗画结合终归是唐人的愿景。在王维的时代,真实的诗画关系仍然是暖昧不定,悬而未决的,无论是在形式上的相互组合映衬还是内容方面的情景交融传递,诗与画都还远远达不到王维式的“诗画一律”所期望的一体化的高度,它们之间的接触只是尝试性的。“诗画一律”,在唐代有其现实的一面,也有其理想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苏轼在艺术领域明确地提出了诗画同源的理论。在绘画上他重常形,重笔墨意韵,追求神似的绘画观点,一反两宋画院的旧习,开一代“文人画”的先河,这对后世传统中国画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创始人,莱辛在其著作《拉奥孔》中鲜明地提出了"诗画异质"观点,开拓了美学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将从《拉奥孔》这部经典的世纪著作出发,浅要地对莱辛的"诗画异质"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文化的浸润里,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的审美观点,认为诗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相通”,即体现在艺术物质形态之外的审美标准、表现手法、构思手法,以及艺术家对人生、对历史、对宇宙的感悟等等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诗歌创作与绘画创作所遵循的艺术规律有许多共通之处。在中国古代,较早的系统的将诗画两种创作观念结合起来的是苏轼。他提出诗画兼善,才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在创作实践中彰显了其枯澹简古、传形之神的诗画风格。  相似文献   

11.
依内容来看,苏轼的题画诗可分为从实境到画境、从画境到实境、画境与实境交融三种类型。这种分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看到苏轼创作题画诗的真正动机,即画境为实境服务、实境主导画境,从苏轼的题画诗可以看出,其诗画相通理论有三方面的内容,即描摹物象相通、风格相通、构思相通,结合北宋画家所处的历史语境,我们可以得出苏轼诗画相通理论的本质意义在于提倡绘画的人文素养,即用诗的意蕴来“拯救”画的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12.
诗画自古相提并论,但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画本质的是苏轼。而东坡论诗画莫若于"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二句。文章从此两首诗入手,论述苏轼在艺术创作本质和美学精神高度上将诗画二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中西诗画观中的“诗画一体”和“诗画异质”向来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其实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人手角度以及文化传统的各自不同,二者均是建立在符合自己的时代风调和民族文化品格的基础之上,内容呈现出差异性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双方并非完全对立,将两者互补方能促进诗画美学理论的更新和艺术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诗与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运用精练、形象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感情.绘画属造型的艺术,它通过色彩、线条来描摹人或事物的形状特征,以表达感受与思想.东方与西方在两者关系的阐释上存在着不同点.东方侧重于诗与画两者水乳交融的结合,即长期以来“诗中有画”的命题占主导支配地位.在西方则历经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诗画相关论、启蒙主义文学时期的诗画“求异存同”论、象征主义及印象主义文学时期的诗与画的整合论等对诗画关系的阶段性认识积累.即从侧重诗画不同点到最终强调诗画关系的紧密相关性.东方的综合思维模式决定了“诗中有画”,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决定了“诗画求异存同”论.  相似文献   

15.
任远 《文学教育(上)》2010,(12):101-101
“诗画一律”是古代诗论家、画论家的著名观点。这是因为诗在内容上很多都是写景、咏物,从而极易呈现出与画相关联的描述性和呈现性的特点。郭熙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把诗画的联系描述得非常准确。这其中的集大成者是王维。苏轼就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16.
诗画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古今中外著述颇丰.我国自古,强调“诗画一律”,注重诗与画之间的渗透融通.钱钟书先生在莱辛《拉奥孔》的启发下将目光转向“诗画异质”说,于1939年发表《中国诗与中国画》并提出“中国旧诗和旧画有标准上的分歧”.本文试就钱钟书先生这一观点产生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展开论述,即:儒学精神和佛道文化对诗画艺术的不同影响,并就文中部分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7.
在中西方的艺术理论和美学史上,有关诗与画两种艺术形式孰优孰劣的论争一直存在。从古希腊时期“视觉优先”观点的奠基,到西方近代美学界对诗与画不同表现形式和审美特质的区别与辨析,均体现出上述论争的脉络。论争的实质在于艺术真实性的追寻与讨论。而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和美学在有关诗画优劣的讨论中所贡献的诗画“会通”观点,则为超越感官对立的“诗画优劣论”提供了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8.
诗和画属于艺术的两种不同样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里,中国古代诗歌与绘画在艺术探索的进程中,走上了相融与相通之路。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论点,认为诗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相通"。文章以苏轼的《枯木竹石图》为例,结合他的诗文创作与文论,管窥中国诗画间的"无形"之似:体现在豪放之气,抒情写意,比兴手法,天工与清新等方面的创作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9.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画中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文认为诗与画的融合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形态,在内在关系上具有同一性,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精神及文人画是这种同一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传统中国画诗画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诗与画内外部结合的方式等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了诗画合一是传统中国画的优秀形式,这一极富民族性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