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古诗词中的地名不仅是一种地理符号,更是一种表达历史文化内涵,反映诗人情感和抒情言志的手段。三峡地名因其地理和历史背景的特殊性,在英译过程中传达的历史文化和意象略异于其它古诗中的地名,但更多的是反映古诗地名英译的共性,从中可窥见英译古诗中地名处理的一斑。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诗中的意象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是具有沿袭意义的情感符号,如何在语际转换中表现意象的审美情感是中国古诗英译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从"异质同构说"和"民族文化心理"两个视角分别讨论了意象审美情感的生成和沿袭,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意象提出相应的跨文化阐释策略。对于意象翻译而言,最为关键的是要保留"意"(情感)和"象"(物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此,译者要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决定在译入语中保留或改变原来的物象。  相似文献   

3.
诗词中的地名是一种文化意象。采用音译,难以引起读者的联想;采用意译,又不能保留意象。服务于教学的英译的中国诗词应该按照钱钟书先生“诱”的策略,引诱大家去认识,去爱好中国古典诗词,在翻译时尽可能减少沟通中的障碍,配合英语文学的规范,满足其文化需求和预期。对于在诗词中容易引起读者疏离感的地名,尽可能的化解掉,把译出诗词的意象作为先期目标,同时增加注释满足英语读者通过诗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4.
地名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和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缩影与体现,它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演变密码。在全球化时代,地名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针对目前中国地名英译的现状,提出在中国地名英译工作中应当解决的几组矛盾及中国地名英译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唐圆鑫 《海外英语》2014,(10):160-161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从文本层面转向影响文本产生的外部因素,从以原语文化为中心转向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着重考查翻译在译入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该文在顺应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哀希腊》的三个不同译本来探讨翻译中的意象传递问题。透过拜诗意象汉译的流变来审视经典文学作品复译这一历史现象,解读翻译主体审美心理和文化心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然而要将其译成英文却是非常困难的事,由于中西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两种语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译性。本文从诗歌的表达形式、意象和典故三个方面举例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7.
笔者借助于Gideon Toury的面向译入语(target-oriented translation)的翻译策略中有关翻译规范的理论,拓展成为译入语文化规范的概念。通过分析《狼图腾》英语译文Wolf Totem对于原文中主题之一狼意象的表达所出现的微妙变化的现象,考察研究了译入语的相关文化规范,进而得出译文所呈现的相对正面而又被简化了的狼意象是为了形成对译入语读者而言可接受的翻译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组——以《绯闻女孩》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影视翻译作为一座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文化意象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异化、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可以较好地处理影视台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组。在影视翻译中,译者有责任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运用归化或者异化,抑或两者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既帮助观众理解源语文化意象,又丰富译入语语言。《绯闻女孩》的不同台词翻译,较合理地处理影视作品中的文化意象,使译入语观众与源语观众的心理接受达到一种和谐美。  相似文献   

9.
译介与内化外来文化是翻译的功用之一。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译者长期浸染于译入语系统文化当中,其翻译活动无疑要受到所属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文化立场也必然渗透到他的翻译中。另一方面,由于译者需要考虑服务对象的阅读需求和译作的潜在市场,其翻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译入语系统当时流行的创作思想和主流创作形式的影响。十七十八世纪至五四前后这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译入语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内化与规约表现在:为了满足中国读者的心理需求,将外国人名、地名、称谓等专有名词中国化;为了迎合国人的审美情趣,因袭传统写作模式和风格,小说常采用仿章回体的翻译体例,诗歌多采用中国古典诗词形式;为了帮助读者欣赏作品,大幅增、删或改造原文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内化现象表面上是对原著的篡改和"变形",其实说到底还是翻译主体在试图消解中西两种文化间的差距,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对地名的翻译过程也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传播过程。本文从中国地名英译的基本方法入手,结合事例探讨我国地名英译的具体特点,以及在运用这些方法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作为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诗歌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诗歌的研究和翻译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而诗歌的翻译又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活动,应更多考虑其美学价值。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美学价值的体现应从翻译要素及相互关系、诗歌语言的比较与使用、不同文化的比较与转换等诸多方面入手,方可保持诗歌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12.
入境化禅:再评斯奈德英译寒山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诗人加内.斯奈德翻译了二十四首寒山诗。在这二十四首诗里,禅机玄生,禅境叠出。从禅境角度出发,比较寒山原诗与斯奈德的英译,可以看出,由于禅境乃中国古诗之特有文化产物,译文难以译出原诗禅境。  相似文献   

13.
从事英诗汉译的人须两种语言都要过硬,并具有深厚的诗学造诣,千方百计地捕获英诗中的各种相似性手段,而后在成型的汉诗中或运用或变通,以达到与原诗相似的艺术效果。译者可用自己喜欢的句式,自如而又充分地表达原诗诗意。对于诗体,译者不要按图索骥,削足适履。  相似文献   

14.
外国诗歌汉译与中国现代格律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国诗歌的翻译对中国新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翻译中存在着不顾原作格律的问题,造成了外国诗都是自由诗的误解,产生了负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歌翻译家在译诗中注意还原原作的格律,被卞之琳先生称为"译诗艺术的成年".外国诗歌格律原貌的展示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理论研究、创作相结合,有助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确立,从而推动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在盛唐的诗苑里诗作颇多,独树一帜。历来学者探讨其精妙之处,对其翻译的文化价值却乏人问津。通过对比原诗与其翻译文本,分析译本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以期引起更多有关诗词翻译的探讨,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词,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词元曲,其问有不少传世之作,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在初中阶段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7.
拟以几首古诗为客体,从主语(人称和数)、时态、措辞、音韵格律、主题和意境等多方面来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及其英译方法,从而论证了从模糊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必要性以及文中所提英译方法的可行性。诗歌英译不单要考虑其自身的模糊性,同时也要考虑尽可能用模糊性的手段来翻译,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传译给外国读者。  相似文献   

18.
齐梁药名诗的出现标志着药名诗在诗歌史上的确立,它体现了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推动了诗歌的成熟;反映了齐梁诗人的活动状况,展示了士人的学识素养;传播了学科知识,拓展了诗歌的功用。它用自身的形态和价值丰富了诗歌的百花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英诗汉译始于晚清,第一首翻译成中文的英诗是约翰.弥尔顿的商籁体诗《失明,》1854年发表在香港的中文期刊《遐迩贯珍》上。英国传教士开了英诗汉译的先河,后来才有中国人翻译的英文诗歌。晚清用来翻译英文诗歌的语言是文言,诗歌的体裁为中国古典诗歌,晚清的诗歌翻译采用高度归化的策略,读起来犹如用中文创作的诗歌,几乎看不出经过翻译的痕迹,使得英文诗歌的他异性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20.
文言诗文是母语的源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学文言诗文教学长期有"言"无"文",课堂单薄,没有文化味。要改变课堂教学这一局面,就需创设轻松活泼、灵动智慧又富含文化味的文言诗文课堂。教师应联系典故创设文言诗文氛围,运用成语推知文言诗文内涵,知人论世建立文言诗文情缘,借助文化常识丰富文言诗文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