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出了许多改革争议人物,如仇和、吕日周、陈光等,这些争议人物因改革激进、个性突出、引发矛盾多、社会影响大,不但成为公众议论的焦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化,人物报道在报纸上逐渐“活”起来了。在人物通讯、人物新闻等报道形式中,已确立了争议式先进人物应有的位置。这些争议式人物富有立体感,人情味浓,这种报道形式的出现,可以说是新闻改革的必然成果。什么是争议式人物报道呢?从报纸上发表的诸多作品来看,我认为,记者在报道争议式人物时,必须客观地公正地原原本本地提供全面翔实的事实,让读者去判断,去思考。1989年2月21日《光明日报》一版发表了《狮子、绵羊和实事求是精神  相似文献   

3.
如何搞好有争议的改革人物报道,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然而,要正确地反映改革的情况,这又是一个不容回避、也回避不了的问题。一般说来,改革人物产生争议,有以下几种情况:问题很多,成绩平平;问题一般,成绩一般;问题突出,成绩突出;  相似文献   

4.
开展批评报道是实施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当前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各新闻媒体都力图通过强化批评报道以达到增强其权威性、贴近性和服务性的目的。但是,由于批评报道内容的负面性,造成影响的广泛性,人们认识水平的差异性,极易引起争议以至诉讼。因此,在报纸上开展批评,既要排除干扰,加大力度,又要慎重从事,精心处理,避免争议。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开展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5.
陈凤尤 《档案天地》2010,(11):29-31
晚清重臣李鸿章.以其风云变幻的一生成为晚清时期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纵观李鸿章的内心世界.既有宏图大志.也有精明狡猾:既有委曲求全.也有铁腕毒辣:既有风光得意.也有孤独脆弱:既是一个时代的推动者.也是一个时代最大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诸如"天津彭宇案"这样的争议性新闻事件不断出现。这样的事件大都会引起社会上的广泛议论,已经成为新闻媒体须要涉及报道的领域。那么,如何做好争议性新闻的报道呢?新闻事件与媒体本身不应双方唱着"独角戏",媒体应该在争议事件中把握好自身定位于哪种立场。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舆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扮演着社会公共领域的构建者、组织者、评论者、伸张正义者等重要角色。做好争议性报道,首先得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应始终保持着"把关人"这种身份来定位自己,绝对不能让媒体在争议新闻事件中定位的角色出现偏颇。  相似文献   

7.
负面人物报道不宜"妖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当前各大媒体,负面人物几乎已成为仅次于娱乐、体育明星的第二大报道对象。然而面对当前负面人物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种种怪异、妖魔化的形象,我们不禁要问:“负面人物是否因其身上的缺陷,就要成为各大媒体随意揉捏和打扮的泥人?”“负面人物新闻报道到底有没有章法可循?”“他与典型人物报道的差异和不同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8.
吴静 《新闻与写作》2005,(10):18-18
平民化的人物报道是把焦点指向老百姓.立足平民、报道平民、服务平民的人物新闻.这种报道方式凭着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生动的新闻故事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它是对传统报道方式的探索和发展.对报道领域与题材的开拓.由此也引发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技巧。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政治传播经历了革命语境中的泛政治化传播、改革语境中去政治化传播和治理语境中媒介公共性再造三个阶段,在当前新媒体语境下,政治传播尤其使政治人物报道出现新变化,大众媒体对政治人物的公共形象如何建造,成为学术界孜孜不倦探讨的话题。通过研究彭丽媛第一次外事活动的报道,分析政治人物报道的新变化,旨在对改进政治人物尤其是政府领导人的公共形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赵鹏 《新闻战线》2015,(3):98-99
就当下中国的现实来看,如何进一步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如何实现中国梦?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搞好利益分配?怎样加快改变破解各个区域、领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都应该是深度报道的重点。什么是深度报道?为什么而"深"?从体裁上看,深度报道至少是通讯一类的长篇报道,字数往往在3000字以上。但长度不是关键,关键是内容。人物报道、事件报道、主题报道都有可能是长篇报道,但一般不能算是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1.
武海英 《新闻三昧》2006,(11):16-16
深度报道通过系统地提供有关背景材料,反映重大新闻事件,以及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热点或有争议的问题,透彻地分析和解释这些新闻事实的性质、起因,展示或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向、揭示其实质。在企业报道中如何给深度报道定位、如何写好深度报道,以此来服务于企业的改革发展大局,已成为需要探索的问题。深度报道的必要性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人们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表面的新闻报道,也就是说“知其然”,更想了解揭示更深层次内涵的报道,即“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媒体都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剖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挖掘事物的内在规律,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人物通讯是典型报道中采用最普遍的体裁之一。通过正面人物报道,为社会树立先进楷模,为许多党报党刊所重视。然而,真正能像焦裕禄、张海迪、李素丽这类令人们所感动,甚至通过正面人物报道影响几代人的典型却不多见,大多数人物报道不但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且有些正面人物报道甚至还引发了争议,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就有关正面人物报道所容易产生的负面影响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吴乐珺 《视听界》2007,(3):83-84
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而言,调查方式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调查的效果和探寻真相的程度。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调查方式,如陷阱式调查和体验式调查,在丰富调查方式的同时,也引起了争议。这些调查方式往往能够帮助媒体获得独家新闻和令人震撼的调查结果,但都和隐性采访分不开,有些就是隐性采访的变异,而争议的焦点正在于这些调查方式的正当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道德争议事件频发,引起媒体大量报道。如"彭宇案"、"许云鹤案"、"小悦悦事件"等,让人哀叹社会道德滑坡。道德争议事件的发生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反观媒体在事件  相似文献   

15.
观察媒体报道的潮流变化,不难发现,近年来在南方一些新锐媒体的引领下,人物报道正在成为媒体报道的一个新亮点、新潮流,新的竞争领域。许多"大报大刊",包括中央主流媒体,都纷纷开设人物报道专栏,抽调精兵强将,下大力气加以经营,80%以上的媒体都开辟了诸如"人物专访"、"人物专刊"、"人生热线"节目。许多媒体还纷纷推出"年度人物"的评选活动,以此扩大媒体和人物报道的社会影响。南方日报的"南方周末年度人物"、中央电台经济半小时的"年度风云人物"评选,新浪网的"IT  相似文献   

16.
杨志刚 《新闻窗》2013,(2):32-33
在传统媒体中,人物报道多以典型报道的方式出现。人物之所以被选择进行报道,是因为其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主题,成为众人之中的典型,具有代表性、指导性、思想性。  相似文献   

17.
吕日周、仇和等在改革进程中涌现出的相对比较激进的公众人物,正是经媒体的广泛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极大争议。那么,媒体对其是如何报道的?媒体对于他们的“争议”又是如何讲述的?这样的讲述是否客观地再现了他们的真实情况?媒体对于“争议人物”的新闻报道应采取怎样的叙事策略?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笔者将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以《南方周末》为例,  相似文献   

18.
报纸典型人物报道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报道作为报纸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报道样式(也常为其他媒介所采用),30年来在报业改革进程中与整个报业一样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拟对报纸的典型报道进行分阶段考察,文中所涉典型报道系人物报道,且均指正面人物报道。  相似文献   

19.
秦勇 《记者摇篮》2004,(11):62-62
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报道的对象都是一定时期内具有实践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如何在电视报道中把握和处理好典型人物报道.真正体现时代精神和人物风貌?结合自己的采访实际,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正面宣传中应妥善处理好这样几类人物的报道,即: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中性人物、专家、领导。对这些人物的报道,总结成口诀就是:事好不能乱说,坏事不可说绝,心好会办坏事,专家适当使用,虎熟不可轻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