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王刚 《今传媒》2012,(3):43-44
所谓谣言,一般是指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其产生和传播可能是有目的的造谣者进行信息的编造,进而有针对性大范围传播,或者是在信息传播中,由于渠道的缺失或者受众的理解偏差,造成无意识的信息的误传。无论是哪种情况,对谣言传播中的话语机制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究谣言传播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寻求更为有效的预防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也使得谣言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舆论环境。今年6月11日,一场罕见的雾霾天气突袭武汉,三镇被灰黄色气体笼罩,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异常天气引发公众恐慌,网络上谣言四起。本文将透过武汉雾霾事件,浅析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过程以及遏制办法。一、谣言发生的原因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相似文献   

3.
谣言与突发事件顾名思义,谣言,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以新型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web2.0时代的到来,谣言的形态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借助社交媒体而传播的网络谣言利用各种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进行阐述或诠释,一般而言缺乏真实性根据,由于"迷惑性"极高,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在新媒体时代,网民制造的谣言借助网络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还加快了传播速度,增加了人们对谣言辨识的难度,使其危害性更大,后果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规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谣言发生机制,以网民数量变化为研究对象,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规律的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利用MATALB数值仿真和相轨线分析,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探讨控制谣言传播的因素,并为政府控制网络谣言传播制定长期策略和近期策略。  相似文献   

6.
谣言的传播过程,离不开谣言传播者,谣言传播的渠道,谣言的内容,谣言接受,谣言传播的效果,谣言反馈等要素,更离不开诱因、媒介和政府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层出不穷的谣言,给社会心理和社会系统带来了诸多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灾难事故发生后,通常也就产生了谣言,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谣言在网络上传播更加严重,谣言传播源头无法把握,传播范围较广,应对谣言传播更加困难。所以,新媒体形势下,以传播学视角审视谣言的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了解谣言产生机制,从各个层面治理谣言。  相似文献   

8.
张倩 《军事记者》2010,(6):43-44
谣言是社会上一种普遍的舆论现象。一般说来,谣言通常是利用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匿名性更加便利了谣言的传播,扩大了其影响能力。尤其是近几年来媒体一直非常重视危机传播的效果,因此,及时在传播过程当中将谣言终止,就十分有利于危机事件中的正面传播顺利进行。本文基于传播效果考虑,旨在梳理特殊传播环境中如何将谣言止于智者,将话语的主动权回归到真相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人民网最新盘点的2016年十大谣言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方法分析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的多种路径组合方式。研究提炼出了影响谣言传播热度的八项路径因子和谣言得以高热度传播的三条组合路径。研究发现,人们并非是完全盲目地相信谣言的,谣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现实。而且,事件衍生类谣言容易在微博等弱链接渠道发酵、卫生安全类谣言容易在微信等强链接渠道扩散,权威机构或人士容易在微博等弱链接渠道开启卫生安全类谣言讨论的狂欢。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谣言的产生、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动力、过程和机制,着重论述谣言的根本,其实是人们对各类事务的主观立场。必须意识到,辟谣或制止谣言传播,与谣言的对抗,其实是希望改变人们的立场,而非简单地澄清一个事实便已足够。  相似文献   

11.
董轩志 《今传媒》2013,(10):22-24
从古至今,谣言作为一个极其普遍且典型的社会现象,它从未消亡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谣言的传播手段以及传播途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的广州“柑蛆”事件、2011年由于日本核泄露导致的抢盐事件等等,我们不难从中发现,插上了网络翅膀的谣言,其传播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影响之大、让人惊叹。产生于人际交往之中的网络谣言,在内容和传播过程的本质上还是与传统的谣言有着相同点,所以通常研究者并不会将网络谣言作为一个孤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但是,网络环境虚拟化的特点,使得在此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具备了不同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往的特殊性,由此而产生的谣言也自然而然的带上了一些独特的“网络”色彩。对于当今谣言传播模式的研究,对于构建科学完善的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谣言是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传播的谣言。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易接触等特点,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方式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但也为谣言的散布和传播提供了方便。网络谣言的产生及传播给社会带来危害,使对网络谣言进行防控成为必要,鉴于谣言不会完全灭绝的特点,及网络自媒体的开放、匿名、原子化等特点,对网络谣言进行事前预控要比事后控制效果更好,成本更低。从理论上说,只要网民不想造谣(或  相似文献   

13.
自人类有传播现象始,真相便与谣言相生相伴。谣言是指众人没有根据的传播,又被称为谣诼、流言、谣传等,社会学家弗茵认为谣言是一种最松散、最自由的缺乏根据的信息传播方式:《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传播模式建构及消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谣言,历来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伴生物和导火索.本文基于我国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的案例分析,对突发公共事件谣言程度公式进行了建构,并结合事件先行类、相互推动类、无中生有类、刻意制造类等四类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发生及传播特点建构了相应的传播模式,提出消解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言论的途径,同时也给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平台,构成了网络谣言传播的新环境。网络谣言借助于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传染性等特征,给现实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探索了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为谣言提供了广袤的传播空间,谣言频发早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本文将谣言置于情绪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探讨,发现情绪因素与谣言问题密切相关,情绪易催生谣言、引发谣言传播,并与谣言热度持正相关关系。通过对谣言的传播引发一些伦理问题的思考,研究认为情绪引导、信息公开化与技术支撑为“三大法宝”须形成合力,探索谣言的规制之道,以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谣言类型、地域传播、传播信源、传播形态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热点谣言的传播特征,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心理和技术两个角度分析网络热点谣言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治理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时代,拼凑裁剪的片面事实、虚假新闻让网络空间治理的难度加大。2019年4月1日,阿里巴巴发布AI"谣言粉碎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遏制社交媒体和网络新闻中谣言的传播,为网络谣言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网络谣言传播现状出发,结合AI"谣言粉碎机"的原理和效能,探究其对网络谣言传播路径的影响,分析痛点并提出对策,助力网络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多屏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开放式的传播成为谣言滋生的有力工具,大大助长了谣言的传播与影响能力。微博以其简单的操作和开放性受到谣言传播的青睐,本文就从谣言传播的基础出发,分析微博谣言传播的具体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出谣言的防范和消解对策。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谣言借助微博这一媒介平台强势来袭,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微博谣言的研究。通过对谣言传播的结构、社会心理动机以及谣言在微博中的传播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微博作为媒介并不生产谣言,微博本身的特性也为谣言在传播中的自我净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