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雅斯贝尔斯以"生存论"反思教育的认识论基础,以"精神陶冶"重释"教育"的内涵,以"本真教育"重建教育的实践形态,使教育认识论陷入深刻的理论危机,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生存论"教育哲学。总体而言,雅氏教育哲学既存在诸如"虚玄的理论基础"、"过度的理论批判"等局限,又随处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2.
“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雅氏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为雅斯贝尔斯精神的第二故乡,却始终是雅氏的想象性虚构,他一方面借中国完成了自己的哲学建构,另一方面借中国以寻求西方文化危机的出路。雅氏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孔、老的解读充满了生存哲学的意味,雅氏文本中的中国图像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雅斯贝尔斯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家。始终坚持人的“主体性”的体认和张扬,是他对教育活动中“人”的认识的基点。雅氏旗帜鲜明地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纯粹是学生个人“主动生成”的过程,一切教学过程都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雅氏的教育思想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远程开放教育的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视野,引导我们以自主学习理论为依据.进一步确立远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和完善远程开放教育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雅斯贝斯的生存美学可一言以蔽之为"生存艺术形而上学".由对艺术根源的探问,他将致思的重心落在艺术家个体能否作为独立的"生存"从事白由的精神创造.以"生存"为辐辏.他所倡导的生存论教育乃是一种旨在成全人的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这其中包含着对人的审美自由的成全.在此基础上,雅氏详尽阐发了他的艺术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一书入手,对其“教育之本真思想”进行了分析.同时反思了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状况.初步探讨了雅氏“教育本真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通过阅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我们可以看到雅氏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熠熠生辉的人道主义关怀之光。重视教育活动中的人文价值、重视苏格拉底式教育类型和深化全人教育目标等理念为我们当下的高等设计教育改革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从“自由、生成、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运用哲学思辨的方式,从本体论、价值观的层面来反思教育,对“什么是教育”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自由交往,教育的目的是达成人的自我生成,教育的使命在于成为“全人”.雅氏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人”的教育目标和多元的评价体系亟待建立;转变教育方式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教育》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论述的一部传世之作,其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文章从逻辑起点、哲学基础、价值诉求和现实诘问四个方面对雅氏的"学习自由"观进行了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10.
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即生成,教育的使命在于成为“全人”。成为“全人”,不仅需要进行文化教育,还需要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尊重,倡导苏格拉底式教育方式。雅氏指出,教师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者,教师一方面需要尊重学生,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根本何在?从孔子到柏拉图以至于康德都曾经给出自己的解答。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回答是:教育是内心的敞亮。但是,他这旬睿智的名言只说明了教育的结果,却没有给出通往“内心敞亮”的途径。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种说法与雅氏庶几近矣。  相似文献   

12.
熊妹 《湖南教育》2014,(1):25-27
前不久,与长沙市北雅中学、长雅中学校长许春阳交流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心得,他说:“细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精神,我有很多很多的感受,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教育就是一种担当’。无论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立德树人’,还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教育公平’等,体现的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13.
冒辉 《江苏教育》2022,(61):7-10
书法教育在促进儿童精神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省沭阳县南湖小学立足书法教育特色,依托书法教育实践,开发书法教育在促进儿童精神成长方面的四大有效路径——墨雅文化的熏陶、名师团队的引领、自编教材的渗透、书法教学的润泽。书法教育,犹如一缕灿烂的阳光,照耀在儿童的精神花园里,给他们以温暖、健康以及纯净的营养。  相似文献   

14.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什么是教育》是其关于教育论述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认为,雅氏从教育本质、大学的理念、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交往(Communication)四个方面论述了“学习自由”的观点,这对当前大学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雅行教育作为一种德育新路径,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论指导,通过创设雅行校园,雅行岗位,雅行规范,把雅行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品质和个性品质培养的基础性行色教育并不断推向深入,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教育现象是教育世界在人的意识中所呈现的一种精神实在,这种精神实在同时也被认为是教育世界本身。教育现象不同于教育假象、教育象征和教育显像,它是于其自身显示自身者。对教育现象的直观,目的是为了获得教育世界的本真知识,它要求人们在认识时,首先要进行现象学的"悬置";其次,它是在教育精神事实中进行分析;再者,直观的内容要尽可能全面;最后,人们要直观教育世界的完整过程。教育现象的直观对教育世界的把握具有重要的契合价值,它不仅能在个别教育现象中显现普遍的教育本质,而且,它使教育世界中人的存在得到真正的彰显。然而,最大的价值发生在教育的实践生态领域,它将由结果式教育转向过程式教育。  相似文献   

17.
人的独特性表现在具有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即物性与心性的双重属性,人的精神属性是其本质属性;大学世界的主体构成是师生两类人,由此决定了大学世界的“属人”性,既然大学世界是一个有别于自然世界的属人世界,那么便可推断出大学世界的根本属性,即大学世界的精神属性,因此,大学的精神世界在大学世界中就具有了根本性、决定性的意义。大学世界是人的世界、精神世界,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大学精神世界的构成;大学中人之为人的精神是大学精神世界的根本构成,大学科学(求真)精神与人文(求善求美)精神为大学精神世界的支柱,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应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大学精神教育便在相应的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精心构筑净化大学精神世界的人为环境,二是突显大学中人之为人的精神教育,三是强化大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片面的“社会本位论”在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回归于“人”,回归于对健全人格、完满人性的追求与培养,实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精神教育”。“精神教育”理应是主体性的。建构学生精神生活的途径是兼顾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3个方面,注重认知、体验、感悟3种生活形式的统一,做到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两个结合。  相似文献   

19.
《山东教育科研》2014,(6):F0002-F0002
金乡县中心小学先由一所村级小学上升为镇中心小学,2008年又由镇中心小学发展为金乡县中心小学。为了跟进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好地拓展学校发展的空间,学校提出了“雅教育”办学理念:以雅教育引领学校发展,建“雅园”,树“雅师”,育“雅生”,用“以雅育雅”的方式对师生进行雅的熏陶和培养,使师生在“雅境”中共同经历与成长,最终发展成为内涵修养丰富,外在气质优雅的雅士,开启师生的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者永恒的命题,需要我们潜心思考,不懈追索.如果我们没有在本质意义上真正理解教育,或者不从哲学层面去思考教育的原初意义,那么教育工作仅是一份经历和职业而己.雅斯贝尔斯说过:"人在自我的生成上有几种需要尽其全部人性去冲中破的阻力:首先,绝对的阻力是每个人在本质上的不可改变性;其次是内在的可塑性;第三重阻力是人的原初自我存在."在对这段话的理解中,我们似乎可以读懂雅氏认为教育是为了人能尽其"人性",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