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数学新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应该说数学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是践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表明,人文教育是数学课堂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它能使数学课堂有生机和色彩.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求教于同行们.  相似文献   

2.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超越。新课程强调数学生活化,但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数学生活化不是用“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可以说,数学课堂是“数学味”与“生活味”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3.
刘素敏 《新疆教育》2012,(13):222-22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本应是学校教育中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课程之一,但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学生感到数学乏味而难学,造成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我认为,以多种手段营造“快乐课堂”,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是实现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秘诀”。  相似文献   

4.
自从实施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倾向及“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可喜的是,问题正在被校正,“数学课要有数学昧”正在重新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使“数学昧”重返数学课堂,让数学课真正富有“数学味”,首要的是要从“认识”与“实践”这两个层面上找到“数学味”缘何会淡的原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既保持现有课堂的教学特色.同时又凸现出数学课必要的“数学味”。  相似文献   

5.
时下,数学教学的花样不断翻新,特别是公开课的教学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这样做不是一个“好”或“不好”能够回答清楚的.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不管课堂设计了多少花样,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要遵循两个“自然”:数学本身的自然、学生学习数学心理的自然.如果离开了这两个“自然”,恐怕就不是好的数学课.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课堂教学应坚持“五个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源、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我个人认为尤其应坚持以学生为本,这是和谐数学课堂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自从实施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倾向及“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可喜的是,问题正在被校正“,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正在重新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使“数学味”重返数学课堂,让数学课真正富有“数学味”,首要的是要从“认识”与“实践”这两个层面上找到“数学味”缘何会淡的原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既保持现有课堂的教学特色,同时又凸现出数学课必要的“数学味”。笔者以为,造成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味”淡薄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目标膨胀,数学课堂承载过…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以业,在一些数学教师的课堂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数学课失去原有光彩”的现象。如在数学教学中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淡化数学本质;过于追求课堂表面热闹,忽视教学效果;过于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忽视教师引导。应该说所有这些都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严重违背数学教学规律的。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何在?这认为,根本的问题在于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使数学本质和数学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恢复数学课原有的光彩。具体落实到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也是要以“数学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数学思考”为灵魂。一、教学设计要以“数学教学内…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教学在于能够“授人以渔”,从所授知识要求的角度来看,“授人以渔”则更多地要求所授的为知识“本质”.显然,一堂高效的数学课教学必须呈现“数学本质”.基于对“数学本质”内涵的认识,笔者认为要在课堂中呈现“数学本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0.
“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数学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数学教学办法与方式?”这些是在实施高中新课程中我们数学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新课程改革取得实效性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就高中数学课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到底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好课?因关注的侧重点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家长、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研究人员等不同的角色可能有不同的衡量标准.特别是新课程实验实施以后,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相继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此同时,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呈现出了异彩纷呈之景象,张扬学生个性、重视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可是,在热闹的背后,很多数学教师还是感到茫然“,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无疑是正确的,但全面发展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就单个学科的教学而言,它能承载那么多功能吗?数学课堂仅有热闹行吗?为此,潇湘数学教育工作室特别邀请了一批经历了五年课改实验的数学教师,就“到底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好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老师们认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分子的数学教学,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科本身的特点(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教学最核心的任务仍然应该是“双基”和“三大能力”.固然,数学能力有其丰富的时代内涵,但其丰富的内涵应该与能力的培养有机整合.在此前提下,一堂好的数学...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有很强的规律性、系统性。为了使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在不同的“题境”下加以应用。形成技能。我认为上好每一个单元和每一章内容的复习小结课就显得非常重要。人们对新授课的研究颇深.但对复习课的教学研究却较少。我想就本文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一下复习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数学课堂作为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它必须是一个充满“磁性”与创新活力的课堂环境,才能确保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本文主要从课堂导入趣味化、课堂实践活动化、课堂形式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师生情感融洽化与课堂教学创新化等六个方面来阐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数学知识生活化”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不当,致使一些数学课为“生活”而“生活”,从而失去了“数学味”。本文认为在教学中应将“生活化”与“数学味”统筹起来。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多年从事高等工科院校数学课教学工作的体会和对多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谈谈对高等工科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看法。 高等工科院校数学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要进行改革,首先必须搞清我们高等工科院校数学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中规定:“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将来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但对“必要的数学基础”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认为:所学的具体数学知识当然是基础,但最重要的是通过具体数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们学会“数学的思考”,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学会数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的确,数学课本应是学校教育中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课程之一,但遗憾的是不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衰减,逐渐讨厌数学课,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之一,就是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教学策略,创造快乐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7.
梁小平 《湖南教育》2009,(12):21-22
我们将那种貌似可以评价所有学科教学的客套话称为万金油式的评课.这种评价常常以“主体”、“个性”、“尊重学生”等时髦词语点缀,读来却如同嚼棉絮,空空如也.这里刊登两位老师关于如何评数学课的文章,他们对当前万金油式的评数学课进行了抨击,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非常支持他们的观点.评数学课的话不能是万金油,更不能丢了了数学,要抓住数学本质,否则,我们误导的不仅是数学教学,更是害了下一代.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但在一些数学课上,表面上活动得热热闹闹,师生配合得也不错,但学生并没有深入地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没有得到发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应注重“思维”教学.现结合作者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谈一些注重思维教学的思考和尝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在“热闹”的课堂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有蜻蜓点水、水过鸭背似的肤浅,有流于形式、忙于跟风的“作秀”,有华丽“满天飞”的课件等。怎样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回归本真,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数学课要上得“有滋味”,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指出:“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数学的思想、内容、方法和语言日益在科学技术、生产、生活中成为现代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数学通常被职高学生理解为抽象的学科,教学的内容较多.学生数学基础差,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毫无兴趣.数学课由于其内容抽象、逻辑性强和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要求比较高的特点,成为最难教学的课程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