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源于生活,教师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新课程教学,加强新课程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做新课程语文全面实施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3.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当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的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智者,做生活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更要引导学生欣赏祖国优秀语言文字中蕴含的诗意.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能实现人本的回归--既是品读课文,也是品读人生.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诗意,更要教会学生诗意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加强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不错,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相联,与生活相通。这样,才能使课文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从中受到感悟,才能教育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强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阅读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加强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强调阅读教学的生活性,是对传统教育知识本位观念的否定,它着眼于以人的发展为本,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亮点。其基本做法有:再现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陈康 《福建教育》2005,(8A):26-26
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赋予课文生命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回归生活,语文充满活力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教师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课文的意义;才能…  相似文献   

12.
一、教育教学目标上要把握一个“度”字 “度”是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某一教学阶段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例如:初一政治教材中的教学目的是珍惜初中生活,学会做生活的主人,围绕这一目的及初中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为教学前提,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懂得关爱、自尊、自立、自强从而使学生学做生活的主人,只有控制好度,才能使教学有落脚点,有归宿地,才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教材大部分以政治为主.过于远离学生生活.改革后的现在使用的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荔枝》、《在家里》、《放风筝》等,都是生活中的教材。很明显,教材内涵体现了尊重生活。尊重学生个体体验。使学生学起来不陌生。好像就是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事情。事物一样.学起来兴趣盎然。编者的意图也是希望我们语文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领会课文潜在意义.更好地引导学生爱生活.懂生活.才能让语文教学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4.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快,掌握得牢,进而能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语文,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探索。一、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教小学二年级语文《秋天到》这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一门范围很广的学科,学好语文的渠道多种多样。怎样做到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一、回归生活,学习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应该接轨,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生活化,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英语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对传统的课文教学的模式和教法应当扬弃.在课文教学中要突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心情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课文教学要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课文教学活动要体现时代特征.只有用新理念、新方法,才能在课文教学中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8.
在进行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课文,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多种角度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学习,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本文以低年级语文教学"激趣"这一角度进行探讨,尝试帮助学生寻找到更多便于理解课文的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19.
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赋予课文生命和活力。1.情境表演,再现生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境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课文《西门豹》有这么一个片断:“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教学中我抓住“磕头求饶”创设情境,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深刻理解。即请几位同学以表演的方式补…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一个体现。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对生活的反映和提取,把课堂教学生活化,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真正的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互联网的普及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同样,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讨论、观看影片动画片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使课堂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求知欲、探索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