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伏发电作为充分利用太阳能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功率调节、电能质量、电压稳定和无功补偿问题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使光伏发电系统输出最大功率,一方面根据地理和气象信息通过物理跟踪时期使光伏阵列工作在最佳的朝向和倾角;另一方面通过对光伏阵列工作点电压的调节使其工作在最大功率点。  相似文献   

2.
论文研究实现对电网电能的控制。在论文的研究中以功能多样化为目标,在电网正常时,实现电压和电流质量治理和光伏并网发电。以智能电网的优质性和兼容性为主,从电能质量治理与分布式发电两类目标实现方案并且综合兼顾的视角出发,研究实现抑制谐波、补偿无功、平衡负载、功率因数调节、抑制闪变等电能质量治理的方法,实现光伏并网发电功能,从而简化系统结构、充分利用光伏能源、提高电能质量、节省设备投资。  相似文献   

3.
针对光伏发电系统教学研究实验平台普遍缺乏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LabVIEW的光伏发电实验平台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通过NI cDAQ-9174数据采集卡对实验平台中经过逆变的交流电进行采集,利用基于LabVIEW的电能质量分析监测模块对采集到的电能数据进行处理及判断,可有效避免由于实验平台逆变模块发生故障,而实验人员在未知的情况下接入负载单元导致其发生损坏的情况。运行测试表明,系统可靠性高、运行稳定,各项功能均达到了设计要求,有效提高了实验平台中负载单元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它将日常生活中的空调外机与自行设计的风光互补型排气扇风能收集装置结合在一起,将空调外机浪费的风能进行了充分利用,结合太阳能使之转化为电能。实验结果显示:利用所设计的装置风力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和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经过控制电路调节后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再由蓄电池放电并通过对其稳压对直流负载供电或者经过逆变器后对交流负载供电,可以实现对手机充电。该装置将空调所排放的废弃的风能进行了充分合理的利用,符合节能减排的理念,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针对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课程实验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构建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首先,通过StarSim软件搭建仿真电路模型;其次,通过设置太阳辐照度、电池组件并联组件数,改变光伏发电功率;最后,采用Boost升压斩波电路,调节光伏阵列的端电压,进而实现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跟踪。  相似文献   

6.
太阳能发电分为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通常说的太阳能发电指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简称"光电"。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据预测,太阳能光伏发电在21世纪将会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规  相似文献   

7.
太阳能光伏发电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利用光伏效应把太阳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新能源技术。光伏发电对于人类解决能源危机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现已取得较大进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我国有很大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对基于风力发电设施和光伏发电设施常用的MPPT控制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一种优化的基于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策略,并通过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控制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可靠地实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可移动式风光互补发电实验实训系统,分析了该系统的机械结构、供电线路、控制线路及实验效果。该系统的光伏发电模块的年发电量约为每年345.5 kWh,风力发电模块的年发电量约为每年466.8 kWh,总发电量为812.3 kWh。系统具备可开发性,配备了光敏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可以基于信号处理板和触摸屏自行开发风光互补控制方式,进行系统设计方面的实验实训。系统具备可移动性,可以依靠模拟光源模块、模拟风源模块、量角器、调节支架在室内室外进行模拟实际环境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实验实训。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在高频扰动、多变化的自然环境下合理地分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各部分发出功率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监督预测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采用滑模变结构作为风力发电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器,利用监督预测算法求解优化目标函数。实验结果表明,引入监督预测系统之后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不仅能合理跟踪负载,还可限制系统输出功率幅值,确保设备安全。  相似文献   

11.
新能源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中的逆变器、非线性负载以及变压器等器件产生的谐波,会影响电能质量和安全。为了抑制系统中的谐波,使输出电流很好地跟踪并网电压,实现输出电流的稳定性,提出一种带锁相环和电压反馈双电流环的LCL型光伏并网逆变器谐波抑制方法。对逆变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系统。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抑制谐波,提高电能的供电质量,满足新能源光伏并网系统对电流谐波畸变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风电、光伏发电等大量分布式电源逐步接入电网,与此同时,用户用电需求也在大大提升,电力系统的这些变化都对电网电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搭建一个电能质量综合实验平台,并基于该平台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能使学生的能力和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更紧密的结合。首先介绍了电能质量实验平台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着重阐述了平台的各项功能及具体实现过程,最后结合基于该平台可开展的各类实践内容,介绍了电能质量综合实验平台在本科生与研究生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太阳能电池的作用是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对其工作要求是高效电能输出,但其功率输出会受到日照强度、器件结温的影响。研究太阳能电池在各不同环境因素下的转换效率,并通过调节控制使太阳能电池保持在最大能量转换率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技术,又称为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问题。本文分析研究了几种常用的MPPT算法,并通过仿真进行研究比较,最后提出了自适应电导增量法。  相似文献   

14.
李丽 《华章》2012,(36)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与短缺已成为的尖锐问题.特别在城市,电能消耗大,而建筑物密集,应用房顶的光伏发电突显重要.但目前因光伏发电技术成本,及保持微网稳定性等原因,分散式光伏发电上网应用仍难以实现.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的模式和经验,分析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提出思路作出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多能互补"成为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也成为我国应对能源危机、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为提供本科生教学实践平台、研究生工程试验平台,研发了车用风-光-电互补储能系统试验平台。在明确试验平台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关键部件选型,完成试验平台搭建。试验平台主要包括光伏发电模块、风力发电模块、动力电池模块、电池均衡模块、充/放电控制模块等,可实现光伏发电特性试验、风力发电特性试验、动力电池均衡管理试验,从而为风-光-电互补储能系统在汽车上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在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光伏发电体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光伏微型逆变器作为能量传输的桥梁,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光伏系统的效率高低以及输出电能的质量好坏。基于STM32设计的一款光伏微型逆变器,其硬件电路包括主电路、控制电路、辅助电源电路、采样电路、驱动电路以及人机交互电路。通过MATLAB仿真和实物制作调试,验证了该设计,使其系统的输出能满足并网要求,并能迅速准确地追踪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电压,且当电网断电时,也能快速检测到孤岛现象并关闭系统。  相似文献   

17.
离网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由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风光互补控制器和交流负载组成。设计开发了一套1.2 kW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基于Infineon公司XC866单片机,可实现对风力发电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分别进行最大功率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及蓄电池充电控制;将蓄电池24 V直流电逆变为220 V/50 Hz交流电供负载使用;系统具备完善的故障保护功能。实验平台直观形象,针对性强,适合开展开放设计性实验。  相似文献   

18.
从太阳光照射半导体材料产生电能为出发点,概述了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着重介绍了几种典型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太阳电池在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在小型光伏发电装置设计中,通过对光照自动跟踪系统的机械设计优化,利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大幅减小了光伏电池板支架在二维旋转过程中的机械能量损耗;同时,通过低功耗控制电路的设计,大大降低了跟踪系统对电能损耗的要求。系统装置经过这两种设计优化,在降低自身能耗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光伏电池板的光电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发展,光伏直流供电系统将得到广泛的使用。在大功率光伏直流供电系统中,通过采用移相全桥变换器实现光伏能量的控制,用于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或者稳压。本文主要以光伏直流供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光电互补并联供电系统中的全桥电路进行了最大功率点跟踪和稳压设计,采用DSP进行数字移相控制,重点对补偿网络进行了数字化设计,并进行了供电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样机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数字移相的高频链光伏供电系统可以实现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或者直流负载稳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