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来某地冒出一个自称"仿效西点军校"的"西点男孩训练中心".上海某大报曾于2005年5月予以报道,又于6月发表追踪报道.据称"一时间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其独特的教育方式犹如投下了一颗重型炸弹,引起了强烈的冲击波."这到底是一颗怎样的"重型炸弹",所引起的又是怎样的冲击波呢?既然据说它"已由一例教育个案上升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那就不妨"关注"一下.  相似文献   

2.
在中青报上读到<一位高三教师的"素质教育"之惑>一文,探有感触.再过两三年就要退休的他,最近却接连两次被学生在媒体上公开"弹劾",因为上课"神侃".就像一个导火索,刘守琪老师引起了武汉舆论对素质教育的激烈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2011年即将结束之时,一则《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新闻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北大校长周其凤因此遭到一些媒体的批评和网民的指责、围攻。后经证实,周其凤在长沙市一中所作的演讲内容被有关媒体"断章取义",被定性为"假新闻",随后的媒体评论便纷纷调转  相似文献   

4.
王闰吉 《现代语文》2006,(1):122-122
前段时间,由央视首先曝光的"有毒粉丝"事件,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粉丝"一词在媒体的出现频率突然增高.媒体这种以人为本,关心百姓饮食健康的报道毫无疑问深受读者的喜爱.而最近一个另类"粉丝",也引起了众多喜欢标新立异的媒体记者的兴趣,以致这一所谓新词在国内权威媒体上的出现频率也越来越高,这颇有点令人惊讶和担忧.如: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对于学生来说,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是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获得的.所以在学生心目中,这些小"发现"要比勘探者发现沙漠里的"绿洲"还要可贵.作为教师,一定要珍视孩子的小"发现",这样他们才会为之鼓舞.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应着力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善于发现别人不曾看到的"新大陆",成为快乐的"发现者".  相似文献   

6.
据报道,前不久上海市虹口区幸福四平实验小学在进行小班化教育中,赋予了学生六项课堂权益,其中之一就是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插嘴",老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课堂权益,就是违"法".这种打破传统的做法,引起了众多媒体的争议和关注.  相似文献   

7.
正一、互动教学的特点1.主体性.主体是指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学习共同体",包括教师、学生和媒体(教材是媒体的一部分).三者在探究过程中得以行为展示,以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为焦点,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爱学"、"乐学",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青年群体盛行的网络亚文化之一的"丧文化",其通过符号、媒体、商品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在高职学生群体中传播和蔓延,它丧而不颓,是青年群体对社会的一种柔性反抗.从心理学成因来看,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方面,既是个体情绪宣泄的出口、寻求归属的一种防御机制,也是他们面对社会困境产生的集体焦虑和从众行为.为消弭"丧文化"对高职学生群体的负面影响,需要加强思想引领,引导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关注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发展意识;做好社会引导,强化主流文化诉求,规范社会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中国大众文化的嬗变与传媒的角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了中西方的全面交流,其裹挟而来的文化冲击进一步促使传统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转型.商业文化的蔓生和多元价值取向共同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社会影响力很强的"文化装置",媒体具有极强的"聚合力"和"辐射性",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推动力.当下传媒的文化表现与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众文化转型的未来走向.要确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成熟健康的文化形态,大众媒体应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重新定位,并努力寻找出一条展现自身使命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激活课堂,让学生个个乐于"show"自己。一、课堂有"明星",Talk更自信心理学家认为:凡是新异的、直观形象的、灵活多样的刺激物或手段,都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情绪。  相似文献   

12.
媒体通过对事件的"选择"和"凸显",形成一定框架,参与到社会事实的构建过程中.大众传煤对"90后"大学生的报道反映了媒体的框架构建,同时影响着人们对"90后"大学生社会形象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一 时下,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加之,一些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一再披露,不时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应有惩戒.其实,这是社会对惩戒看法的偏差.认为惩戒就是体罚,把教师依法对学生管理的手段等同于体罚.体罚,古人视其为天经地义,一把戒尺打出栋梁之材;而体罚已被禁止.但惩戒却不可随意摈弃.  相似文献   

14.
目前,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经济上的负重,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贫困在大学生心灵深处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了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没有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没有个性.教育家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见"事"不见"人",以"事"为本等教师强制管理的弊病.这种班级管理是让学生服从"事",顺应"活动",把自主和有活力的人,僵化为按"号令"行动的一种工具."听命"和"顺从"成为班级管理中的基本状况,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无法充分体现的,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很难显现的.  相似文献   

16.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形成"化学物质的不合理应用会引起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的观点,进而使学生树立"科学地应用化学物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论在高校两课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本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两课教师不仅应具有人本精神,以人本精神培养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人本精神",使学生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合唱是一门集中了音乐的和声、旋律、节奏等多声部变化的音乐艺术,是一门由众人集体演唱的舞台表演艺术.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性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活动.它有益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和合作,能融洽人际关系,使学生超越"我",融入"大我",领悟共处的真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社会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素质的呼唤是"自变量",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因变量",二者呈现着一种"函数关系",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的素质应被看作是历史产物.生产力进步引起的社会发展应被视为教育改革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个人媒体"是数字时代背景下必然生成的,本质上适应互动的协作学习平台。本文探讨了个人媒体与教育融合的意义,提出"个人媒体"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教师要围绕教材,紧扣学生的个性需求,引导学生创造出自己的"个人媒体",形成人机结合的"学习生态系统",做到"投入式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