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和汉语在表达否定的概念时所用的词汇手段,语法手段,甚至语言逻辑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在汉译时,只有正确地判断出英语否定句中的否定重点,才能译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2.
英语有肯定句与否定句之划分,否定句指含有否定副词not或其他否定词的句子。由于修辞表达的需要或短语、习语的固定搭配,有的否定句形式上含有否定词,但表达的意义是肯定的。英语中表达非否定意义的否定句很多,下面简要介绍几种。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探讨规章英语中的否定句翻译。笔者认为,凡带有状语的否定句,在意义上否定词否定状语;大多数否定句都有极强的否定语势,翻译时应将这种强语势表达出来。笔者还认为,双重否定句只能译成汉语的双重否定句,这是规章英语翻译不同于其它文体翻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否定句不一定全句都是否定的。与否定的范围密切相关的是否定的焦点。有些因素决定着否定的范围。语调是决定否定范围的重要因素。情态助动词,根据不同的意义,或在否定范围之内,或在否定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5.
一、The way of negation 1、否定句是表达否定意义的主要形式。否定句主要是对肯定句加“not”构成,当谓语动词为“BE”、“HAVE”或“Do”的一般现在时或过去时形式时,“not”  相似文献   

6.
准确理解与翻译英语中的否定句,是英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从常见的英语否定句入手,初步探讨用介词表示的含蓄否定及几种特殊的暗否定的翻译方法.作者认为,在英语实际运用中要根据其语境去正确理解,从而翻译出高质量的句子.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有许多表示否定的句式,其中一般否定、特指否定、部分否定、全部否定以及绝对否定这五种在使用中容易混淆.现略加对比分析,供大家参考.一、一般否定是最常用的英语否定句,其构成有两种情况:一是对连系动词be和动词have(有)的否定;另一种是对除此以外的其它动词的否定.这两种情况大家比较熟悉,在此就不作赘述.二、否定谓语动词以外的其它句子成分叫特指否定.如:  相似文献   

8.
否定的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子的否定结构是语言中的一个很重要而且应用很广泛的范畴 ,几乎一切肯定结构的句子都可以改为否定结构。从汉英两种语言对比的角度来看 ,学习和研究英语的否定结构对于中国人掌握英语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初学者往往以为否定句极为简单 ,只要在翻译时学会加not,no或者“不”就行了 ;却不知道英语的否定结构 ,比其他任何语法范畴要复杂得多。因此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习惯将其加以调整 ,切不可望文生义或死译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否定句的理解和翻译方面提高一步 ,丰富否定句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的部分否定是人们在英语学习中不容易掌握的一个难点,在英汉互译、英语语言的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例如,见到这样的句于“Both his sister are not in Shang-hai”、“All is not right”、“she doesn’t always go towork on time”.人们往往会译成“他的两个姐妹不在上海.”、“全都错了.”,“她总是不按时上班.”实际上,正确的翻译应是:“他的两个姐妹不都在上海.”、“并不全对.”、“她有时不按时上班.”这三个句子均为部分否定句,如果把这三个句子改为全部否定句,应为:“Neither of his sis-  相似文献   

10.
否定羡余与结构有关,也与语用有关。汉语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羡余否定格式,此外,还有一种动宾否定羡余句。在动宾否定羡余句中,动词意义上含有否定义素,当这个动词后边是谓词性宾语时,就有可能形成否定羡余结构。动宾否定羡余句的结构基础是,谓词性宾语潜在的陈述性。句中停顿激活谓词性宾语的陈述性功能,使之成为独立的分句,消解了多余否定成分的否定意义。句中强化否定意义,是动宾否定羡余句形成的语用需要。  相似文献   

11.
沈开木先生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以下简称“沈文”)一文中说: “当一个短语不是主谓短语的时候,一般地说,“不”字的否定范围在“不”字后面,常常是从“不”字后那个词开始,到动词的宾语为止。即是说管到逻辑宾语为止。 “在‘不’字的否定范围里,存在着一个否定中  相似文献   

12.
否定副词"莫"从上古发展到中古,在功能上发生了调整:魏晋南北朝时期否定副词"莫"用例明显增加,不仅可以用来表示一般否定,而且可以表示禁止否定.这一调整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莫"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否定副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无定代词"莫"具备了转化成为否定副词的内在因素:语义上,无定代词"莫"意为"没有谁"或"没有什么"; "莫"的句法位置有可能引起重新分析;副词的修饰限制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否定词"莫"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浅议英译汉中否定形式及其意义上的差异王世华英语中表达否定意义的形式很多,也很复杂,而且有时存在着否定形式与否定意义上的不一致,再加上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特别在习惯用法上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不可生搬硬套将英语肯定句都译成汉语肯定句,或者将英语否...  相似文献   

14.
1 .教师要树立起并使学生也树立起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思想观念。要认识到 ,了解目的语国的文化知识 ,不仅是学好目的语的必要条件 ,而且也是一种目的。要正确使用目的语 ,必须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并尽量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运用在交际中 ,使交际自然、得体。语言学家认为 ,语言本不存在好与坏 ,只有使用的得体与否。好的言语就是指“在正确的场合说正确的话。”(UerrySwest) ;就像在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衣服一样。所谓言语得体 ,就是一种文化规范。2 .文化教学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 ,为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服务 ;这是由…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在通过课堂观摩,发现大学英语教师使用了"选择下一位话轮持有者"策略、信息修饰策略、候答时间、追问策略以及肢体语言的方式来打破毗邻问答语对沉默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就如何更好打破沉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不可避免要触及敏感问题,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是如此,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委婉语就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外交家常以此缓和气氛,维护本国利益.委婉语通过违反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达到礼貌、有效的外交效果,本文将从违反语用学中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外交实例中的委婉语及其外交隐义,使读者更加了解外交委婉语.  相似文献   

17.
伦道夫·夸克等语法家把 Very.much,so和too这类副词称为“强化语”.虽然它们在句中都起加强语气,增强语义的作用,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都各有其特点.本文拟就它们各自的特点,分为“Very与Much”,“Very与Too”和“Very与So”三个部分,分别加以论述.一、Very与 Much1.Very用以修饰形容词或副词,不能修饰动词.修饰动词要用 much或 very much,如:The dentist is very busy at the moment.现在牙医很忙.(very修饰形容词)You’ve been very nice to me all along·Mr.Cowperwood,and I appreciate it.你们一贯待我很好,柯柏乌先生,我心中感激.(very修饰形容词)And between you and me and the post,sir,itwill be a very nice portrait,too.这是咱们私下里说的话,先生,那会是一张非常漂亮的肖像.(very修饰形容词)Because of the warm and sunny weather.or-anges grow very well here.因为这里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桔子长得很好.(very修饰副词)  相似文献   

18.
判断,是对思维的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判断,无论其多么简单或多么复杂,它总是肯定或否定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任何一个判断在一定条件下或者为真,或者为假.判断只有在语言形式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句子是判断存在的形式.心理学上一般将判断分为两类:一类为直接判断,另一类为间接判断.所谓直接判断,是以感知形式进行的,它不参与复杂的思维活动.所谓间接判断,是以抽象形式进行的一系列推理过程.在人的实际思维活动中,判断和推理是紧密相联的.幼儿判断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幼儿只用物体名称(“称名判断”)来回答一切问题.第二阶段:儿童掌握了以谓语说明物体的品质、作用和数量的技能,儿童寻找客体的类似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概括客体.不同种类的这种判断是同时产生的.第三阶段:儿童已不满足于物体的共同特征,而且能指出其差异.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际交往的密切,对语言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是在对语言进行转换翻译的时候难免会因为文化的差异出现很多无法对等的情况,本文从全部否定和半否定、部分否定、双重否定的比较以及正说反译,反说正译、否定转移现象讨论了英汉互译时的肯定和否定表达法.  相似文献   

20.
时间副词“向来”在肯定句中不能与“了”、“过”同现,可以修饰光杆动词或形容词,更倾向于修饰以“不”为否定词的否定句。这些特点均与“向来”的语义特征密切相关,即“向来”不仅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如此,而且要求动作或状态具有惯常化的倾向。由于这种语义特征,“向来”旬在篇章中还往往具有语意转折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