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朱丽 《考试周刊》2012,(55):28-29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民众外语水平的提高。广告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在语码转换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告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研究从实现“AIDA”原则、实现辨别功能、增强洋化效果和填补词汇空缺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力求有所创新。分析结果表明,在广告语篇中使用汉英语码转换是一种有效的广告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研究了英语广告语篇中的人际意义,英语广告语篇中的人称和语气的使用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在广告语篇中巧妙运用人称和语气系统可以操纵读者。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为理论依据,从语气系统和人称系统两个方面对广告语篇进行人际意义探究。指出广告语篇中语气系统和人称系统的复杂性,揭示广告语篇中广告主如何巧妙的运用语言的人际功能操纵读者,实现其劝说功能。  相似文献   

4.
广告语篇的语言需具备五种价值(信息、有趣、吸引力、记忆以及审美)和两种能力(售卖能力以及说服能力).英语广告语篇分析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词汇、句法、修辞层面上的文体分析,从功能语法的视角来研究广告语篇的实践还不够.本文从韩礼德功能语法的视角,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运用人际纯理功能的基本理论来指导英语广告语篇的分析,以此说明广告语篇其人际功能有自身特点,系统功能语法能够有效地引导英语广告语篇研究的实践,同时也以期揭示广告是通过那些语言手段与消费者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其广告目的.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是广告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仅使得广告语篇显示出了其应有的实用性,而且还增强了广告语篇的审美效果,娱乐效果以及引发各种有益的广告效应。本文以英语平面广告实例分析为基础,在认知语用理论指导下,分析广告语篇互文的认知语用功能,以揭示广告语篇互文的认知心理理据。  相似文献   

6.
语用预设在广告语篇中的独特功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语用预设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在广告语篇中的运用不仅能使广告本身极具说服力,而且使广告语言的功能特征得到张扬,如简洁性、劝说性和引诱性等。语用预设的共知性、主观性和隐蔽性,为其在广告语篇中发挥独特功能提供了可能性,从而成为成功广告语篇的首选语言策略。  相似文献   

7.
省略是语言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语篇中的一种重要的衔接手段。其在广告语篇中广泛使用,并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句法层面对广告语篇中的省略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广告语篇中省略出现的依据、特点及其功能,从而阐明:省略不但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也能够满足广告语篇修辞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功能翻译理论对于广告语篇翻译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通过对语篇的翻译功能和翻译原则的分析之后,探讨在广告语篇翻译中译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借鉴的翻译方法,而增加广告译文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达到尽可能传达原广告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9.
广告语篇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不同学派的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广告语篇做了详细的阐释,但这些理论都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有某种不足。根据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广告语篇的背后认知和意义构建做出初步的尝试,希望能运用该理论解释受众是如何对广告语进行理解和意义的构建的。  相似文献   

10.
功能翻译理论对于广告语篇翻译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通过对语篇的翻译功能和翻译原则的分析之后,探讨在广告语篇翻译中译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借鉴的翻译方法,而增加广告译文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达到尽可能传达原广告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公益广告所发挥的作用也不言而喻.本文以修辞叙事批评理论为指导,结合幻想主题修辞批评的方法,对央视“关爱老人”系列两则公益广告进行了修辞叙事批评.研究结果显示,公益广告何以感人至深,引发公益行动,原因在于其故事,即“叙事”具有叙事的理性,既具有叙事的可能性,又符合社会大众的主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外文化、思维、审美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其旅游景点的宣传广告在词语选用、句子和段落结构上也表现出显著的不同。汉语旅游宣传资料多用华丽的辞藻和夸张性的语言,句子多为陈述句,而且多突出政治位置及其重要性。而英语旅游宣传资料在词语选用上讲究简练质朴,句子常用祈使语气,强调从受众角度出发对重点信息的传输,往往将最重要的信息放置在段首。基于此表达差异,翻译我国旅游景点的外宣资料时,应以译语读者为导向,根据译语读者或游客的需求和认知心理,摘取主要信息,删除原文中对读者意义不大或使译语读者感到陌生且费神的信息,调整结构,重新编辑,尽量使译入语更地道、符合当地人的用语习惯,译其"神"而不是"形",以达到引起受众兴趣并付诸于行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广告叙事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广告主以盈利为目的,借助一种或多种媒介表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事件,传递产品、服务等企业信息的活动。通过使用时序、时长、时频三个概念来探讨电视广告叙事时间,电视广告中多用顺叙,保证其通俗易懂,避免理解错位;从时长上来看,最常见的是省略和概述,因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述更多的信息;为了强调产品,时频上常采用重复性叙述。  相似文献   

14.
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工具,对从句子角度阐释语言特点有很好的效果。它对分析京剧语篇的及物性,探讨京剧语篇的语言特点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分析发现,为了实现京剧的交际目的,京剧创作者往往采用更多的物质过程小句、关系过程小句和心理过程小句,这就说明了不同类型的语篇体裁决定了不同类型的过程小句的分布。这对推动京剧这一艺术的普及与发扬光大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广告事业快速发展,但广告语言却陷入了修辞困境:一方面广告语中运用的修辞手段层出不穷,不断翻新,广告语制造修辞幻象的能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广告语对受众的实际影响力和作用力却在不断下降。广告人的修辞努力不仅未能对广告语的效用进行增值,反而导致了其语用效力的下降,广告语正遭遇着严重的语言贬值。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广告创作者的修辞努力背离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和修辞的根本出发点,从而催生了种种造成不良语用效果的负面修辞现象,其中较典型的有比比皆是的抄袭模仿、夸饰性用语的过度使用、语言的过度变异、言与实的严重不符等。在这些负面修辞现象的背后,掩藏着功利至上和技巧至上这两大流行观念误区。中国的广告语的创作只有抛弃这些流行的观念误区和错误的修辞导向,才能摆脱当前的修辞困境,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插播广告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但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招致了不少用户的反感和抵触.插播广告据其来源可分为广告软件制造的插播广告、收费网站的插播广告、免费网站的插播广告,这三种情形对于用户利益之影响具有不同性质,应采取不同的规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广告运用修辞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使广告本身变得精彩,而是希望通过所设计的广告"招揽"顾客,促销商品。在广告营销中,语言文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宣传商品,介绍商品,同时在画面中起到装饰作用之外,广告词作为广告设计的最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其语言修辞所产生的效果还为广告的审美效应注入了独特的魅力。文章从不同类别的广告入手,分别解读趣味性广告中的修辞如何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及其精妙之处对广告产品的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公益广告亲和力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益广告由于剔除了商家的营利目的,具有“去商性”,自然它的亲和力在各类广告中居于首位。公益广告亲和力的生成,在于广告题材的选择要紧贴国家政策,聚集在“现时突出的社会热点”、“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上,广告语的打造尽可能贴近民众,尽可能扩大受众面,尽可能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人性化的形式,处理好深入浅出的辨证关系;公益广告诉求的“隐含受众”是有(或希望有)公德讲文明的公民而不是被广告洗脑后的温顺消费者;公益广告的创意核心在于受到符号学的启发,如何化抽象为具象、化观念为画面,找准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例对比分析英汉广告语篇小句层面物质过程结构表达方式,发现受英汉语言本体性质及价值、思维趋势的影响,两种语篇中物质小句具有相同的语义成分结构,但构成序列迥异;英语被动物质过程小句呈现出静、动两种态势,汉语被动物质小句只表动作行为,不表状态。  相似文献   

20.
Most studies of political advertising focus on presidential television spots. However, far more commercials are broadcast for other races. This study applies the functional theory of political campaign discourse to 584 television spots from presidential, gubernatorial, senatorial, house, and local races in the 2000 election. The most common functions were acclaims (67%) followed by attacks (32%) and defenses (1%). When non-presidential ads are examined, incumbents acclaimed more and attacked less than challengers. Party-sponsored ads employed more attacks than ads sponsored by the candidates. These messages emphasized policy more than character (62% against 38%). Democratic candidates discussed policy more than Republicans. Presidential and gubernatorial ads (executive offices) discussed policy more than ads for other off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