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次近卫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日本公然挑战《九国公约》对华政策的总原则,导致英日矛盾迅速激化。为此英国对远东政策做了较大调整,逐步放弃等待、观望的外交政策,走上援华制日的道路。英国调整远东政策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利用中国的力量牵制日本,阻止日军南下,确保远东自治领的安全;二是阻止日本与德、意联手,确保欧洲和英国本土的安全;三是为争取美国的支持与信任;四是鼓舞远东自治领的士气。英国的远东政策调整完全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虽在客观上利于中国抗战,但同时也在合作中英道路上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相似文献   

2.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  相似文献   

3.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开援助中国抗战,但允许通过民间方式援助中国;英国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但英国对日退让的底线是“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英国的这种对日政策虽然仍然是一种妥协,而且还没有完全摆脱绥靖政策的阴影,但已经有了实质上的改变:英国并没有出卖中国来与日本妥协,实现其维护在远东利益的计划。这也就说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并不存在英美等国勾结共同出卖中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相似文献   

4.
该文考察了三十年代德日侵华政策。认为在侵华问题上有两大矛盾,日本的独占野心与德国侵华构成尖锐矛盾,日本的军事进攻与德国的非军事进攻的侵略手段上构成矛盾。德日对华政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矛盾对中国战场产生了三大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二战前夕德国法西斯侵略气焰的嚣张给英国带来巨大威胁,英国不得不放弃绥靖政策并与法国结盟。但是具有同盟关系的英法两国却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分歧。1939年3月到1940年6月这一期间英国对法国的摇摆政策和英法两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是使二战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对法政策集中体现了英国外交追求国家根本利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倪昕 《培训与研究》2008,25(12):36-38
二战前夕德国法西斯侵略气焰的嚣张给英国带来巨大威胁,英国不得不放弃绥靖政策并与法国结盟。但是具有同盟关系的英法两国却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分歧。1939年3月到1940年6月这一期间英国对法国的摇摆政策和英法两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是使二战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对法政策集中体现了英国外交追求国家根本利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在中日甲午丰岛海战中,清政府雇用的英国运输轮"高升"号在向朝鲜运送清军途中,被日舰"浪速"号蓄意击沉,大英帝国震怒.然而经过外交斡旋,日本反使英国认定清政府对此事负有全责并向其提出索赔要求.以往论者多以英国法学界专家撰文支持日本或英国在远东执行"联日防俄"的政策为理由解释英国政府态度转变的原因,本文认为,英国维护自己在华利益、事件调查中新证据的发现以及普通法法系(英美法系)价值准则的应用同英国维护英日友好关系的政策一起,成为英国政府态度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日甲午战争受到欧洲列强远东政策的支配。英俄矛盾是当时远东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决定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对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英国和俄国在调停中日矛盾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体现着各自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9.
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以及随后对中国华北的侵略,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国基于自身的利益对中日间的冲突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其中美国采取了“不承认”政策,英国采取了“绥靖”政策,苏联采取了“不干涉”政策,这些政策执行的结果是助长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气焰,使中华民族面临着更深重的危机。 一、美国的“不承认主义” 1931年9月19日中国东北被日本事实上占领的消息传到华盛顿后,颇引起美国的注意,美国国国务卿史汀生等关心甚切。众所周知,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争夺中国东北铁路权益的矛盾曾一度表现尖锐,以致在1…  相似文献   

10.
1933年到1936年间,远东局势由于日本对中国的扩大侵略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远东地区的国际关系也随之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尤其是英国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双方之间的关系逐渐走向紧张.但是在英国国力已经衰落的背景下,在德国也向英国发起挑战的威胁下,如何处理好英日之间的关系以及英中关系,如何处理好更加尖锐的日中关系,并最终达到维护英国在远东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目的,英国外交部和财政部在决策制定上产生了诸多矛盾和严重分歧,而这种矛盾和分歧深刻影响了英国政府的对外政策,造成了这一时期的英国远东政策带有突出的犹豫不决和摇摆不定的特点,它们直接导致了李滋罗斯代表团在远东活动的失败,并更加刺激了日本政府的疯狂侵略,还使远东地区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在美、日、欧三边关系中,一直是美日、美欧较强,而日欧的联系较弱。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池田政府采取了对欧接近政策。这既是局部调整对美政策的需要,也有利于改善日本的国际政治地位和经济环境。池田政府和英国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英国放弃对日援用关贸总协定第35条;同时,日本还加入了发源于欧洲的经合组织,资本主义世界日美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8月30日,由日本文部科技省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NIER)和国际协力机构(JICA)共同主办的"思考全球化时代初中等教育——全球化人才培养对日本的启示"国际研讨会在东京举行。其背景是上述两个机构自2011年12月开始对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的教育全球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研讨会上,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的胜野赖彦说明了日本教育课程现状,国际协力机  相似文献   

13.
1928年日本出兵阻挠北伐以致酿成济南惨案,之后又发表要坚决介入“满洲”的声明,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疑虑。但是,通过对英国外交档案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英国此时采取的政策却保守而圆滑,这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对济案中的日本抱同情态度,对日本在“满洲”的侵略性举动既谴责又袒护,对日本提出的在华“合作”提议反应积极。英国认为这些政策是它在中日之间保持“中立”的必需。在一定程度上,英国的政策影响、限制了日本在中国的进一步侵略行动,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适应了日本的外交需求,使得日本没有受到真正的制约,进而继续挑战华会体系。  相似文献   

14.
1940年7月17日,英国同日本签订了关于封闭滇缅公路的协定,这是中日战争爆发以来英国对日本所采取的一系列绥靖行动中的最后一次,但却更使日本蔑视英国,加快了南进的步伐。英国封闭滇缅公路的行动,有害于中国的抗战,但丝毫无补于自己在远东的失败,就连苟安一时的作用也未能起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阿部内阁曾发表“不介入”声明,采取观望风向的态度。1939年12月28日,日本外、陆、海三相签署了《对外政策的方针纲要》,正式规定了日本在  相似文献   

15.
欧洲列强对甲午战争的态度和同时期诸列强在其它地区的矛盾与角逐有机地联系着。当时英俄的矛盾决定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列强在不同时期的政策并非一成不变。如不能说英国一贯支持日本侵略朝、中;也不能概括为沙俄一直反对或抵制日本侵华。欧美列强的纵容或支持,是日本胆敢发动甲午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把“三国干涉还辽”说成“丑剧”值得商榷。把“以夷制夷”作为对外关系的基本方针也是谬误的。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最后30年到20世纪初是国际关系剧烈变化并最终向两极格局整合的时期.东亚格局也发生变化,此时在中国角逐最为激烈的是英国和俄国,这段时期英俄在华矛盾实质上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开放的殖民主义政策与封闭的殖民主义政策之间的矛盾.以1898年的旅顺口危机为界,之前英基本上支持俄在华活动,之后采取种种措施予以限制,到满洲危机时双方矛盾达到高潮.英俄矛盾变化及英日同盟的建立对东亚国际格局最直接的影响是日本政治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英国从十六世纪开始进行殖民活动,到十八世纪成为势力遍及各大洲的殖民大帝国,傲视群雄,高居榜首。可是,随着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兴起与不断发展,其利益受到多方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虽为战胜国,但已经元气大伤,经济、金融、外贸等方面都困难重重。它和自治领地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更是雪上加霜。这一切使其实力和势力受到了实质性的削弱,并逐渐开始了由一流强国沦为二流国家的历程。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英国开始围绕自身利益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而这些调整也就表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的与殖民地关系;与自治领关系;对外金融政策;帝国内经济关系;对欧洲大陆主要矛盾的认识;对德绥靖政策;与苏俄(1922年改为苏联)关系等七个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战争阴云密布。美国与日本虽迟至四一年底才真正诉诸武力,但彼此明争暗斗已久。本文试图根据有关资料,分析说明美国自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一年期间在中国与日本矛盾的发展和对日政策的变化,并揭示出影响此变化的诸原因。二十年代未三十年代初美日在中国,特别是在东北地区的矛盾已十分尖锐。日本报刊把美国资本说成是日本人在“满洲”“受苦”的祸首。认为“美国的政策在张学良上台后逐步地实现,美国投资的过程采取愈来愈公开的形式”——“结果将是日本在中国的经济影响归于消灭,这就迫使日本采取相应的措施”。①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悍然进攻中国东北,企图用武力来根本改变远东的力量对比,实现其独霸东北以至中国的狂妄野心。日本的行动,无疑打乱了美国依靠经济手段与日本竞争的计划,向美国  相似文献   

19.
唐才常痛恨日本侵华行径,赞赏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就.他理性地思考了中国外交的可行政策,清醒地分析了列强之间在侵华问题上的矛盾冲突,提出联日外交主张,阐释联日外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强调联日只是缓解瓜分危机的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20.
英国对于日苏复交谈判基本上采取了不介入的政策,这是由于英国既不想成为日本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反对的目标,也不想得罪苏联而危及本国的安全,当然偏重于后者。在回答日本对美英等国的两次询问——第一次关于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南部的归属问题,第二次关于《雅尔塔协定》《旧金山对日和约》中使用的Kurile islands(千岛群岛)是否并不包括国后、择捉两岛——时,均作出了不同于美国、不利于日本的回答,其目的就是维持远东领土的现状,不纵容日本挑战英美的战时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