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堂教学,如果自始自终,非常顺利,一点“问题”都没有,那我们常认为不是一节真实的课,更谈不上是接近完美的课堂教学。在许多情况下,课堂因有“问题”而精彩。有效地利用课堂“问题”资源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课堂中师生的生存状况。资源的利用有多个着力点,其中,课堂中的“问题”资源更是不可忽视的隐性课堂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2.
许多“精品”课,向我们展示了设计者精心的设计和执教者精彩的“表演”艺术,一切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展开,这样的课是好课吗?这样的课能迸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吗?我们平时的家常课,大家也都非常强调备课,课上大多把预案当作一成不变的方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场情形。其实,我也并不是说我们非得盼望课上发生点什么意外。至少,教师的眼中应有“人”,应有学生。教师应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而不是自己独霸的场地。应还课堂一点生气,给课堂一点灵气。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生成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一、从教材内容中生成…  相似文献   

3.
让初中数学课堂回归自然。还数学教学以本色,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体验性生态课堂是以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因素的动态情境为教学背景,以学生亲身体验作为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呈现学生在生态情境中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这种生态课堂,应该是一种真实、自然、本色的学习课世.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干学万学学做真人.”课改多年,“生态”两字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课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生态课堂中的那些“真”.  相似文献   

4.
当前,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有一种趋势,那就是仿佛只有活跃的课堂才有成效,气氛沉闷的课一般不容易受到好评。而实际上,真实的课堂却是冷场的多,热场的少。特别是信息技术这样一门操作性和训练度都极强的课,不容易有很多的“热”料。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信息技术课的“冷场”和“热场”呢?  相似文献   

5.
新教育思想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提出:“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实现这种体验和感受,需要我们构建理想课堂,只有在理想课堂中才能生成出这种幸福感、成就感,让教育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关于理想课堂,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要求:①有意义,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②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二是效率的高低.③有生成性,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④常态性,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⑤有待完善的课,课堂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执教的精彩的“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参见本刊2005年第8期)就给我们带来了全新视角的教育思考与前所未有的心灵体验。“听黄爱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黄爱华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这是所有听过黄爱华老师作课的人发自内心的“同声合唱”。两套0~9的数字卡片,一个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这是一节数学公开课吗?这是一节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教育界对公开课指责“围剿”之时,黄老师用真实的课堂为公开课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数的大小比较”一课…  相似文献   

7.
有些“变味”的课堂:我喜欢听课,尤其喜欢听真实的随堂课,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就是要靠一线老师一节一节真实的课堂来达成。可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往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无视《课标》。2,生硬地“套”《课标》。3,“歪曲”《课标》。课堂与课标成了两张皮。在与上课老师的课后交流中我发现:上课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还是“知道”的,有的老师说起《课标》来还头头是道,甚是内行。我把这些现象称为“眼高手低”,把这样的《课标》称为“纸面课标”。也就是说:老师还没能真正领会《课标》的精髓,对《课标》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纸面”,所以一到课堂就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思想,目前广大老师把向一堂课要质量做为研究的课题,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笔者则就此范围内不易引起注意的“候课”与“踏点”小议一下。所谓“候课”顾明思义,指任课老师提前三、五分钟来到教室等候上课。而把上课铃响了,老师才夹着教案匆匆踏进课堂的现象俗称之为“踏点”。候课与踏点是教员拉开一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常见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课堂提问的话语、形式、内容、质量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这次,我们到一所学校听了两节推门课,这是两节真实的常规课,我们对这两节课的课堂提问进行了观察、记录并进行了如下分析:一、教师课堂提问的作用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代之以教师边讲边问,应当说是一种进步,但提问的数量和质量受课型、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学生学情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下面是两节不同学科的教师课堂提问的观察统计:学科课型教师提问学生提问其它教学活动次数百分比次数…  相似文献   

10.
“观课”是目前基层学校较为常见的一种教研模式,由陈大伟教授提出。“观课”又称“课堂观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听课”。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在悄然变化,与课改初期相比,多了些自然、真实和朴素,少了些喧闹、花哨和浮躁,这样的课堂,更接近常态课,更具原生态味道,更利于学生成长。但“自然”是否意味着“倒退”、“真实”是否意味着“随意”、“朴素”是否意味着“平淡”?如何才能追求原生态课堂的神韵,让原生态课堂更精彩?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走进粤东西北之河源站教育帮扶活动”已经圆满结束,初中语文教育帮扶的四节写作指导现场课却还是历历在目。这四节课的教学设计都运用了“学教评一体化”策略,有着共同的特点:目标设计有度;方法设计有用;教学过程有效;以真实的课堂让学生写有所成,写有所获。  相似文献   

13.
一、准确定位,走出误区 1.把握演课的内涵 何谓演课?从字面上看,演课就是模拟上课,有别于说课;“演”又与“实”区别开来,它没有学生现场的直接参与和互动,也不同于上课。可见,演课是介于说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课堂呈现形式,是一种全新的教研形式,又称“模拟上课”或“无学生上课”。也就是说,教师模拟上课情景,把课堂教学过程在没...  相似文献   

1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面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教有余而育不足”的问题,教师创设一堂有效的育人课显得至关重要。其中,深度备课是创建有效育人课堂的“地基”,为了指向一节课的育人核心,教师备课前要自问“三个点”,即你打算讲“点”什么?讲契合点。你打算留“点”什么?留精彩点。你打算用“点”什么?用策略点。教师教学前的自问,其实质是一种深度备课行径。抓住自问“三个点”进行备课,也正是把握了育人课堂教学的实质和主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落实有效育人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课堂原本是学生与老师的世界,而我们的课堂却成了老师与“老师”的天下。在“模拟课堂”的教研活动中,我们30名老师作为学生,真真实实地体验了一次当学生的感受,过了一把做学生的瘾。这是一节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课堂上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真实的。现象一:好奇心带来教学秩序的混乱上课后,老师刚刚把学具袋交到每个小组长的手里,我正要打开看里面有什么,就听老师说“:大家发现什么了吗?”我抬头一看,早已经有很多小组把学具袋打开了。这时我才想起并没有听到老师让我们打开学具袋的命令。大家停下了,你看我,我看你。一…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基于小学数学‘真实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旨在围绕“真实课堂”这一研究主题进行实践探索,研究重点聚焦学生在课堂上的“真问题、真思考、真合作、真表达”,通过深入学习、积极实践和反思提升,引领教师用心打造返璞归真、朴实厚重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真实学习”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发生”,努力实现“以真课育真人”的教育价值和追求。本文拟从“实践”的角度分享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做的“探索”,期望得到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背景知识】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已经很少看到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也少有繁重的课程及沉重的作业,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热烈的对话,那么是不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已经完全从“听话教学”的模式中走了出来呢?是不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对话”都是有效的呢?带着这些疑问翻阅了自己的一些课例,让我们一起走进我的数学课堂,来感受教与学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谢燕君 《辅导员》2009,(13):103-103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人心,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潭死水”的课堂已经完全被否定,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变得“活”起来。然而在此大潮影响下,我们的许多课似乎变了味,变成了“作秀”。但身为一线的老师其实很清楚,太“花哨”的课根本不可能每天上一节甚至几节。于是教育界又起呼声:返璞归真,提倡“常态课”。  相似文献   

19.
张菊荣 《江苏教育》2022,(22):35-40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应该是有主题的。当前,课堂观察中大致存在三个问题,即不知要有主题、不会选择主题、不能基于主题去观察。主题化课堂观察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主题化课堂观察的核心词是“主题”,是通过课堂现象来研究“主题”。主题化课堂观察不是就课论课,而是就课论理,从主题出发,经由课堂,回到主题。而随着我们对研究主题的理解不断深化,我们的课堂就会呈现出一种可经推敲的学术意味,也会创造出“教室里的课程与教学论”。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文教学定位的转变,师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越来越注意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活动也相应地多起来。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认为那只是一种形式,仍然信奉“沉默是金”,课堂上发言的仍只是那几位,正所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教师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尴尬的场面,于是公开课、比赛课过后,课堂又恢复了“老师天下”的面貌。其实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教师并没有真正去关注学生的真实思想,没有真正去优化两方面课堂,因此,我认为应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殿堂。而要做到这点可以从两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