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杭州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蓝图,将生活品质界定为人们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五大品质”,从而赋予了杭州教育新的历史责任——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提高现代人文化生活品质的基础性工程。现代社会,人的素质直接影响生活幸福程度,教育成为人们提升生活品质和发展成功的基本途径,学习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杭州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蓝图,将生活品质界定为人们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  相似文献   

3.
杭州市委市政府从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出发,提出了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新一轮城市发展目标,把城市生活品质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定位。中学生,作为杭州城市人口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学习生活、文化生活同样关系到杭城生活品质的建设。基于这一思考,我们对杭城中学生的文化生活品质进行调研,了解杭城当代中学生的生活情趣、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从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特点。据此提出提升杭城中学生文化生活品质的教育对策和指导建议,为实现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目标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建立在对黑格尔等前人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市民社会的实质。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者是既分离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人类社会超越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时候,也是阶级和剥削消亡的时候。同时,市民社会的相关理论也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和文学范畴使用“市民”这个概念的时候,更多的场合是指一种生存状态,一种文化形态。研究“市民”,尤其是中国“市民”,应该从历史的演变去作一种动态的辨析。从整体上来说,近现代意义上的市民文化是近现代大工业、近现代城市化的产物,是人类步入近现代以来。在科学和民主的广阔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是顺应时代发展方向的。但市民文化也是一面双刃剑,既有正面,亦有负面,既有积极面,亦有消极面。市民文学是市民文化价值观的文学文本载体,市民文学必须是反映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文学,必须是以广大市民为接受主体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马克思在对市民社会的法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分析中逐步形成并发展了其市民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7.
孟威  刘元贺 《成人教育》2015,(12):53-56
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城市电大发展的新机遇.把握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市民学习需求情况,是城市电大进行适应性改革的重要前提.克拉玛依市的调查资料显示: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学习理念在市民中得到广泛普及,不过,市民的学习具有典型的工具理性色彩,职业发展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基于此,城市电大的教学改革的方向应是加强非学历教育,这也是其应对学历教育市场萎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试析武汉市民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和文化范畴使用“市民”的概念,常常是指一种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市民”的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市民”的历史的、动态的发展及其内涵与外延的复杂性,决定了“市民文化”的复杂性。武汉市民文化品格的生成及生存,既有中国市民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大环境的影响,又有武汉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在大、小环境下生存的武汉市民具有开放多元、重义守信、精明强干、勇武泼辣、世俗功利、涣散守中等主要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概念,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哲学)等三重维度进行过论证。但是,从《哲学的贫困》开始,马克思以更为科学的用语,逐渐替代了“市民社会”概念。这种“市民社会”概念在哲学中的被替代,凸现了“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意义。市民社会是在近代从政治杜会中分离出来,是从事物质活动的商品的经济社会。我国从未出现从政治社会中分离出来的市民社会。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以培育、发展和形成我国的市民社会为社会组织载体。当然,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冲突,规定着在培育我国的市民社会中,要注意克服其缺陷,用社会主义政治社会的人民性调节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使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实现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其在本质上是一个“市民社会化”了的政治国家,是国家社会化与社会国家化的逻辑互动;在某种程度上,无论是在发生学的意义上还是在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的理论视域中,市民社会都无疑构成了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逻辑起点;甚至可以说,没有市民社会的世界性、历史性以及人性化发展,就不会生发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机渗透“三生教育”的生命关怀、生存关怀与生活关怀理念有重要的意义且具备可行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三生”关怀的实现需要做到:1.树立现代健康观,关注学生身心和谐与全面健康;2.树立人本理念,强化生命意识,提升生命质量;3.加深文化蕴涵,为“生命意义”的培育开辟沃土;4.构建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相似文献   

12.
合唱作为大众喜闻乐见、易见成效、宜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发展音乐素质、和谐净化人心灵特点的一种艺术教育形式,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南宁职院合唱文化实践为例,通过构建"合唱一体化"课程、开展音乐特色文化活动、打造合唱文化品牌等方式,探索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实施“三生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生命理念、生存能力与生活观念的基础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生命教育实施是大学生基础素质培养的前提,生存教育实施是大学生基础素质培养的关键,生活教育实施是大学生基础素质培养的保障。应形成由生命教育实施、生存教育实施和生活教育实施“三位一体”的“三生教育”实施模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大学生基础素质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国际金融》课程建设的实践,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总结了七点经验,并围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五个一”标准,从五个方面对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生命延续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生命课堂"内涵、特征出发,提出大学体育武术"生命课堂"理念、大学武术实施"生命课堂"必要性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大学武术课堂教学,探讨了实现大学武术"生命课堂"实践主要包括:设计多维培养目标实现生命的完整性;大学武术课堂教学情景生活化;体验武术课堂生命交往过程;设计促进生命发展的武术教学评价。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普及武术运动、提高武术教育质量与师生生命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出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阐述锋冈结构”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并提出应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材等五个方面着手精品课程的建设。在结论中从科研建设、与实践相结合及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建设等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三生教育”之“意义”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生教育”将教育的价值转向人的生命完善与生存、生活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逐渐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在理论创新上,它深化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丰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提升了素质教育理论的理念以及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在实践上,它在建立教育科学发展观、统合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联系书本知识与学生生命实际以及沟通学生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高师"政治课教学论"(简称"教学论")课程在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学论"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征。高师"教学论"教学中,通过构建技能训练框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分项累加记载成绩三个环节,可以形成师生间职业技能训练的互动机制,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需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育,发挥课程对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种课程认识的心智品质和课程建设机制的“课程想象力”,强调以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教学共同体,共同推动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及课程的人才培养价值功能,其建构和完善是高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文章从新刻籍制度视角出发探讨我国人口城镇化现实路径问题,认为降低农民工的"市民待遇"门槛、破除农民工流动性就业的难题、促进城市人口与外来人口相互认同、建设包容型性城市文化并形成合力,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将有效化解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