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17):125-12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于"主体"地位,翻译是"译者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全面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举例阐述了葛浩文对小说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过程,以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
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适应与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本研究的切入点,从原语翻译环境与译者之间的双向选择与适应,分析当下理想译者模式及建构要素,探究译者葛浩文如何使用翻译策略来适应译语翻译环境,选择合适的译文,从而得出最佳翻译策略。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想译者模式是以葛浩文为蓝本的外国汉学家模式;葛浩文在灵活使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基础上有意识地偏向"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结合适时的删译,这是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最佳翻译模式。至于译者的构建要素,也应当像葛浩文那样具有中国经历、中文底蕴和中国情谊。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主张以译者为中心来对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在这个新的视角下,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过程中对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做出了一系列适应与选择,其中包括原著、原著作者、原著背景以及译作读者和出版商等要素.而葛浩文个人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寻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双语能力等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诠释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的一个崭新的视角,是生态翻译学建立的根基。《祝福》的翻译是一个适应选择的过程,既包括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也包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语言、文化等维度上对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系统观出发,生态翻译学通过译者责任、适应选择以及译有所为三大理论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及其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予以阐释.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充分体现翻译生态环境下译者源于责任作出适应选择,最终达成"译有所为"这一过程.从中国本土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视野研究中华杰出译者的中华典籍外译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广告语的翻译,广告语是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与这种生态环境是相互适应和选择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广告翻译中,译者在适应广告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注重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与适应,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基础上得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7.
翻译适应选择论观照下的辜鸿铭《论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适应/选择”为理论支撑,构筑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理念,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分析辜鸿铭在《论语》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进而指出在古代经典的翻译中译者应该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生死疲劳》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的优秀作品之一,具有浓厚的中国乡村特色。作为其作品翻译家之一,葛浩文也为其获奖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生死疲劳》译者葛浩文在翻译的第一阶段中如何进行自身适应而选择翻译此作品,第二阶段中如何进行多维度转换的选择来完成译本,如何发挥译者的中心地位,较好实现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赵瑞芳 《海外英语》2016,(15):145-146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行为",主要研究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两者之间的互联互通关系,即翻译主体之一的译者和外部环境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如何影响翻译活动及翻译行为。儿童文学翻译应该与儿童文学本身的特质相一致,要既符合儿童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又要对生态环境进行选择。该文就儿童文学作品Stuart Little汉译本的翻译实例出发,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翻译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如何实现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基础,提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观点.郭沫若所译《西风歌》,揭示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焦飏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57-158,160
“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译文的结果。文章从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对严复《天演论》的翻译做出解释,指出严译《天演论》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是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黄瑜  王晓燕 《考试周刊》2014,(23):81-82
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李照国《黄帝内经》译本进行了评析。从译者所处的翻译环境、译者对自身的适应,以及对出版商与发起人的适应,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分析了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做的适应性选择,说明了李译本成功的原因在于译者对其所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及译者在翻译时所做的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视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文是译者对其生态翻译环境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结果.以此理论为基础,探讨旅游外宣英译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指出在旅游外宣英译中译者应在参照译文可接受性的基础进行多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具体主要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才可能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4.
廉蕊霞  蔺志渊 《海外英语》2022,(11):26-27+38
“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是生态翻译学者在翻译过程中持有的基本原则,认为翻译是译者选择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行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整体主义”生态科学角度出发,运用三维转换方法,完成对最终译文的选择和目的语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运用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理论,探讨在太极拳英译中,译者如何通过策略选择和方法运用,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理想翻译作品,旨在使太极文化能够在世界各国的生态文化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该理论强调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译者翻译旅游资料要做到“内外有别”,恰当采取变译策略,达到文化传真,对中国旅游资料英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对译文目的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对汉语公示语及其翻译进行分析论证,指出公示语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适应,是译者为符合目的语环境对公示语翻译策略进行选择的适应;选择,则是译者为适应公示语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策略进行的选择。公示语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应视翻译目的与目的语读者做出不同程度的顺应,译文的选择也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实现双方交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概念引入翻译研究,凸显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和译者的主体性.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当译之文本以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从而达到“选择性适应”;在翻译策略上,要进行“适应性选择”,以实现与目的语多维度的适应.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将胡愈之的翻译活动放置于当时特殊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以期管窥胡愈之的翻译取材和翻译策略是如何进行有效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  相似文献   

18.
中药材品名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陇药是甘肃道地药材的总称,做好陇药的英译对陇药走向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生态翻译学视域而言,翻译即译者为了适应生态环境开展的一项自由选择活动,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是译者为了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而开展的选择活动,具体而言,译者为了能够有效适应陇药术语翻译生态环境,需要正确使用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并严格遵循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主要关注原文或译文,而对在"原文-译者-译文"这个三元关系构成的生态环境中译者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少有涉猎.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视角探讨译者在少数民族典籍英译中的作用,以傣族家喻户晓的长篇叙事诗《朗鲸布》为个案,主要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所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及适应后根据翻译目的选择换例、补建、依...  相似文献   

20.
生态翻译学是2001年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他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笔者通过对辜鸿铭英译《论语》生态环境的解析和分析其英译《论语》,指出辜鸿铭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做到多维度的选择与适应,进而提出译者在翻译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书籍时,首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尽可能地从文化、社会、交际、原文世界和译者所面对的世界等等方面多维度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