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侗族歌舞、曲艺及建筑艺术 侗族歌舞艺术及其整体感/陈永柳/广西民族研究—1989(4)—115 侗族歌谣探源/卜蓬//苗侗文坛(黔东南)—1991(3)—70 侗歌的种类/石开忠//民族文化—1981(3)—15 侗族舞蹈活动简介/吴少光//黔东南民族民间艺术交流—1985(1)—16 侗俗与歌舞/隆振彪//邵阳师专学报(湘)—1991(1)—78—80 试论北侗民歌的翻译整理及其形式特色/山雨//民族民间文学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272~281 侗族的民族舞蹈/高维廉 罗丽丽//贵州民族研究—1982(1)—87 侗族芦笙舞蹈概述/杨保愿//民族艺术—1990(1)—134~140 怀化地区侗族芦笙舞/王定兴//怀化师专学报(湘)—1992(4)—19~22  相似文献   

2.
(一)哲学、宗教 古代侗族哲学思想初探/何龙青//贵州民族研究,一1986,(1)—86 侗族起源的哲学思想初探/吴谋高//黔东南社会科学(凯里),—1986,(4)—75 侗族意识论/袁仁琮//贵州民族研究,—1990,(3)—23 侗族先民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观念/杨学文//怀化师专学报,—1991,(6)—11 侗族创世神话与史诗的哲学思想论析/萧川//怀化师专学报,—1991,(4)—9  相似文献   

3.
作为少数民族的文化遗存,苗族舞蹈具有极高的艺术美感和民族特征,尤其是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舞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但是现今该地区的苗族舞蹈在生存和发展的间隙中,面临很多的现实问题,存在传承后继乏人,现代创编缺乏对苗族舞蹈的民族特性及民族舞蹈内涵的挖掘,记录保存手段落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制约因素.显然,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苗族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本文在分析贵州黔东南苗族舞蹈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贵州黔东南苗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贵州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有着丰富的民族法文化研究资源.徐晓光教授多年来扎根于西南民族地区从事民族习惯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原生的法——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的法人类学调查》是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民族法学界的又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5.
《河西学院学报》2017,(6):60-66
"姊妹节"("Neux Geed Liangl")是贵州台江苗族传统的民间婚恋风俗,是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主要形式。从清代汉语典籍中的黔东南黑苗"跳月"习俗到当今台江苗族的"姊妹节",其内容与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当下,由于地方政府的参与推动,台江苗族这一传承已久的民间习俗,已演变成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地方节日,必然会引发这一活动的新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6.
唐文华教授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10,(3):F0002-F0002
唐文华,男(1956.3-),苗族,贵州凯里人,教授。1974年参加工作,1978年秋季考人贵州师范大学化学系,1982年7月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988年5月起,先后担任过化学系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化学系主任等职,现为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凯里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凯里学院学报编委。  相似文献   

7.
唐文华教授     
《凯里学院学报》2010,28(3):F0002-F0002
唐文华,男(1956.3-),苗族,贵州凯里人,教授。1974年参加工作,1978年秋季考人贵州师范大学化学系,1982年7月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988年5月起,先后担任过化学系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化学系主任等职,现为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凯里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凯里学院学报编委。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苗族民歌探析——以“飞歌”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黔东南苗族民歌以其聚居区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功能来看大致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飞歌”是黔东南苗族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是苗族民歌中的一块奇异的宝石,是苗族民歌歌唱艺术中的瑰宝。“飞歌”在苗族民歌中具有独特的演唱形式与结构特点,其音调高昂、节奏自由、旋律起伏性大、音域宽广。  相似文献   

9.
6、宗教王肚先(伺)莎岁的崇拜:侗族佰仰风俗田东南民族师专学报:社科版1988.二二辰明侗族地区们奉圣羹的习用贵州文史丛刊1988.2吴文志(佝)试论们族《甫桌邀书》的学术价值贵州民族研究1988.3吴治德(们)也谈们族的祖母神——丫”同上吴能夫(侗)们族萨鬃拜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89.1贵州榕江县民族文化艺术研止宣侗挂萨文化研究简介黔东用社会秆学1989.4石宗庆等们族的“萨岁”与苗族的“但堆”同上共丈志(恫)萨岁为女赐神考略贵州民族研究1990.2_。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巧文化建设同务:。。。__。云音治z1sP巴允2>zx三云土—…  相似文献   

10.
贵州苗族地区学校引入苗族芦笙乐舞课程的价值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苗族芦笙乐舞传承现状为研究背景,采用田野调查、定量、定性等研究方法,从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教育的角度对贵州苗族地区学校引入苗族芦笙乐舞课程的价值进行了研究与思考,目的是为贵州苗族芦笙乐舞传承和贵州苗族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在贵州苗区校园中,芦笙乐舞文化具有文化传承、健身、娱乐、促进本民族凝聚力和各支系团结等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老苗文旧称"胡托苗文",已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流传了近一个世纪,但文献记载甚少.文章结合田野调查,从文化学角度讨论了老苗文诞生与苗民族心理缺憾的关系;从历史学角度介绍了老苗文注音系统以及与其诞生地有关的史料;从民族学角度分析了高层文化与低层文化断裂以及民族习俗变迁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牛打架是贵州尤其是黔东南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活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牛打架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审美情趣,奠基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与西方式斗牛有根本区别.重新为“牛打架”正名,从生命审美角度探究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情趣,对于保护和传承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刘宗碧教授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10,(1):F0002-F0002
刘宗碧,男,侗族,1965年生,贵州天柱人。1988年6月毕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现任凯里学院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价值学与经济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相似文献   

14.
刘宗碧教授     
《凯里学院学报》2010,28(1):F0002-F0002
刘宗碧,男,侗族,1965年生,贵州天柱人。1988年6月毕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现任凯里学院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价值学与经济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相似文献   

15.
苗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苗族人民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现、发展起来的形成具有特征的数学文化,至今在他们生活中有些仍然被使用。从2007年凯里学院理学院课题组申报贵州省教科所课题"黔东南地区苗族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苗族服饰中数学因素的挖掘与应用"得到立项起,就开始苗族文化中的数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苗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苗族人民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现、发展起来的形成具有特征的数学文化,至今在他们生活中有些仍然被使用。从2007年凯里学院理学院课题组申报贵州省教科所课题黔东南地区苗族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苗族服饰中数学因素的挖掘与应用得到立项起,就开始苗族文化中的数学研  相似文献   

17.
"稻田养鱼"作为苗族农耕文化发展史中的一种特有生计方式,是苗族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多种证据的历史考证,苗族的这一农耕文化现象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这里从文化遗产传承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的开发利用传统、"稻田养鱼"的生计范式与节日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中的文化构成等视角就贵州南部地区苗族稻田养鱼习俗与传统稻作文化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史料线索和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18.
试论黔东南苗族鼓舞文化的体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有着丰厚的苗族鼓舞文化,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笔者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视角对黔东南具有代表性的木鼓舞、铜鼓舞和踩鼓舞的体育功能进行研究;对苗族鼓舞的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大众广适、社交等功能做了详细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中国梦是中华56个民族的共同梦想,贵州苗族村寨法治建设的进度,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梦实现的时间表.然而法治建设所需的土壤和条件十分复杂,其中良好的规则意识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为了全面推进贵州苗族村寨法治建设,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苗族习惯法入手,探讨影响贵州苗族村寨规则意识孕育与成长的主要因素,梳理当下培育规则意识所面临的优势和困境,尝试性地提出在贵州苗族村寨实现规则意识变迁的基本路径和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黔东南是中国贵州少数民族的一块热土,这里居住着苗、侗等民族,人口近400万。黔东南山多地少,社区由若干个山乡自然组成,拥有城镇不多,也不发达,这里人们的生活习俗原始古朴,民风民情优良纯正,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其中如苗族银饰、龙舟、铜鼓、芦笙、蜡染、刺绣、鼓楼建筑、侗族大歌等等,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很有美学价值,一再赢得了国际声誉,根植于这块神奇土地上的黔东南文学,本来可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一展雄风,光照人世,造就伟大的作家。然而,这里的文学事业发展滞后,甚至民族文学创作还呈现了弱化趋势。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反思,找出滞后和弱化的根本原因,谋求新的发展。 文学的发展繁荣,要具备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落后的黔东南也许还不具备文学发展繁荣的必要条件,因此文学事业的发展滞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文学的发展并不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正比,何况发展的条件还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去创造呢?认真去分析研究黔东南区域民族文学创作的情形,就会发现,问题出在作者身上:他们对民族生活的认识还不够。他们的思想和艺术修养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