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攻击行为是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关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和研究热点,而心理理论和移情是研究者经常探讨的两个影响因素.大多数研究者集中在心理理论与攻击行为、移情与攻击行为等单一因素的考察上,缺少把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研究攻击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作者建议今后的研究应注意关于攻击行为的类型、研究对象、研究设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幼儿攻击行为容易诱发一系列的问题行为.文章将绘画治疗应用于矫正幼儿攻击行为,探讨了绘画治疗对幼儿攻击行为干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绘画治疗干预幼儿攻击行为的具体应用.绘画治疗幼儿攻击行为包括:创设安全自由的外部环境;分析幼儿绘画作品;培养幼儿控制、调整情绪的能力;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绘画治疗的移情训练.  相似文献   

3.
正确应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成人常见的压制、漠视和鼓励等错误态度与做法都不利于儿童的人格社会化和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为正确应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成人要科学地认识儿童攻击行为的起因,形成攻击行为是可以控制的正确应对态度;树立“杜绝儿童攻击行为的最佳途径是预防”的观念,优化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资源;成人还要采取心理宣泄、移情训练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最终实现对儿童攻击性的控制、矫正。  相似文献   

4.
以850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青少年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移情和关系攻击行为的关系,并检验移情在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和关系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移情和关系攻击行为间存在显著相关(P0.01),移情在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和关系攻击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表明: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移情和关系攻击行为间的关系密切,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通过移情影响关系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20世纪以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文章从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着手,对攻击行为的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以及新近研究成果做了梳理,试图使读者对攻击行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攻击行为是对他人身体或心理实施或试图进行的有目的的伤害行为,或者破坏物品的行为。本能论观点认为,攻击性是人先天所固有的本能;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行为是攻击者受挫后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后天的学习经验,通过强化和模仿两种机制习得;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是在与人对信息加工各个环节的认知造成的。在消除与控制攻击行为问题上,家庭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基于以上理论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曾文雄 《考试周刊》2007,(37):159-160
儿童攻击行为是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较广泛参阅了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影响儿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因素和干预的手段等方面的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论述,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关系攻击行为是一种基于关系的伤害行为,虽然在幼儿期就已有所表现,但容易被教师、家长忽视.关系攻击行为会导致攻击幼儿和受攻击幼儿产生一系列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对幼儿关系攻击行为的干预可从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来进行.有效的干预有利于营造安全的社交氛围,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37名儿童及其父母、老师的问卷调查,考察了父母情绪教导、情绪表达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和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父母情绪教导对儿童攻击行为起抑制作用,而父母的情绪觉察和情绪接受对儿童攻击行为影响不明显;(2)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对儿童攻击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而父母积极情绪表达对儿童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3)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在父母情绪表达、情绪教导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即父母情绪表达、情绪教导通过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对儿童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攻击行为是学前儿童身上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社会行为,本文在论述学前儿童攻击行为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矫正策略:有效干预儿童的攻击事实;引导儿童掌握解决人际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及时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攻击行为是对另外一个人有目的的侮辱或伤害。它是儿童心理发展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攻击行为对儿童社交、心理、行为及学业发展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文从攻击的概念界定入手,列举了五种攻击的理论,进而提出减少学前期儿童攻击行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攻击行为因其伤害性和破坏性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意义上,人们普遍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专属男性的行为,随着攻击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女孩的攻击行为有着与男性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身体攻击相比,女孩更偏爱关系攻击.文章从关系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三个方面,探讨了女童攻击行为,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阐释由一般攻击模型到一般学习模型的理论发展;从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个方面探讨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梳理关于如何降低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有助于认识攻击行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的攻击行为因其巨大的危害性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行为最新的测评方法和统计软件、影响攻击行为的生理、心理及环境因素和对攻击行为的干预四个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关于攻击行为的研究成果,通过本文使人可以进一步了解攻击行为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自我观与攻击行为密不可分,本研究首先介绍自恋与自尊——作为自我观的主要表现形式的区别与联系。其次,介绍攻击行为的概念与发展趋势。深入对攻击行为进行理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父母评价方式对儿童自我观形成的重要作用。最后,据此提出改善攻击行为有效的教育对策,以期为日后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并能把握最佳干预时机。  相似文献   

16.
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学校、幼儿园、家庭 ,攻击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 ,经常发生在青少年儿童中。暴力行为者通常是高攻击性行为者 ,攻击行为对于以后的暴力行为有一定的预兆警示作用。攻击行为较频繁的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招来更多的攻击而成为被攻击者 ,这势必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加剧 ;而本身不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 ,在频频受到攻击的情况下 ,要么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 ,要么奋起反击而成为一个具有攻击行为的人 ,从而可能导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青少年以后出现暴力的高发生…  相似文献   

17.
攻击行为是人类社会性发展的产物,与利他行为一起共同构成人类心理发展研究领域的两大课题.本研究认为,成人攻击行为的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对攻击行为的预期强化的基础上,并依赖于对攻击行为可能结果的预期来选择与放弃攻击行为的.对于成人攻击行为的抑制应当采取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和个性化的临床干预措施,而绝不能局限于某一固定模式.特别需要从社会认知方面进行心理介入与干预,包括攻击行为的结果预期、结果价值和自我效能等观念方面的彻底矫正与更新.  相似文献   

18.
儿童攻击行为是教育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它不仅影响教学效率、妨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对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消极作用.教育者在面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时,往往采用惩罚、责骂和冷落等手段,忽略了儿童攻击行为背后的意图.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教育者眼中的攻击行为其实是儿童远离焦虑的尝试,是儿童面临焦虑时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深入探寻儿童行为背后的意图,了解儿童的心理困境,是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313名北京普通中学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初中生的移情(移情关注和观点采择)、攻击态度与攻击行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关系。主要结果表明:初中女生移情关注显著高于男生,攻击态度和主动性攻击显著低于男生。初二学生的观点采择显著低于初一,反应性攻击显著高于初一。观点采择和攻击态度对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均有显著的预测性。采用聚类分析,将初中生分成4种攻击亚类型:无卷入组、反应性攻击组、主动性攻击组和主动性/反应性攻击组。无卷入组和反应性攻击组的移情关注显著高于主动性攻击组和主动性/反应性攻击组;无卷入组的观点采择显著高于其他三组,攻击态度显著低于其他三组。  相似文献   

20.
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 ,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对于学前儿童来说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身体侵犯 ,即利用身体的一些部位或武器踢、打他人 ;二是言语攻击 ,如通过讥笑、讽刺、诽谤、谩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欺侮。儿童的攻击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 ,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阻碍儿童个性和社会化的顺利形成。如何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呢 ?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有人观察了幼儿园孩子的日常活动后发现 :如果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不加干预的话 ,即使是比较内向温和的孩子 ,在偶尔几次攻击他人并从中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