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师中文系负担培养语文教师的责任,除了语言学文学等本体性的课程之外,教育学类课程是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必要课程。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学科专业教师的从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仪作为职前教育而且作为在职培训主要内容的语文教育学课程必须改革。在高师中文系不仅课时比例应该提高,而且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改进。语文教育学课程,历来是教学科研的薄弱地带。传统的理论讲授加短期实习的模式,不利丁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培养现阶段下的两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者自身思维方式的局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阻隔、对“个人知识”的关注的缺失等方面都有关联,这些问题都在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中凸显出来。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询高师语文师资的培养新模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体化,既是教师教育终身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教师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师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基本特征。因此,高师院校应着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建设,突出专业化、能力和实践导向,注重教师职前、职后教育课程建设的阶段性与连贯性相结合,制定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组织课程实施,开展课程评价,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整体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本学科课程的建设既要考虑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教师的要求,又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考虑职前教育与职后教师发展的衔接与联系。就学科目的而言,既要奠定扎实的从教基础,又要培植发展潜能;就学科内容而言,它应以主干课、选修课、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学术活动等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便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就教学方式方法而言,它应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构建一个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就教学评价而言,它应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前专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职前教师教育阶段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是未来教师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形成的初始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习得将影响其个人的终身专业发展.为此,职前教师教育应从思想观念和师范生实践性知识习得的途径两个方面加强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习得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高师院校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师教育基地,在英语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当前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养的实际出发,立足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一个机构合理、体系完整、内容科学的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模式,是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针对高师院校对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职前教育与教师职后培养衔接中的现存问题,以教师发展终身化为标准,依据资源配置原则,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师德教育程度四大方面,提出促进高师院校英语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衔接的策略和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师院校作为教师职前教育的主要阵地,也自然承担着教师职后教育的重任。然而高师院校教师职前教育的传统模式,由于着眼于理论讲授,因而难以适应以实践与经验为基础的教师教育要求。笔者在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进而提出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缺陷的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教师职前实践学习中开展儿童研究有利于改变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并能帮助师范生在教学中从"关注自身"转向"关注他者"。然而,当前在我国的教师职前实践学习阶段,师范生未能有效开展儿童研究,这直接影响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最终影响了他们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在我国教师职前实践学习中开展儿童研究的一些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9.
论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习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教师职前教育中,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准教师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而对其实践性知识的习得重视不够,甚至认为实践性知识的获取主要是在职教师的事,使教师职前教育中的实践类课程长期处于边缘位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若要促使教师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习得。为此,我们要致力于旨在促进准教师习得实践性知识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创新,重建教师职前教育中的实践课程体系,进而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现代教师。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的教育一般包括两个部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职后的语文教师个体能否继续享有职前教育那样的成长关怀?为此,本文基于终身教育的思想,结合我国中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及其理论研究,根据语文教师成长规律,提出了伴随式语文教师教育的概念,探索伴随式语文教师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其原则,旨在帮助语文教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背景下未来语文教师行为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互为转变,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语文新课程为未来语文教师的岗前培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高校课堂“讲座式”或“一言堂”文化模式被颠覆改变。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有登台演讲、展示能力的机会成为教学共识。在语文新课程引领下,未来语文教师经历超越常规的新手变熟手过程:即课程与教学认知、解读、规范、反思反馈及对教学对象非智力活动和智力活动的有效开发。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实践使大学生精神风貌全面改观,使之尽快成为中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生力军。  相似文献   

12.
分析传统英语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弊端,将适合新课改环境下一线英语教师培训需求的具体做法与当前英语新教师的专业化培养相结合,从课程体系和实践操作两个环节更新教师技能培养的内容,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视野下的职前培养探索实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师范英语本科生是未来的英语教师,多数学生将成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中坚力量。随着中学英语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和高考英语改革的逐步推进,师范英语本科生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该达到一个基本标准,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文章主要讨论师范英语本科生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现状——缺乏标准,提出了师范英语本科生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目标——建立标准,培养建议——达成标准。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讨论了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以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本科专业为例,对师范生教学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为此,主要改进对策是: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应紧跟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侧重新课型教学技能的训练;教学技能训练既要发挥师范生自主性更应重视教师的导向作用;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要突出学科特色;要多渠道开辟教学技能训练的真实场域;注重教学技能训练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效沟通整合。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都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的今天,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迫切需要语文教师专业化,它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师的知识、能力要求、工作方式、教学策略、教师角色等方面,实施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努力学习,接受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利用教学反思;通过校本研修;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家教师知识研究的演变与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国家对教学的研究从教师的行为转向了教师的认知,而对教师认知的研究也从对教师决定、感知、思维等的研究转向了对教师知识的研究。教师的知识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离散的,而是各种类型的知识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加强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教育实践性课程和教学案例学习实践性知识,从而整合职前教师所学的各种课程知识,使其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目前各师范院校均在探索师范生实践性培养模式,部分师范院校革新后教师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体系,主要由教育见习、教学技能训练、教育实习几个部分构成。反思高校师范生培养有效途径:教师专业化、人才培养职业化和“以小学为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论学科教学论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教师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教学论必须实现范式转换。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程审视,学科教学论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地位、作用及构成:它为教师职业之旅奠基;培养目标应由教学技能型教师向反思型教育实践专家转换;在课程体系内应强化课程知识、学习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研究方法上应倡导案例分析法、叙事法等;在话语选择上应从课程论、专业学科及教育实践中吸收新鲜的话语,改变陈旧过时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施行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机构之一的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改革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是必由之路,文章立足寻求突破语文教育专业原有课程体系的桎梏,提出了一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技能、实践和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以期为我国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教学的教学理念由原来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做人、合作以及实际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重点进行了课程功能的开发,明确了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新发挥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抓住契机将德育内容渗透进去,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