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上册)选入王维《山居秋暝》,对其中“天气晚来秋”一句,解释为“晚来秋:秋日傍晚来临”;对“莲动下渔舟”一句,解释为“莲动:水中莲花摇动,知是渔船归来”。这两条注释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火花     
感悟 《学习之友》2008,(12):45-45
用鱼鹰捕鱼是一种最古老的捕鱼方法,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一个风光旖旎的岸边,就住着这么三户以鱼鹰捕鱼为生的人家。他们每家都有一只小渔舟,养着数十只鱼鹰,每天早出晚归,捕鱼卖钱。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三册2000年版“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此注话题在浣女渔舟,有劳耳目,不合此诗闲适情调。话题应是竹喧莲动而无意中得之也,林庚先生《中国历代诗歌选》“竹林里一阵喧声,那是洗衣的女子们归来了;水面上莲花摇动,那是渔舟下来了”,于是含有些许醒悟的意味。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听见竹林中笑语喧哗,知道是洗衣姑娘回家了。看到苻叶摇动,知道有渔船下来了”,措词益切。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要教运动员游泳,教练就必先下水示范。“下水作文”也由此引申而来。下水作文有人称之为同题作文,同话题、同标题、同主题、同题材,似乎都可称为“同题”。又有人争论说,同题作文并非下水作文云云。无论说法有何不同,所指范围有何差异,我看实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说,语文老师必须“下水”,亲自写文章,给学生提供示范或参考,启迪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以便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和提高写作水平。这本来是一件极好的值得提倡的事情,却由于种种原因,曾经引起过广泛的争议,本该提倡的也就不那么提倡了。  相似文献   

5.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04、2、19登了一篇文章,《下水作文利与弊》,作者万继允总结说:“下水作文是定势思维作文的一种体现”,“下水作文弊大于利,实在不可取”。我个人认为下水作文利大于弊,万先生对“下水作文”的看法有失偏颇一、能“下水作文”者,实属完善的语文教师目前语文老师中眼高手低者不少,只说不写者不少,提倡“下水作文”,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下水”而能作文,是身教重于言教、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作风。朱自清就是一位既能讲又能写的圣手,沈从文是“下水作文”的前辈,教学时要议论来一段,要对话写一遍,这比空口说白话形象…  相似文献   

6.
渔乐记     
正兜网兜网在洪泽湖里捕鱼,真有一种兜风的意境,看似平常,其实蕴含玄机。洪泽湖上的老渔民介绍,兜网专逮"毛刀鱼"。一个秋高气爽、风平浪静的日子,我随老王的渔船下湖,近距离目睹了兜网捕鱼的全过程。兜网捕鱼属群体性作业,有的是两三户渔民合作作业,有的是船主聘请帮工。兜网捕鱼首先要选择一个开阔水面,且预测在一定的时间内没  相似文献   

7.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04.2、19登了一篇文章,《下水作文利与弊》,作者万继允总结说:“下水作文是定势思维作文的一种体现”,“下水作文弊大于利,实在不可取”。我个人认为下水作文利大于弊,万先生对“下水作文”的看法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8.
章雯 《初中生》2010,(7):50-51
一百多年前的大西洋上,有一艘渔船正在捕鱼。船员们撒下了渔网,便开船拖网前进。突然,船开足马力也无法前进了,就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船员们大吃一惊,船长立刻下令:“收网,全速前进!”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叫做渔王的人,他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从小跟随父亲出海,但是,捕鱼的技能却还在一般人之下.更不用说和父亲相比了!所以,渔王特别沮丧。后来,来了一位哲人,问渔王:“这三个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跟你捕鱼的?”渔王说:“他们从小就在船上长大的,他们没离开过渔船。”哲人问:“孩子们都是跟你学习捕鱼技术吗?”渔王说:“从小我就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一丁点儿闪失都没有。我总是把我最重要的决窍毫不保留地教给每一个儿子。”哲人问:“孩子们自己捕鱼的时候都在哪里?”渔王答:“当然在我的船上。每次都有我给他们把关。他们就不可能有闪失。我常告诉他们,哪种征兆有大鱼.怎么样起网会有最好的收获。”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叫做渔王的人,他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从小跟随父亲出海,但是,捕鱼的技能却还在一般人之下.更不用说和父亲相比了!所以,渔王特别沮丧。后来,来了一位哲人,问渔王:“这三个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跟你捕鱼的?”渔王说:“他们从小就在船上长大的,他们没离开过渔船。”哲人问:“孩子们都是跟你学习捕鱼技术吗?”渔王说:“从小我就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一丁点儿闪失都没有。我总是把我最重要的决窍毫不保留地教给每一个儿子。”哲人问:“孩子们自己捕鱼的时候都在哪里?”渔王答:“当然在我的船上。每次都有我给他们把关。他们就不可能有闪失。我常告诉他们,哪种征兆有大鱼.怎么样起网会有最好的收获。”  相似文献   

11.
“下水文”,一般是指语文教师写给学生看的“同题作文”,也可以称为“范文”。很多语文教师都很推崇写“下水文”。认为它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笔者认为这值得商榷,因为这种教学手段如果不能正确合理使用,将会违背写作规律,束缚学生思维,使学生的主体性写作沦为空谈。 关于“下水文”,通常的观点都认为语文教师通过亲身写作实践获得的体会。对学生的写作最有帮助。对此叶圣陶有  相似文献   

12.
名画欣赏     
《捕鱼》一图以淡灰色的色调描绘捕鱼的渔民,他们或拉或提,全神贯注,网中的鱼银光闪闪,给艰辛劳苦的渔民带来了生活的希望,而图画右上角的妇人正关注着捕鱼进程。远处还有两艘正在行驶的渔船。  相似文献   

13.
正如刘围正先生所言,游泳教练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的要常写“下水作文”,常“下水”好处多多。教师写“下水作文”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鸬鹚》描绘了江南水乡傍晚湖面景色的静态美,以及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时湖面的动态美,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理想的教材.一、图文结合,欣赏静态美.教学开始,教师指导学生按湖面顺序观察图画.提问:图中画了哪些景物?学生说出图画中画了湖面、渔船、稻田、渔人、垂柳,鸬鹚等景物.教师再指导学生看课文,提问:课文中哪部分写了图上所画的情景?(学生指出是第一部分)教师再提问:课文怎样描写画上的景物?学生回答:(平得像一面镜子的)湖面,(又窄又长的)渔船,(一望无垠的)稻卧(悠然吸烟的)渔人,(几棵)垂柳,(灰黑色的)鸬鹚.最后结合上面的词语再观察图画,思考:你认为这里的环境怎样?给你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下水文”是根据学生习作命题,教师亲自动笔写一写,用来指导学生习作的范文。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没有写“下水文”的意识和习惯,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认为没有必要,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里,随意找篇范文也不是件难事;二是不知道从哪儿下手,缺乏写“下水文”的经验和技巧。针对教师们光说不练的普遍现象,我们开展了教师“亲身下河…‘亲口尝梨”的“下水文”实践活动,下面从三个方面说说教师如何写好“下水文”。  相似文献   

16.
下水方知“深”与“浅”。教师写“下水文”,从一个侧面探测作文教学的“深”与“浅”,这对指导学生作文是极有帮助的。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写“下水文”。一、写“下水文”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发展素质教育,首先强调的,应该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所谓“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之说,言下之意不外乎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点知识,作为老师,必须有更丰富的知识。写“下水文”,不要简单地看成是一种“应付”,而要当成是一种锻炼写作能力,培养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  相似文献   

17.
日俄捕鱼协定和领土争端是怎么回事?俄罗斯政府第一副总理汉姆佐夫今年2月21日与来访的日本外相小渊惠三在莫斯科签署了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捕鱼协定。根据这项协定,俄方将允许日本渔船进入南千岛群岛海域捕鱼,但捕捞海域要根据当年该海域海产品的数量和品种而定...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大中小‘学学生的作文水平,一些教师认为,作文指导教师应该写“下水作文。”教师究竟是否能写出“下水作文?”教师能否写好“下水作文?”教师应该写怎样的作文?本文对这一系列问题做了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不在校园内奔跑,不爬围墙,不爬树,不爬阳台上的栏杆,不在单、双杠上做危险的动作,不在上、放学路上玩耍、逗留,不下水捕鱼、洗澡……”这是新挂上教室墙壁的《学生在校安全制度》。其实,可以归纳为两个字“别动”。最近,发生在各地学校的意外事故特别多,一会儿这里食物中毒,一会儿那里又学生溺水,这不,前些日子,又一地学校教学楼  相似文献   

20.
打鱼 农村人把用网捕鱼叫做“打鱼”。打鱼要有网,我说的网是用棉线织成的,半月状,用生猪血浸泡数日,阴干。在半月状网的上端间隔加上木块制作的浮子,下端间隔缀上锡块,这样,网下水后,上端浮起,下端下沉,网就张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