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作曲思维,是指创作音乐时的思维行为,是指对音乐素材进行整合、组装、创造性地安排与使用的思维过程。不管是旋律、和声还是节拍节奏,以及速度、力度等所有素材都必须进行严密的安排组织、创作实践并成为真正的音乐作品,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就有可能改变一首音乐作品的内容。就像我们的音乐课堂,每个课堂就是一个作品,在一个课堂作品当中每个教学细节的变  相似文献   

2.
正"音乐想象"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音乐由抽象感受到形象感染的一座桥梁。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  相似文献   

3.
认识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是音乐学科所涉及到的最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音乐活动展开的必要前提,本文主要对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进行探析,分别从音乐的创作、音乐的表演以及音乐的欣赏等三个环节对音乐作品的存在过程进行详实阐述,以达到对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李香兰 《快乐阅读》2011,(6):189-190
音乐是一门用声音表现出来的艺术,不同的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的艺术魅力,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必须依靠自己的音乐思维来实现,它是演奏成功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思维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演奏者演奏的效果。同时,必须借助最能表现这种音乐思维的技术手段表达出来,让观众受到音乐的感染和熏陶,观众通过演奏者的演奏引起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的音乐观分作两个层面。其一是音乐认识论。由于他不懂得音乐表现人的感情,更不懂得音乐以其特殊的语言来表现感情,就认为音乐作品本身不带悲苦欢乐的情绪,而是作为作品接受者的人,由自己心情的悲苦欢乐而赋予作品以情绪的。这便无限夸大了接受者的主观认识能力,从而取消了作品自身质的规定性。其二是音乐社会学论。由于他不懂得儒家功利主义音乐观,不懂得音乐同政治、社会、风俗等的关系,就认为音乐作品同国家的兴亡、社会的治乱没有什么关系。他的音乐认识论,是音乐社会学论的理论基础;音乐社会学论,是音乐认识论向社会生活、政治活动的必然推演。音乐对于唐太宗来说,还是一片盲区。  相似文献   

6.
小学音乐思维型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深入领悟音乐作品的表达主题及内涵,构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文章就小学音乐课堂思维型模式的构建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对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水平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21,(4):32-35
德彪西广泛涉猎多种艺术领域,其音乐作品属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本文对德彪西钢琴音乐风格产生背景进行分析,研究音乐文化对德彪西钢琴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能够发现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脉络与风格来源,全方位了解德彪西钢琴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义,为乐曲创作与音乐艺术不断前行作出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8.
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重要意义,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有重要的帮助。然而,多数高中音乐教学,基本上是针对学生的"识谱能力"和"演唱能力"中的基础性知识技能展开,对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有"选择性忽视",学生往往只知其旋律而不知其意境,失去了对于音乐作品深研的兴趣。因此,培养高中生音乐鉴赏能力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正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常常因为教师死板的"教",让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的热情。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背离了音乐是听觉艺术的特征,过细、过深地分析、讲解乐曲。当学生还没有聆听的感悟时,就开始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与创作手法,把难点乐句拿出来单独教授,将美妙的乐曲弄得支离破碎。有的教师将音乐作品当成文学作品来解读。过度的"教"使学生对音乐失去兴趣。  相似文献   

10.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和灵魂。在音乐作品中,采用的节奏方式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风格和形象。在演奏或者演唱的过程中,把握好了节奏,就有利于准确表现出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意境,而如果节奏没有把握好,就会破坏作品的原有风格和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节奏,进而更好地体现出音乐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郭小虎 《文教资料》2009,(21):89-90
20世纪的新音乐作品突破了人们以往的经验,具有新颖、独特的外貌,但它们依然是音乐,依然是听觉的艺术和时间的艺术.我们不应该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新音乐.应该采用一种平等、平静的态度去对待它.20世纪表现出了对传统音乐艺术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为音乐审美观念的突破;音乐结构与音乐思维的突破;音响素材的突破:"世界音乐"概念的确立.  相似文献   

12.
音乐学科教育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以音乐构成的音乐作品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情操和审美的教育。因此,必须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新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表达音乐的能力。如果要想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就必须对音乐作品所涉及的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这在无形中开阔了受教者的视野,扩大了其知识面。  相似文献   

13.
音乐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所形成的文化成就,对于音乐艺术文化的教学是人们对音乐作品进行学习与欣赏的过程,音乐教学活动能够让音乐学习者获得更加深刻的音乐文化感知能力,发展音乐学习者的思维发散能力.  相似文献   

14.
音乐作品是传递音乐的载体 ,任何音乐作品都要表现一定的情感。我们通过对作品的感受来理解作品中美好的寓意和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感受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过程 ,要进入到音乐作品当中去 ,完全要由老师来讲解、引导 ,不然 ,学生的思维是难以进入角色的 ,学生就感觉乏味。所以 ,在课堂上 ,我就将要讲授的作品运用多媒体进行整理、配音、编辑 ,作品的历史背景画面、作品描述的景象、作曲家介绍、创作风格的分析等内容 ,课堂上都一一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大量的景象、声象资料很直观地把音乐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给学生认识。这样 ,学生的思想和作者…  相似文献   

15.
正音乐元素中重要表达元素的旋律,它在单声部的音乐当中是核心,同时也是多声部音乐的关键声部,并且还能够构建音乐作品的核心。旋律线思维是音乐作品中本质以及外部形式比较大概的把握,它是展现音乐曲子神形兼备的表述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旋律线的辅助,来帮助小学生抓准音准,体会音乐的形象,感受音乐中的情感,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掌握相关的技能。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谈一谈旋律线在音乐教学中的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媛 《文教资料》2010,(7):73-74
音乐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外化表现,是表现社会现象、人文环境与人物情感的媒介。理论文献是音乐创作、音乐学研究、音乐表演等音乐领域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是史料分析与研究、音乐作品表现的载体。对音乐理论文献的关注,不论是在实践环节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无疑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音乐鉴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的方式充分发挥艺术联想来领略音乐真谛,感受音乐美感的一种审美活动。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放放音乐让学生听而已,而是要带领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感官鉴赏向高层次的情感鉴赏、理智鉴赏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和同行进行交流。一、准确解读音乐作品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吃透"教材,准确解读音乐作品是鉴赏教学的前提。在备课时,教师要对音乐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聆听没有标题、没有附带着乐曲说明的音乐作品时,常常会产生"听不懂"的问题,原因在于音乐艺术同文学艺术相比较,音乐本身不具有语义性。同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相比较,音乐本身也不具有视觉性。当我们了解了音乐的特性后,我们就会更好的去欣赏音乐,理解音乐。  相似文献   

19.
谈文彬 《文教资料》2012,(21):83-84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情感体验的基本要求。作者从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体验的深浅这一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得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基本要求"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在"强化旋律淡化歌词"理念引领下,通过音乐教学中"强化旋律"的实践探索,发现:音乐教学中"强化旋律"可以提升教学实效性,增加教学灵活性,增强教学自主性。强化音乐作品旋律并赋予音乐作品旋律记忆以多种方法,是提高音乐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