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梵净山良好的自然环境得益于梵净山佛教的生态伦理实践。梵净山佛教的生态伦理实践主要包括精神世界的生态伦理实践、日常生活的生态伦理实践和保持水土的生态伦理实践。梵净山佛教的生态伦理实践仍然在继续,仍然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黔东梵净山号称贵州第一佛教名山,是全国名山中惟一的弥勒菩萨道场。梵净山佛教兴自明初,至明万历年间神宗敕令重建梵净山金顶后,梵净山乃闻名海内。山中建有著名的五大皇庵及其48座脚庵。梵净山佛教派属临济禅宗,深受四川禅宗佛教影响,其各寺历代住持多为蜀僧,传承可考者即有十世,至明季始传破山临济禅宗一系。明清以来,因梵净山被视为与四大名山并列的第五大佛教名山,故数百年来,黔、湘、鄂、川、赣、滇等省的香客纷纷前往朝山拜佛,至今仍香火旺盛。  相似文献   

3.
梵净山是中国的佛教名山。这里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还拥有丰富多彩的佛教旅游文化资源。因而,加强对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的挖掘,厘清梵净山佛教旅游文化资源的呈现特点,不仅有利于梵净山地区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黔东梵净山号称贵州第一佛教名山,是全国名山中惟一的弥勒菩萨道场。梵净山佛教兴自明初,至 明万历年间神宗敕令重建梵净山金顶后,梵净山乃闻名海内。山中建有著名的五大皇庵及其48座脚庵。梵净 山佛教派属临济禅宗,深受四川禅宗佛教影响,其各寺历代住持多为蜀僧,传承可考者即有十世,至明季始 传破山临济禅宗一系。明清以来,因梵净山被视为与四大名山并列的第五大佛教名山,故数百年来,黔、湘、 鄂、川、赣、滇等省的香客纷纷前往朝山拜佛,至今仍香火旺盛。  相似文献   

5.
梵净山佛教文化在历史上虽然也相当鼎盛,但是其欲为弥勒道场,在历史底蕴和证据上还嫌不足,并且还有其他佛教弥勒道场的挑战。故梵净山佛教弥勒道场地位的确立,还需从历史以外的角度着手。  相似文献   

6.
贵州地区风气之变,始于明代以后,佛教大规模开始传入。它的发展既得益于四川等地佛教僧人弘法开发,又得益于青山绿水的好环境,由是培养了一批居山住山的山僧,创造了贵州佛教独特的文化氛围。梵净山是集生态与人文于一身的名山。生态是它的魂魄所在,缺少了生态,没有山青水秀,就不会有梵净山的生命,也不会以其特有的姿态而卓立群峦。佛教是梵净山的文脉,自它传入之后,始终不弃不离,困境中不倒,顺境中大发,屡毁屡建。未来梵净山的发展,仍然依靠的是它的魂与脉。如何发挥魂与脉的作用,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7.
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之所以能够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中国着陆,并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结果,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性.就本土文化而言,作为中国文化之代表的儒道思想一方面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这是佛教能够融入中国的前提,另一方面,中国固有文化中呈现出来的的思辨不足、信仰不明确等诸多缺陷则为佛教融入中国提供了契机.而在佛法中,佛学思想所具有的高度思辨性以及净土宋等宗派所提倡的坚定信仰性为其融入中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基于"佛教何以融入中国"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佛耶对话、中西文化对话以及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等问题都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密教与其他信仰之关系为研究中心,对吐蕃时期敦煌的佛教信仰、密教与佛教内部派别之关系、密教与其他宗教信仰之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与分析,以期对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宗教、信仰认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信仰具有私人性.就佛教信仰而言,表现为人佛关系的私人化.但信仰最初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作为社会公共精神的表达,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间佛教"及其信仰实践方式,需要提升私人化的佛教信仰的公共性涵义,因而,佛教如何参与社会建设,或者以什么样的信仰方式进入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涉及到一个佛教信仰者的身份建构及其在社会认同、国家认同之间,寻找一个彼此能够整合的认同路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梵净山佛教自唐朝传入,兴盛于明清。明清以前,学术流派难以考证;明清以后,存在有净土宗的莲社,但不成为系统。梵净山佛教有明确谱系的学术流派是禅门临济宗,承袭破山海胡一系。梵净山的佛教流派与弥勒道场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1.
张謇在清末新政和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佛教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庙产兴学的佛教经济观,试图把明清以来的经忏性寺院经济,转型成慈善、公益性的现代寺院经济;二是主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观,目的在于把明清以来的祭祀性佛教信仰,转型成提高现实生活质量的新佛教信仰。由此可知,张謇的佛教观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2.
梵净山佛教在唐代之有就传入 ,明朝达到鼎盛并流传至今 ,其对于梵净山旅游开发具有文化资源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     
梵净山是本人十分熟悉、万分敬仰的圣山。梵净山不仅是著名的佛教弥勒菩萨的道场,同时也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区网成员(MAB),是举世公认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兼备的双料名山,成为少有的佛教文化与自然生态共生共荣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唐宋之际,佛教广泛地渗入到城市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的信奉,表现为佛经的实用化,佛教神明的普及化,佛僧神异功能的日常化等。也有间接的折射,主要是指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浸润了浓重的佛教因子,在饮食习惯、节令习俗、丧葬习俗、闲暇生活以及城市公益事业等方面,都深深打上了佛教的烙印。从中既反映出这一时期城市民众功利的、淡漠的、分散的佛教信仰意识,又显现出他们的佛教信仰意识中具有一定的虔诚性。从唐宋时期城市民众的佛教信仰形式和意识可以看出,佛教完全意义上的中国化,是应该以它对民众生活的巨大影响为旨归的。  相似文献   

15.
梵净山佛教在唐代之有就传入,明朝达到鼎盛并流传至今,其对于梵净山旅游开发具有化资源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女性角色在佛教信仰中常是一种带有不确定性而被他者不断预设的被动客体和边缘立场。从文化哲学视角切入,可考察佛教信仰中女性角色嬗变的现实逻辑。起初,就个体体验而言,性欲之“主体”身份的“凸显”使女性成为化导男性性欲必要而不充分的“有效选项”——在印度佛教信仰中,女性所要实现的觉悟,践行的既是对性欲本身的反省,又是对自身性别劣势的批判。继而,随着佛教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西域佛教将佛教信仰的基础奠定在“圣像”系统上,各种地方文化基因渗透于“西方佛国”想象的同时,佛陀的性别取向实现了对男性与女性的同时超越抑或双向糅合,而更接近于女性。最终,以家庭身份来看,在一个以宗法制度为组织结构的中国佛教信仰世界里,女性在家庭中的特殊角色——“母亲”,推动佛教信仰回到有情世界的“现场”。  相似文献   

17.
(一)佛教艺术的审美,在历史上是和信仰结合在一起的.由于僧尼信仰与世俗信仰存在着差别,就出现了佛教艺术的社会作用的主次问题(也包括信仰与审美的关系问题)石窟艺术是为了僧尼入窟"观象"?还是为了世俗"祈福"?这个问题乍看是一个宗教内部的问题,实际上,它影响我们认识和理解佛教艺术.假若把石窟艺术纯粹看作为僧尼而作,那么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大足等佛教艺术遗迹就不过是一宗宗纯属神  相似文献   

18.
文殊菩萨一直因为表征佛教中的般若智慧而被信仰,我们强调它表智的这一方面,同时也不能忽略文殊信仰本身也包含着慈悲的精神.而在社会发展中,对佛教的深入理解,离不开文殊信仰的复兴.重建"金五台"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国际交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9.
梵净山作为我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佛教文化。充分发挥梵净山地区养生的优势资源,既符合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也契合改变梵净山地区落后的经济及健康养生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信仰中,菩萨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殊信仰是菩萨信仰的一个典型。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传入而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文殊信仰缘起于敦煌,兴盛于五台;五台文殊信仰又反过来影响了敦煌。在这一过程中,敦煌与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之缘起与中心的互动生动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