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黔东梵净山号称贵州第一佛教名山,是全国名山中惟一的弥勒菩萨道场。梵净山佛教兴自明初,至明万历年间神宗敕令重建梵净山金顶后,梵净山乃闻名海内。山中建有著名的五大皇庵及其48座脚庵。梵净山佛教派属临济禅宗,深受四川禅宗佛教影响,其各寺历代住持多为蜀僧,传承可考者即有十世,至明季始传破山临济禅宗一系。明清以来,因梵净山被视为与四大名山并列的第五大佛教名山,故数百年来,黔、湘、鄂、川、赣、滇等省的香客纷纷前往朝山拜佛,至今仍香火旺盛。  相似文献   

2.
梵净山佛教文化在历史上虽然也相当鼎盛,但是其欲为弥勒道场,在历史底蕴和证据上还嫌不足,并且还有其他佛教弥勒道场的挑战。故梵净山佛教弥勒道场地位的确立,还需从历史以外的角度着手。  相似文献   

3.
黔东梵净山号称贵州第一佛教名山,是全国名山中惟一的弥勒菩萨道场。梵净山佛教兴自明初,至 明万历年间神宗敕令重建梵净山金顶后,梵净山乃闻名海内。山中建有著名的五大皇庵及其48座脚庵。梵净 山佛教派属临济禅宗,深受四川禅宗佛教影响,其各寺历代住持多为蜀僧,传承可考者即有十世,至明季始 传破山临济禅宗一系。明清以来,因梵净山被视为与四大名山并列的第五大佛教名山,故数百年来,黔、湘、 鄂、川、赣、滇等省的香客纷纷前往朝山拜佛,至今仍香火旺盛。  相似文献   

4.
梵净山是中国的佛教名山。这里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还拥有丰富多彩的佛教旅游文化资源。因而,加强对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的挖掘,厘清梵净山佛教旅游文化资源的呈现特点,不仅有利于梵净山地区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梵净山佛教自唐朝传入,兴盛于明清。明清以前,学术流派难以考证;明清以后,存在有净土宗的莲社,但不成为系统。梵净山佛教有明确谱系的学术流派是禅门临济宗,承袭破山海胡一系。梵净山的佛教流派与弥勒道场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6.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道德教育是保护生态发展和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之一.地方高等院校在改善梵净山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道德教育是实现梵净山生态保护的持续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梵净山良好的自然环境得益于梵净山佛教的生态伦理实践。梵净山佛教的生态伦理实践主要包括精神世界的生态伦理实践、日常生活的生态伦理实践和保持水土的生态伦理实践。梵净山佛教的生态伦理实践仍然在继续,仍然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今学界普遍将龙龛道场视作唐代岭南溪洞社会佛教兴盛的标志,但道场修建于岭表局势未定的武德四年,且道场核心显圣物是李渊画像,表明其修建蕴含不少政治因素。上元年间道场首次维护时添加一座皇帝石像;圣历年间道场再次维护时,泷州陈氏特意请陈集源作为武则天歌功颂德的《龙龛道场铭》。证明两次维护与修建一样,是政治事件而非宗教事件。龙龛道场并非单纯佛教教化道场,道场命运与泷州陈氏政治地位息息相关,其兴衰历程反映了唐代岭南溪洞地区政局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贵州地区风气之变,始于明代以后,佛教大规模开始传入。它的发展既得益于四川等地佛教僧人弘法开发,又得益于青山绿水的好环境,由是培养了一批居山住山的山僧,创造了贵州佛教独特的文化氛围。梵净山是集生态与人文于一身的名山。生态是它的魂魄所在,缺少了生态,没有山青水秀,就不会有梵净山的生命,也不会以其特有的姿态而卓立群峦。佛教是梵净山的文脉,自它传入之后,始终不弃不离,困境中不倒,顺境中大发,屡毁屡建。未来梵净山的发展,仍然依靠的是它的魂与脉。如何发挥魂与脉的作用,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0.
梵净山 ,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已纳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 ,东西宽 2 1千米 ,南北长 2 7千米 ,总面积 56 7平方千米 ,最高峰凤凰山 ,海拔 2 572米 ,是武陵山脉的主峰 ,山麓一带海拔约50 0米 ,相对高差 2 0 0 0米左右。梵净山 ,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明朝就已开山建刹 ,广修梵宇 ,成为著名的佛教名山 ,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清代《铜仁府志》称该山为“黔地之唯一名山”。现在尚有始建于明代的观音殿、镇国寺、承恩寺、通明殿、圆通殿等古建筑群或遗址。梵净山区 ,由于地势高低悬殊 ,自…  相似文献   

11.
牛克锋 《铜仁学院学报》2014,(4):F0003-F0003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江口县、印江县和松桃县三县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E108°45′55″~108°48′30″,N27°49′50″~28°1′30″。保护区总面积41900公顷,其中核心区有24600公顷。1978年贵州省批准建立梵净山自然保护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升级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2.
禹真 《铜仁学院学报》2003,5(2):52-54,58
生态旅游是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梵净山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对其生态容量进行评估,认为梵净山生态旅游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3.
福建宁德支提寺作为所谓的天冠菩萨道场,历经唐宋时期的打造,元朝至明朝中期衰微圮废,是中国佛教衰微的一个缩影.明朝万历年间,孝定李太后狂热地崇奉佛教,派遣僧人圆慧重建支提寺,改赐寺额为"万寿禅寺",先后赏赐《大藏经》、渗金大毗卢佛像等,明神宗再赐《大藏经》,这些促成了支提寺和天冠菩萨道场佛教的复兴.晚明佛教复兴的动因是当时佛教内部的振兴自救,但是万历年间孝定李太后狂热地崇奉佛教也提供了强劲动力,支提寺和天冠菩萨道场佛教的复兴正是一个极好的诠释和例证.  相似文献   

14.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东北部的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以它为中心,自然保护区南北长27km,东西宽21km,总面积420km2。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m.  相似文献   

15.
梵净山生态旅游发展浅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旅游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提供推动力。是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梵净山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对其生态容量进行了评估。认为梵净山生态旅游发展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6.
梵净山佛教信仰从信仰层面看,女性参与的程度较男性为高,尤其是产生了观音信仰的"地域化"形式,即九皇娘、李皇后和观音菩萨三个原本不相干的形象叠合在一起,成为跨越圣俗世界的兼具原始自然崇拜之远古性、历史之真实性、佛教之普世性与救赎性的复合性女神。以性别为视角透视和分析梵净山地区这一佛教信仰现象,可揭示隐含在象征指符体系下的宗教本质及妇女在宗教信仰中的真正地位。  相似文献   

17.
所谓佛教内道场,是指皇宫内举行佛教祈祷活动。宋朝虽以重文崇儒著称,但除个别时期(如宋徽宗崇道抑佛)外,对佛教大抵采取尊崇态度,皇宫内时常举行各种类型的道场。宋朝举行内道场的缘由主要有:祈雨、祈睛、祈丰收,统治者病危祈复康,统治者死丧祈超升,为统治者祝寿,为国祈福等。内道场没有固定举行地点,但有些宫殿较经常地成为举行道场之处,皇宫内有些设施则专门是为佛教而兴建的。呐道场的内容带有很强的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政治服务的色彩。僧人也以能赴内道场为荣。这些情况反映了政教关系方面的新变化:一方面封建国家积极引导宗教为维护其统治服务;另一方面,宋代佛教徒也逐渐认识到,为社会、为国家、为政治服务对于维持宗教的生存和发展是必要的前提。一些不从事物质生产的宗教人士,他们由于以特殊的方式为社会、为国家、为政治服务,已有向职业化演变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田磊 《初中生辅导》2012,(Z1):78-79
贵州的梵净山与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齐名,是我国保留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的交界处,总面积41960公顷。梵净山山体的形成也有十多亿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海拔高度2494米。  相似文献   

19.
梵净山佛教在唐代之有就传入 ,明朝达到鼎盛并流传至今 ,其对于梵净山旅游开发具有文化资源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梵净山作为我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佛教文化。充分发挥梵净山地区养生的优势资源,既符合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也契合改变梵净山地区落后的经济及健康养生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