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陆新伟 《阅读》2011,(10):18-18
创世神话是人类口头传承的原始文化的结晶。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许多流传千古的神话,如《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这些神话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特色鲜明,动人心魄。  相似文献   

2.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逐日》是一则广泛流传的远古神话.长期以来,围绕这则神话中的某些词句、人物形象及逐日原因等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本文试就其中的“入日”释义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在《夸父逐日》这则神话中,“入日”是一个关键性的语句,它对认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内涵有着微妙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从《禁色》中提取和古希腊神话人物相关的描述,解读神话人物之隐喻;其次分析古希腊美学在小说《禁色》中的呈现和表达;从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美学这两个不同角度,解读希腊古典主义在小说《禁色》中体现,进一步理解《禁色》中希腊古典主义对小说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学术界有人提出的楚文化里的东方因子特别强大的观点,从东西部地域、器物、神话和历史四个方面对屈原作品进行了考察,认为东西部两个文化板块共同起着促进楚辞诞生的作用,硬要区分出那个强那个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文章重在说明《楚辞》诞生的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构成屈原作品的主干以及为什么东西文化板块会通过屈原这个媒介在楚国大地上产生撞击。  相似文献   

5.
九隆神话多学科价值皆备,是深蕴于哀牢民族心灵中的集体记忆.九隆神话在《哀牢传》、《华阳国志》、《后汉书》、《水经注》等史籍中均有记载,且散见于哀牢后裔活形态生活之中.今有《九隆神话研究》一书出版,以多学科的视角对九隆神话进行多方位的审视,在研究体系、研究内容和观点上皆有所获,弥补了九隆神话研究一直以来无专著,仅以单篇论述为主的完整性不足、宏观和微观视野结合欠缺的研究缺憾.现为著作推介和促进学术再探讨之目的,对《九隆神话研究》进行略加述评,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模式,《荒原》是艾略特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传世佳作。许多人认为《荒原》是一部博学难读的长诗,其原因之一是作者通篇用典。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荒原》中出现的神话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了战后西方精神文明的衰落、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开篇所讲的商品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这一问题涉及到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方法,并且与我们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结构和体系紧密相关。因为这一问题如此重要,所以我国经济理论界历来争论激烈,至今意见尚不统一。归结其主要分歧观点有这样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论》开篇所讲的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或者是作为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商品;或者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商品。第二种观点认为是一般商品即抽象掉商品社会关系特殊性的商品一般。第三种观点认为《资本论》开篇商品的性质应从多方面考察,即《资本论》开篇商品既可以理解为一般商品,又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或前资本主义的特殊商品。这三种观点尽管差异很大,并且都从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我国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和崇高美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创世神话、始祖神话和英雄神话中。它的不少故事,带有悲剧色彩,甚至是悲剧性的。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起舞、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先民的悲剧命运与英雄的崇高情怀。因为这样的牺牲是出于崇高的目的,所以悲剧故事并不使人感到哀伤,而只是使人产生悲壮的感情,引起对牺牲者的崇敬,同时展示出光明和希望。因此,这类神话形象不仅是悲剧性的,同时又是乐观主义的。而这种乐观精神,正是悲剧美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我国文学批评界对原型批评这一至今在西方颇有影响的批评流派和方法所知不多,自1982年国内开始介绍以来,仅有几篇零星文章。叶舒宪副教授编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神话-原型批评》,较系统地收编了原型批评流派的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了解这一流派提供了较全面的中文版原始资料。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有关原型批评理论的原始文献,下篇是有关原型批评实践的原始文献。原型批评的两大理论基础是弗雷泽的文化人类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弗雷泽的巨著《金枝》是原型批评在神话方面的渊源,《神话-原型批评》收入了该书第四部《阿都尼斯的神话与仪式》,它通过阿都尼神死后再生的神话,阐述了西方文学中“复活”这一基本主题的历史起源、变化形式等。荣格的《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是对原型问题的权威论述,也被编者翻译收入。原型批评在有了两大基础之后,终于建起  相似文献   

10.
汉族神话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及失传原因之我见陈金文20年代,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ABC》中,把我国上古神话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区域。北部神话,主要是四、五千年前黄河中游华夏集团创造的神话。“北部神话大多烟消云散,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只是在《山海经》、...  相似文献   

11.
元散曲的时代旋律与元代文人的生命感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存元散曲中写得最多的题材可分为四类怀古、叹世、隐逸和情爱.这四大主题形成元散曲的时代旋律.元代文人在思考现实时习惯于以历史为参照物,以古探今,寻求生存的最佳方式.他们对历史人物屈原、陶渊明、韩信、伯夷等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元散曲叹世之作普遍流露出一种仕途险恶的意识,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在对现实和历史的观照中,元代文人认为人生最高的生存境界是“适意”,倘佯山水,留连诗酒,沉醉情爱是“适意”的最好方式.这使得元散曲中隐逸和情爱之作最耀人眼目.可以看出,怀古、叹世、隐逸、情爱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由太阳在H燃烧阶段的核聚变机制出发,推出了太阳在He燃烧阶段、C燃烧阶段的核聚变机制,并得出结论:太阳进入H燃烧、He燃烧、C燃烧等各个平稳阶段,其核聚变是间歇地进行着;太阳核聚变是一级一级地进行,一级进行完了才能到下一级,即H燃烧完He燃烧才能进行、He燃烧完C燃烧才能进行、C燃烧完Mg燃烧才能进行等。  相似文献   

13.
由太阳核聚变正在间歇地进行着理论出发,结合太阳核反应区中3He粒子数密度变化与太阳5分钟振荡现象,可得结论:太阳核聚变正以周期约5分钟间歇地进行着。  相似文献   

14.
神话视野下的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神话学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中西方神话中神的形象、价值观、自然观进行比较研究,在揭示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审美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差异的同时,阐释了神话与体育文化的内在联系: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势必会深深烙刻在各民族的体育文化上。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小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情况较为浅显,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总体情况较为乐观,但其个人自觉、主动性还有待提高。升学压力大、体育活动时间缺乏、体育场地、器材设备不足等是影响中小学生主动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建议在中小学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积极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重视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体育相结合,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6.
肖群 《职大学报》2013,(5):68-74
高行健的长篇小说《灵山》,就其主题而言,是一部关于一个人寻找内心的安宁与自由的小说.个人自由与个体主体性密切相关,《灵山》之旅是一个寻求个体(自由主义的个体)主体性的过程.寻找灵山的过程在小说中以两条线索展开:“我”沿着长江漫游,“你”找寻去灵山的路.在这个过程中,作家想要确立的自我是一个远离政治、社会的,自由的,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个体.但是,在寻求过程中,寻求者把个体生命从现实社会中抽离出来,回避对意义、目的的追寻,最终走向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7.
应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关于"禁止女性参加和观看古奥运会"原因的多种说法进行了梳理,在分析和论证各种解释合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从神话或传说的角度解释违背古希腊的社会习俗;从宗教因素的制约解释与古希腊人的审美取向不符;从女性地位的角度解释与古希腊社会对女性的态度存有偏差。研究结果认为女性自身的特征和古希腊人的同性癖习俗是禁止女性参加和观看古奥运会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数学的要求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从三方面入手 :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 ;变式训练  相似文献   

19.
在消费时代的文化产品中,充斥着一种关于女性幸福故事的营造之风,这几乎构成了一种女性幸福神话,其中包含着复杂的性别意识形态意蕴:一方面女性主体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恣意张扬,另一方面女性主体又在不经意间向消费客体悄悄滑落,而最终女性立足的依然是"在家里"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女娲神话是中国最古老的神话之一,女娲人首蛇躯,既是伟大的始祖母,又是造人、补天的大英雄,集神格、人格于一身。有唐一代,文人们频频以女娲神话入诗文,经过不断地改造与移位,女娲形象日益丰满,女娲神话也渐渐步入了文学化的正轨,成为了重要的文学意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