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道林 《学子》2013,(8):21
"语文没意思。""语文课没味道。"学生如是说,教师亦如是说。因此,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这一理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市教研室的程少堂先生。他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界定为:"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  相似文献   

2.
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道,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  相似文献   

3.
蒋万利 《学语文》2008,(1):50-50
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应从哪些方面去体现呢?首先,运用朗读读出“语文味”。读是对文本语言的触摸,在朗读中应该凸显“语文味”。可在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里却听不见书声朗朗,即使有也是走过场。充当一种不得不经历的环节,我们还见到把语文课的朗读剥夺的现象。凡此种种是把语文课的“语文味”给大大抛弃了。  相似文献   

4.
王崧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想调制一堂味道纯正、浓郁的语文课,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诵读体悟得滋味诵读不是简单的一读了之,而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马兰兰 《语文天地》2012,(24):35-36
语文教育承载的东西太多,以至于一些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地理课、生物课,大量非语文元素涌进语文课堂,淡化了语文的原有味道。其实,语文就是语文,让语文课回归本原,使其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是语文教师的共识。何谓"语文味"?"语文味"理论创立者程少堂先生认为,语文味是指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  相似文献   

6.
<正>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散发浓浓的语文味。何谓语文味?我是这样理解的:从工具性的角度看,应该注重品味文本的语言,"吃透"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并借以提升语文的基本修养;从人文性的角度看,应该注重把师生的生命体验渗进文本精神内涵去解读,获得真知,并将领悟的精神真谛反补学生的精神世界,借以完善人格;从课堂的形态看,语文课应该充满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那么,如何上好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而每次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想要上好语文课,必须从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味,语文课程的目标以及语文课堂的具体流程和不同文体的教学策略来分析。这样才可以全面的了解语文课程,知道怎么去上好一堂语文课,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8.
常听见有人评课说某人的这节课很有语文味。语文是什么味道的呢?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可以说语文味就是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得到很好提高的课堂渗透出来的气氛。语文教师应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简简单单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怎样衡量一节课是否有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9.
王崧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想调制一堂味道纯正、浓郁的语文课,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基础学科,同时也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每一位热爱语文教学的人都想把自己的语文课上出语文的味道,让学生愿学、乐学.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使语文课具有浓厚的语文味、且又能吸引学生呢?无论是诵读、品味、还是练习中情感的撞击、升华,都是释放语文魅力的手段,把这些都融合在一起,让语文课堂流溢新鲜的活水!  相似文献   

11.
一道可口的佳肴,应该是有味道的。同理,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味道的课。对语文教师而言,追求味道醇厚的教学应该成为共识。只是我们有时不得不承认,在如今的一些语文课堂上,语文的味道却十分淡泊。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课当然要有语文味,这好像是废话,其实不然。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有之;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的有之;还有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的。那语文味又如何在语文课中体现,我的理解是:作为语文教师,教学用语简练、流畅、准确、生动、感人,要有语文味;教学思路安排巧妙、合理,伏笔、呼应,层层推进,需有语文味;学生回答的语言需在老师的指引下越来越有语文味;教学内容需围绕字词句章、听说读写,需有语文味。语文是工具,语文课是基础学科,那便要求老师首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情感味""儿童味"、"风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特色,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其他课,而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统领下,如何上出小学语文课的"情感味""儿童味"和"风味"呢?  相似文献   

14.
许伟杰 《考试周刊》2011,(11):41-41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在此,我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语文姓语,语文课应该充满语文的味道。本文以《小露珠》一文教学为例,探讨教学中如何彰显语文味。在教授过程中,主要从口语训练点、语言训练点、情感升华点、思维拓展点四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也彰显出教师教学的美丽与精彩。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不是舞台,但胜似舞台。语文课堂和其他的课堂相比,最大的特征是有味道的课堂。一节好的语文课,它声色味俱全。所以,一节好的语文课堂,应是声犹天籁,味如佳肴,色似春野。一节好的语文课,讲者醉,听者迷,其味纯正而又回味无穷。那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要让自己首先具有语文味,这样的语文老师,才会让睿智的语言充盈着温度的情感,沐浴着学生的心房。语文课上设计的教学环节要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让学生在听课中,感受着语文的博大、美丽。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高质量的语文课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答案可能很复杂,但"语文味"应该是最基本的尺码。为什么有人说当今有些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而是思品课、历史课、音乐课?为什么有人竟说有的语文教师不会教语文?一个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对"语文味"的认识还不够,还不明白怎样在一堂课上尽可能多地"煮"出语文的浓香。本文仅举几例,以试图解说偏淡的"语文味"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8.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广大语文教师追求的教学最高境界。作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案例,针对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自己的味道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误区,不少教师片面追求课堂表面的生动热闹,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下降,也使语文课失去了自身的味道。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呢?老师们应在课堂上认认真真抓朗读,真真切切品词赏句,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拓展训练。此外,教师课后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它是"语文味"的催化剂。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散发出独特的语文魅力。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教师必须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来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要把语文课当作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基地,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把语文课当作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此,小学语文课必须上出三味。即语文味、儿童味和个人味。无此三味只能让人感到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