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以往的阅读调查报告资料一再告诉我们,亲朋好友推荐与媒体书评,是影响读者买书或读书的重要因素. 过去,书评大多由新闻媒体提供.严格的媒体书评,是由媒体从一批当月新书中挑出认为值得撰写书评的作品,一方面去信向出版社索取稿件,一方面从自己的作者名单中挑出合适人选撰写书评.不会让书评作者和出版社有所接触,以保持客观中立. 不过,随着新闻媒体的书评版面式微,影响力下降,还有出版品数量激增,网络媒介崛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意义的书评数量逐年减少,新型态的书评不断增加.虽然畅销作家史宾赛·强森认为,书评对书籍销售的影响是零,但对大多数出版人和作家来说,还是非常相信书评与口碑推荐,所以愿意冒着被骂翻的风险,找一堆名人在书腰上挂名推荐,部分重点书的推荐序更是厚达数十页.  相似文献   

2.
美国出版社一般不喜欢作者过多干预出版社的营销工作,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在推广宣传中,还是要争取作者的帮助,尤其是学术出版社的邮寄直销,更需要利用作者在学科的广泛人际关系。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学者或专业人士,这本书的读者正是他的同事、同行和知名人士,作者了解他们常读什么杂志,参加何种协会,谁的观点会对他们产生影响等,作者也知道他的书在什么媒体上登广告或发表书评最有效。  相似文献   

3.
书评可以扩大书的影响,书评可以帮助读者选书,书评可以提高图书质量,书评是联系出版社、作者、读者之间的纽带,优秀书评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一本书的价值,书评有助于党的出版方针的贯彻执行。在此向您推荐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书评例话》一书。本书精选了《图书宣传评论与编辑工作》、《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等评论文章,对出版工作者具有实用价值。本书的读者对象:新闻、出版工作者、从事理论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的有关师生。本书由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吴道弘同志撰  相似文献   

4.
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青岛出版社协办的第二届全国书评作者培训班7月18日至7月23日在青岛市举办。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0多家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参加了学习,并研究了书评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新形势下的图书评论工作,广泛交流了图书评论与宣传工作的经验。图书评论工作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书评作者和著有书评专著的书评家。为使书评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把建立书评作者队伍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每年一度的全国书评作者培训班,旨在培养书评骨干,同时为图书评论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提供交流经验、广泛交友的机会,也为出版社编辑人员、书评作者掌握书评知识、了解书评现状创造了条件。本栏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这期培训班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5.
在开展图书评论工作中,书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出版社来说,如何组织这支队伍,并发挥其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就此谈谈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同仁。一、书评队伍的多层次结构及其特点书评队伍应由以下四个层次的作者所组成:(1)专家、学者、名人(含著译者)作者群,这是书评的骨干力量;(2)编辑作者群(含报刊、电台的编辑记者),这是书评中的主导力量;(3)业余书评小组作者群,  相似文献   

6.
馆员撰写书评是阅读推广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图书馆界对书评写作的培训、推广程度远远不够,使馆员撰写书评处于业余写作的状态,停留在个人喜好的层面上。2013年由图书评论委员会牵头举办的"最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一本书——馆员书评"活动,评选出的15篇一等奖作品对馆员如何撰写书评做出了方向性的引领。论文通过对15篇作品的研读,分析了馆员书评的特点和撰文原则,提出了撰写书评应是图书馆员的专业职能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从交来的24篇书评作业看,有将近一半的作者已具备了较为熟娴的撰写书评文章的能力,并且写出了较好的书评作品。当然,也有少数参加培训的学员,虽然也具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和一定的写作能力,但还不能掌握书评的写作形式及其内容特点,写出的作品,缺乏书评味(或者说,所写的不是书评)。如上两种现象说明,撰写书评,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8.
浅谈网络书评在科技图书策划中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读者在互联网上发表书评成为很方便、很平常的事情。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匿名性,书评具有了更大的随意性、民主性和真实性。最近,笔者看到很多文章在批评现在的书评,认为书评泛滥,而且事实上很多都是出版社、书商或作者托人撰写的,是变相的广告。这样的书评的确存在,但稍加甄别后很容易就可以将其剔除,可以发现有很多读者所发表的评论都是言之有物且客观上具有参考价值的。目前,很多科技类图书的策划编辑已经将发表在专业网站上的书评作为图书策划时的重要参考内容。网络中的书评在科技图书策划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蔡学俭关于编辑出版工作的论文集《离不开这片热土——我的编辑出版理念》最近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选收了作者近20年撰写的40余篇文章(含讲话和书评),表述了作者对出版改革以来若干出版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对编辑工作若干热门问题的思考,有些论文则回顾了作者从事编辑工作的经历和认识。 出版业同仁们也许还记得新闻出版署图书管理司曾于1998年2月向各出版社转发中国编辑学会和湖北  相似文献   

10.
少儿图书推广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一:平面媒体书评 除了争取专家和权威人士撰写的书评在有国际影响、攸关图书销售行情的报纸上发表外,还提倡少儿图书由青少年们自己写书评,使图书有更为广阔的影响力,这种方法在少儿图书的宣传推广中特别有效.请书评专家全国巡回宣传,向读者和图书馆散发免费散页书评,利用图书护封、勒口、封底摘抄书评等等.在书评打开局势产生影响后,开始在同一报纸上刊登广告.  相似文献   

11.
“早在30年代,我就希望国内有一支独立的、客观的书评队伍。今天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呢?至少还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建立起来。书评要推动出版前进,一定要有一支独立的队伍……”。这是萧乾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举办的“首届书评作者培训班”上的讲话中谈到的。当萧乾先生了解到,参加书评作者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国30多家出版社时,他特别强调了书评的独立性问题。他打一个形象的比方:正像电影院搞影评  相似文献   

12.
编辑写书评,众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依我所见,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于作者于编辑都大有裨益。借胡绳先生的话来说:“从出版社的编辑里面可以产生书评家”。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的裨益是显而易见的。编辑最了解自己所编的书的出版过程。从选题的确定、同类书的比较、出版写作意图到反复修改、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成册,编辑皆参与其中。成书中有许多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网络书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书评难写,难就难在国人尤其是文化人碍于面子,有许多话不得不绕着弯子说或者干脆不说,如此则写出的书评便失却了锐气和风骨。好书评的诞生有时会让书评作者付出人际关系渐行渐疏、朋友越来越少的代价,所以书评在中国一直很难健康蓬勃地发展。网络书评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批评家们可以在网络面具下自由地发表意见,一方面保持了书评的独立品格,有利于提高书评质量;另一方面为书评作者赢得了较大的自由表述空间,更使书评走向大众,充分发挥其对读者和出版社的影响。网络书店、读书论坛、出版论坛的出现,为专业书评的传播提供了广…  相似文献   

14.
微博书评是随着微博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书评形式。因为字数的限制,微博书评表现出与传统书评不同的特点。微博书评可以作为传统书评的重要补充,拉近书评和读者之间的距离。经过书评作者、大众媒体以及微博运营商的共同努力,微博书评有望成为一种被大众认可、欣赏并接受的新文体。  相似文献   

15.
△《许力以出版文集》日前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该文集收录了许力以同志在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出版局的领导岗位上撰写的有关文章,讲话稿、书评等。全书共分四部分:有关社会主义和出版事业,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27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6年度十大图书”及“优秀书评作者”评选结果于北京揭晓。本次活动是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从事书评工作的主要媒体联合行动的首次亮相,评选结果是在27家参与媒体各自推荐十本图书及三名书评人(均含推荐理由)以形成候选名单(按票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记者晓光)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的包括本刊在内的27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6年度十大图书”及“优秀书评作者”在京揭晓,本刊作者止庵被评委一致推选为“优秀书评作者”。  相似文献   

18.
编辑的权利     
所谓编辑的权利,无外乎有下列几种:策划选题的权利,组织稿件的权利,物色作者的权利,加工修改稿件的权利,联系媒体宣传的权利和约请专家撰写书评的权利。在这些权利当中,制约最大的当数加工修改书稿的权利。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明文规定,作者享  相似文献   

19.
徐雁 《中国编辑》2006,(1):86-88
安徽教育出版社将要编辑出版一部我的书评文集《书评的学理》,得到这个消息,作为作者,我便情不自禁地构思起本书的出版策划方案来。  相似文献   

20.
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与新闻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信力是新闻媒体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也是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问题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在媒体公信力建设中,新闻道德建设又至关重要,从加强新闻道德建设方面来提高媒体的公信力,避免媒体在自身和舆论引导中出现失范的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当前国内外的媒体公信力现状来看,新闻道德失范是引起公信力缺失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新闻媒体公信力必须加强新闻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