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微书评探析     
微书评是网络时代基于微博平台的书评文体形式,是传统书评的重要补充.文章通过大量实例,参阅相关资料文献,分析微书评相较于传统书评的独特优势,以及微书评在引领大众阅读、缩短文化产品受方与供方距离等方面发挥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2.
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大众对书评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多元化,传统书评的一般特征已经无法满足读者需求,一种新兴的书评服务模式——数字书评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新阅读时代下读者书评服务的发展趋势.文章探讨了图书馆数字书评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数字书评建设的现状调查以及对国内网络书评资源的发展模式分析,提出了图书馆数字书评建设对策,以不断完善、充实图书馆数字书评服务,达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大众阅读与书评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阅读潮流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书评的形态、功能与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当今大众阅读的时代性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大众阅读与书评事业发展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调研图书馆微书评现状和特征,分析高校图书馆微书评服务的四种典型模式:微博模式、微信模式、活动模式和门户网站模式。通过调研39所"985"高校图书馆微书评总体服务情况,对比高校图书馆基于门户网站的微书评服务和图书分享网站微书评服务的优劣,以期为改进高校图书馆微书评服务方式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众阅读潮流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书评的形态、功能与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当今大众阅读的时代性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大众阅读与书评事业发展的关系问题。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阅读方式已逐渐成为了大众阅读的主要阅读方式,在此形势下,数字化书评应运而生。分析了大众阅读与数字化书评的关系,并对数字化书评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书评实践、书评理论、书评学是书评发展的三个自然阶段和自然形态,同时也是它的逻辑阶段和逻辑形态。我们称之为书评的三元,也即书评的三种基本形态。书评三元是书评运动的一个体系。书评三元组成了运动着的书评的全部运动,揭示了书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同时也大致划分了书评研究的基本范畴,构成书  相似文献   

8.
正要做一个真正现代意义的学者,特别是要学会写书评,写真正意义上的书评。我喜欢读书评,也喜欢写书评。本着以文会友的原则,我写了这么多年的书评,批评了不少著作,我没有得罪什么人,而换来的是更亲切的友情。这样的一种做法,其实也是中国学术古已有之的传统,如乾嘉学派的重要学者  相似文献   

9.
借全国书评研讨会在昆明召开的机会,《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请大家来此小聚,中心议题是“书评作者谈书评”。我国现已成为世界十大出版国之一,每年流通的图书上亿册。好书需要推荐,坏书需要批评,读者需要引导,信息需要反馈。可以说,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图书评论。有人把书评与著述、出版、阅读并列为不可缺一的四种力量,这既是社会文化运动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系统有序程度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目前社会上对书评重视不够,有的人对书评功能发生怀疑,有的人对书评文章算不算学术论文产生疑义,对中国有没有书评家不敢肯定。在我看来,不要把“家”看得那么神秘,在座的各位书评骨干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书评家。李兴武同志新近出版的一部30万字的《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也可以说是对近年来引进的西方美学著作的总体书评;王建辉同志写的《书评散论》,就是一部形散而神不散的书评理论专著。汪诚同志多年来为书评奔走呼吁,足可称为书评活动家。我们今天邀请各位畅谈,一方面要向我们的读者推荐一批书评家、书评骨干,同时也愿通过我们的刊物传递你们对书评的感受、意见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微书评作为一种新的书评文体形式,颠覆了传统书评的传播模式,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公共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审时度势,以建荐书平台、开展微书评赛等有效形式,积极开展微书评活动,使微书评活动能够和推广经典阅读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推动经典阅读活动在国民中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1.
书评探源     
现代意义上的书评是近代受西方报刊书评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我国书评活动与传统的目录学、文学批评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分析它。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认识现代书评。  相似文献   

12.
网络书评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以及信息交流的实时与交互化趋势,网络书评作为一种重要的书评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对传统书评、图书营销以及学术交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本人爱读书,以至有“只要是印成铅字的,什么都读”之讥。如此爱读书,为书评提供了广阔的读者市场。凡是报刊,几乎没有不开设书评版面的。报刊上揭载的面向一般读者的书评称作“新闻书评”,从中文的角度,似不妨理解为具有新闻性的书评。新近兴起的电视书评亦属于此类.总之,主要有别于发表在专业(包括文学)刊物上的书评。那类书评实质应划入论文范畴,不论深浅,大众是不要读的。报刊的书评大都是采用书评委员制度.“书评委员会”由担当记者和外聘评家组成。阵容偏重于教授,意在权威性,但一些教授的生硬文笔往往使书评愈发乏味。委员们两个星期聚会一次,圈定书目。图书是出版社献来的,也有担当记者从书店买来的。记者从中初选百余册,然后评家在三、四个小时里筛选出十几万册,每人拿一册回去写书评.在选书上随意性相当大。  相似文献   

14.
书评在美国     
1820年以前,美国的印刷、出版业尚不发达,其书评业受英国的影响很大,带有很强的殖民色彩,大多数书评是直接从英国刊物转摘,评介的作品很少是美国本土的。19世纪30年代开始,印刷和造纸技术的革新给美国的书评界带来重大革命,变化之一是具有本土意识并产生了影响广大的刊物《钟面》(由爱默生主笔),该刊1840年开始发行,美国因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书评。变化之二是书评由冗长的摘要变成了评论的短文。过去书价昂贵,人们经常从书评摘要来管窥作品,其书评的评论性则降为其次;廉价书满足了大众的阅读需要,书评具备了引导阅读与消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书评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也产生过一些理论,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书评学理论体系正在研究和建立之中。在我们研究书评理论的时候,一个首要的问题便摆在了面前,那就是什么是书评,书评的范围如何界定?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普遍有两种看法,笔者概括为:一是广义论,一为狭义论。这两种书评界定说都值得研究,而应给它一个符合书评规律的科学的定义和界定。  相似文献   

16.
《新京报书评》周刊自2003年创办以来,既曾经历传统书评媒体发展的黄金阶段,又在新媒体时代独力探索,努力尝试一条传统书评媒体在当下的可能发展路径。2014年11月,《新京报书评》周刊最传统的产品——年度好书评选的提名书单和获奖书单在微信平台被阅读58万次,并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几十个主流微信平台的转发,已经成为微信平台兴起之后最具传播力的传统书评媒体。本文试图通过对《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历史发展和转型历程,分析传统书评媒体在当下的传播之道。  相似文献   

17.
微博阅读评论被誉为中国数字阅读的领航者,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论文阐述微书评在数字阅读中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书评引领数字阅读的途径,做好微书评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点明微书评将会成为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8.
漫话书评     
书评这门学问,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它有悠久历史,远在公元前400年,孔子在《论语》中就多次评论《诗经》;说它年青,它至今未形成理论体系,就连“书评”本身的概念也没定论。何谓书评? 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书评”作为动名词,其词意作宾提动前理解,即评书,指对图书进行评论的工作过程,一是把“书评”作为名词,指对图书评论的成果,即一种或一批对图书评论的文章。不过,一般理解,总是不圆满、全面的。把书评的对象仅仅理解为图书欠准确。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代书评的出现与发展,固然有受到西方影响的一面,但也有它自己的内在发展的因素,它继承了中国文人评书的传统,其中与序跋的关系就很密切。我国古代书评不发达,书刊的序跋常常是书评的一种方式。因此,有人说序跋也是书评。最初的序跋,一般是放在作品的最后。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如此。那时统称为序,后来才把放在一本书或  相似文献   

20.
最近,读到了某先生的一篇书评《弘扬民族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读〈中国文化集粹丛书〉》,文中说:作者“穷日夜之力”,通读了《中国文化集粹丛书》后,“心潮激荡,浮想联翩”,欣然命笔。书评写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很有几分鼓动性。在这篇书评的感召下,我找来了这套15篇、19册的中型丛书,也“穷日夜之力”,通读了一遍。掩卷之余,确感获益良多,这套丛书,一如文作者所言,“内容丰富,浅而不俗,深而不艰,是一套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图书”。 然而,在捧读此套书过程中,却没有通常阅读到一本好书时那种由衷的畅然之快,反而不时产生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这套丛书的《明耻篇》和《薪传篇》二书的作者正是文作者某先生。读着书,对照着书评,我们不禁要对这位先生的写书评的意图产生疑问:这篇文章,到底是书评还是广告?写作此文的本意是推荐还是推销? 我们知道,书评,尤其是推荐性书评,担负着介绍图书主旨,客观的评论图书的优劣,以指导读者阅读,进而起到引导大众阅读倾向的重任。这就牵涉到一个基本问题,即书评作者的身份。按说,这似乎不应成其为问题,书评作者自然应该是此书的读者,而不是此书的作者。不论是专门的书评作者还是普通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